APP下载

在这里触摸乡土中国

2011-09-29柳下月

中国合作经济 2011年2期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文字

文/柳下月

在这里触摸乡土中国

文/柳下月

书名:《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最新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定价:20元

编辑推荐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扛鼎之作,是公认的最优美的学术散文。

穿越了几十年,这本不足五万字的小书依然魅力十足。自上世纪40年代成稿到现在,《乡土中国》一直畅销不衰,滋润了几代关心中国农村的读者的思想。如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次聚焦“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而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事件不断发生。重读这本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对思考眼下的这场改革不无裨益。

这本书是我国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成文期间,费孝通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学。费孝通喜欢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结果,用通俗易懂的事实说明观点,其所有著作里面很少有专业术语,习惯“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所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等理论流传甚广。

《乡土中国》体现了费孝通一贯的行文风格。在这部书中,作者试图解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命题。全文14章节,附一篇后记,截取了农村的各个剖面逐一分析,其中的真知灼见到现在也有很强的意义。在首篇《乡土本色》中,费孝通第一句话即是:“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全书来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社会有很多阶层,但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而来,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的痕迹,所以要研究中国,就要研究乡土社会。二是说“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如当时的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对中国社会的属性定位可谓一语中的。在文章中,费孝通提炼了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本色。今年过年回去,笔者家乡在搞新农村建设,整地并村,村民大多不愿意脱离现有的社会关系,因此新农村建设遭遇很大阻力,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或许可为政府提供不同的思路。

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乡土中国》在第二、三篇讲的是《文字下乡》,费孝通首先驳斥了“乡村人不识字因为人愚昧”的观点。他认为,乡村文盲多是因为在乡土社会这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动作等手段,表情达意实现交流,人们通过父子之间的口口相授来实现生产经验的积累传播。而文字只是不得已的辅助手段,这也决定了人们对于文字的需求不是这样的迫切,文字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乡土,文字不兴。并表示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这种解释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后,城市成为经济重心,关注“三农”的学者日益减少,有实地调研精神的学者更少,所以长期未见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因此,我更加怀念费孝通和他的《乡土中国》。

猜你喜欢

费孝通乡土文字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文字的前世今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热爱与坚持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乡土中国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