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价格“刚性”上涨

2011-09-28

中国石油企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产品价格能源价格涨价

能源价格“刚性”上涨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齐声“喊涨”的能源价格已经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涨价“风景”之一。从成品油价格改革,到陆上天然气价格上调,再到国家发改委就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公开征求意见,能源价格已呈轮番上攻之势。对此《财经国家周刊》认为,目前,煤、电、油、气的价格调整只是扩展了资源“成本”的范畴,在定价模式上并没有脱离以往“成本定价”的旧有思维方式,并发表文章《能源价格“刚性”上涨》表明观点:在成本上涨驱动下,企业提价愿望强烈,能源资源价格已经陷入了循环上涨、涨易跌难的“刚性”上涨轨道。

“闯关”阵痛

继2010年6月天然气价改、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后,居民阶梯电价方案也于10月21日结束意见征集。这份只“上调”不“下调”的方案,预示着中国居民低电价时代即将终结。

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源产品价改即被列在首位。但当时的中心工作已转为投资拉动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导致最佳“窗口”稍纵即逝。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同意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随后,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吨提高了230元,提价幅度近25%,这被视为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到2010年年底,西气东输二线通气,而来自中亚的进口气价高达2元/立方米,比国内价格高出1倍。虽然价格较高的进口天然气目前仅占全国消费天然气总量的不足10%,但未来该比例将越来越大,业界预测202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缺口将高达900亿立方米。以此来推算,天然气的继续涨价似乎已难以避免。

2009年C P I中“居住类”比重为14.69%,其中水、电、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等5项占“居住类”的40.8%。这5项同时涨价,对CPI影响不言而喻。

能源产品价格改革挺进深水区的同时,涨价的阵痛恐已无法避免。

争议“成本定价”

在天然气近年来的几次涨价之外,更受人们广泛关注的是,调价方案中同时推出的“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的政策。按此联动方案,天然气销售价格随着出厂价格涨跌同时间、同方向调整,调整的额度按联动公式计算。这意味着,只要天然气上游供应商价格调整,下游销售价格将按照联动公式相应进行调整。

这一价格调整,在其他资源产品定价机制中并不罕见。在“煤电联动”的机制之中,国家发改委亦对调价的时机和幅度有绝对的掌控权。其调价的依据,多为企业所上报的成本。有分析人士认为,国有企业冗员众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可能会以“上下游价格联动”方式传导给下游消费者。

有关能源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不乏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能源产品价格改革强调资源有偿使用是正确方向。但照此思路,基本上只是扩展了“成本”的范畴,在定价方式上并没有脱离以往“成本定价”的思维方式。

这在已经实施的成品油价格改革中体现最为明显。该机制的重要参照物为国际油价,这恰恰是国内石油企业的最重要成本。此外,企业加工成本、流通环节费用等因素也都没有脱离成本的范畴。一方面,国际原油已经步入“高价”时代,另一方面,“国内平均加工成本”具体是多少,上述规则并没有明确,油价涨价的操作空间较大。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最终目的,当是改革当前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资源短缺程度和市场的真实供求关系。在“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下,企业要出高价的冲动非常强烈且很容易得到满足。如何让定价机制更加透明、更加市场化,是改变目前资源价格循环上涨、涨易跌难困局的方法之一。

漫画/高原野

猜你喜欢

产品价格能源价格涨价
2022 年9 月我国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
企业产品价格信息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德国
企业产品价格信息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2020全球氮肥市场关键词:能源价格、供需平衡以及北美物流
共享单车涨价只能是权宜之计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基于动态CGE模型的能源价格传导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