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堇荼如饴”的猜想

2011-09-23韩星海

茶博览 2011年2期
关键词:神农氏炎帝秦岭

■ 韩星海

“堇荼如饴”的猜想

■ 韩星海

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中国选送的《诗经》一书,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不能不说这是众望所归的喜事。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的诗歌 305篇,分为风、雅、颂,篇篇精华,堪称传世之作。其中在《大雅·绵》中有这样一句诗:“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至今让人遐想:荼乎?茶乎?争论不休,就象一道谜语,呼唤着众人来猜想。

按诗歌中的字句来解释:周原,位于关中西部,据西安市约 150多公里,范围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 4县大部分区域。史载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周太公)率族人至此,定居于今岐山之阳的“周”地。周国号亦因地而得名。这是一块肥美的大平原,周文王以前,一直是周人的活动中心。堇:是堇菜,多年生草木植物,叶子略呈肾脏形,边缘有锯花,花瓣白色,有紫色条纹,也叫堇堇菜;饴:饴糖,高粱饴;至于这个荼,古书上说是一种苦菜,也指茅草的白花,茶叶界有人认为“荼”指的是今天最早饮用的茶叶,但至今还未定论。

用诗句中的意境来说,就是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葵苦菜像饴糖。也许读者要问:这周原与茶树到底有什么关联?我坦率的告诉大家:据《诗经》中的推断,有关联,难分难解难统一啊!

茶字是因荼字简化而来的。茶: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花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它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树适合于江南水乡,要具备一定的土壤、气候等方面条件,所谓“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

而陕西素有“三秦”之称,地理区域为三大块:关中、陕南和陕北。一条绵延横卧着的大秦岭,就像一条巨龙隔断了南北,秦岭南部为江南气候带,秦岭北部为北方气候带,也不适宜茶树生长。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另据《国语 · 晋语》最早载其事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传说这炎帝是一位火神,是个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是被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引用转化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来的。这中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传说更进一步说明神农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得到了荼(茶叶)才得以解毒。而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炎帝陵,就位于今天的宝鸡市渭滨区差门乡(神农乡)境内常羊山上,这里成为众人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三处,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在《诗 · 豳风 · 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鸮· 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至今看法不一。

我们不妨大胆地推理,当时的炎帝神农氏主要是活动区域是在秦岭一带的北部,而且发现了茶叶,最早应用于人类的药用之中,其采茶与周原地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这里还不到百里路程,是渭河南北的分界线。周原的北部与大秦岭遥相对望的也有一座巍峨的乔山,系六盘山千山余脉,古周原就像生息在关中西部的一块天然盆地里,山川台塬田地,河流纵横交错,林木参天繁茂,气候温润适宜,是祖先周人早期的重要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摇篮。

从古周原的“吃茶”习俗来说:“荼,就是在今扶风地区已经绝种的茶叶。”2004年春天,我国茶文化界知名专家丁文先生,在第三届法门寺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说法,激起了我重新研读《诗经》的兴趣,用另一种目光审视和体验家乡的周原大地,寻找荼与茶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依据。

《扶风县志》记载:“县境内有9条河流,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多年来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209天。年平均降水量591.8毫米。”又据现代考古证明:公元前约6000年前的神农氏时期,县域气候温润,林草茂密,野生动物遍地。生于安康茶乡的丁文还作了一番考证认为,发现古代的扶风县,具备了茶树生长的必要气候条件。《唐宋茶道》一书的作者梁桂林生长于西府,告诉我,在如今扶风县午井镇,建国后还发现了一株上百年的野茶树,后被毁。此地就与当年的周朝国都黄堆,遥相对望,是在相毗邻的地带上。

再研读《诗经》,识其中草名 104种。而据今人吴厚炎《诗经草木汇考》统计:其实草木即近 140多种,可见那时古周原上草木植物是多么的丰富,堪称天然植物园。用现在的话说:绿色植被几乎覆盖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所以古公亶父、周文王等一大批先贤圣人,择此地而居,生活生产大发展,让国力强盛,一举推翻商王朝,维系周达800多年历史。

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让人联想,我家乡的喝茶熬茶习俗十分兴盛,且有原始状况。早年,在那极其贫困的日子里,庄稼人哪有余钱买茶喝。我清楚地记得,从小随父走进北山乔山打柴采药时,特别是到夏天,父亲就砍得一种不知其名的野生乔木,截成寸断,让母亲在滚开的铁锅水中熬煮,那黄棕的汤色,就像茶汤的颜色,喝起来极为清爽甜滋,这就是当地乡亲们常用防暑降温的野生茶吧……而今我大胆地推测,是茶非茶,就是类似于荼样的植物吧。

喜读《诗经》给人带来一种情感的享受,荼字反复出现。例如:《风 · 出其东门》中写道:“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意思是说一个春心波动的青年,走出瓮城里头的外城门,下了台阶,看在眼里的美女如白荼。这里的荼又指美丽的茅花。虽然白如荼,却非意中人,由此可见荼字的象征之意,成为爱情姻缘的一道红线。这也难怪,在我的家乡扶风、岐山一带的农家,儿女订婚、红白喜事、祭祀祖先都离不开茶叶。谁家生一女儿,爷爷、奶奶经常把她疼爱地抱在怀里头,向左邻右舍夸耀说:这又是一个茶叶罐罐!意为长大成人出嫁后,回娘家时的礼当中不能少了茶叶啊!

“堇荼如饴”探讨了古周原上有没有茶树生长,今日看来并不重要,实践证明,茶不过秦岭的禁区在陕西省已经被打破。1978年秦岭北部的长安区也发展茶园2400亩,后因气候条件恶劣,冬季受冻,到 1985年仅存 622亩。随后加之没有科学管护,逐步荒芜。位于陕西东南部商南县,1962年6月至9月,在全县性的幼林清查活动中,发现了水沟乡太白村有 9株茶树生长。树龄 30年以上,枝繁叶茂,未采摘利用,这一发现,促发了科技人员引进茶树的积极性,拉开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序幕。终于在1970年的春季,首次采茶19公斤。在秦岭北纬 33度栽植茶树成功后,结束了商南无茶的历史。随后经过了多年艰苦的探索,成功的实施了南茶北移的攻关项目,全县土壤适宜的山坡上广栽了茶树,使商南县成为全国北方新兴的著名茶乡。

由此可见,在那远古的时代,周原上生长野生茶树是有可能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茶树只还过是经历了大自然的变化而逐渐灭绝了。这倒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善待自然吧,且要注意万物的生长变化,人类不要过度的开采与滥砍滥伐,而且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让南方的嘉木在北方重生,这是一个或者说是众多茶人心中的梦想。

猜你喜欢

神农氏炎帝秦岭
神农氏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神农氏尝百草
炎帝样本
好忙好忙的秦岭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筑健康新长城
神农氏的清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