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讯书讯

2011-09-22

敦煌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敦煌研究院敦煌

《敦煌壁画家具图像研究》出版

杨森著《敦煌壁画家具图像研究》,于201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将敦煌壁画中的家具分为南北朝、中唐和五代宋三个阶段,并将其分为床榻类、坐具类、几案类、杂项类等,然后叙述其图像内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参照诸多家具史的研究列示了详细的分类表,同时与敦煌以外地区同类家具的形态进行比较,探寻其渊源,试图从中找出敦煌家具与中原传统家具的联系及差异。

(王义芝)

《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出版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本书共分八章及后论,通过对历史上的敦煌佛教的研究,认识历史上的敦煌佛教的社会化问题,探讨佛教对社会的作用以及佛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提出和论证“佛教社会化”或“社会化佛教”这一更为科学的概念,力图在佛教研究的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王义芝)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贺世哲先生逝世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贺世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19日凌晨1点20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1岁。

贺世哲先生于1930年农历10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延川县。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司令部任机要员;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冬赴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任参谋;1951年11月回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三部任机要员。1954年12月转业到北京建筑工程局干部学校从事人事管理工作。1956年,贺世哲先生响应党和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年8月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兰州艺术学院任教。1961年12月,贺世哲先生调入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敦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1980年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5年起贺世哲先生任院党委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贺世哲先生1982年评为副研究馆员,1987年评为研究馆员。1993年离休。

贺世哲先生在半个世纪的敦煌学术生涯中,热爱敦煌事业,钟情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善于调查研究,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离休之后,他一刻也没有放松研究工作。自1976年以来,先后出版《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

《敦煌石窟论稿》、《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50余篇。

贺世哲先生对敦煌石窟供养人题记作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他主持编篡的《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成为研究敦煌石窟最基本的工具书之一,他通过对供养人题记的研究,探讨了与莫高窟营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为敦煌石窟历史研究打下了基础。贺世哲先生对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等内容作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等经变内容的考证都富有开拓性。贺世哲先生还对敦煌壁画中千佛图像、三佛图像、十方佛图像等作过系统的研究,《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一书体现了贺世哲先生对敦煌早期石窟图像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贺世哲先生的研究没有停留在确认壁画图像的佛经依据上,而是深入探讨壁画内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内涵,以及相关的佛教史与敦煌本地历史文化诸问题。从而推动了敦煌石窟的图像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贺世哲先生学风严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奖掖后学,常常将自己所知毫无保留地提供和传授给同行学者及青年学子。贺世哲先生在敦煌学术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刻苦钻研和开拓创新精神以及留给我们的丰硕成果,堪为学界楷模,其为人治学、道德文章,永远是后代敦煌学人的典范。

本刊编辑部

《敦煌研究》投稿须知

《敦煌研究》是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敦煌学专业学术刊物,为双月刊。《敦煌研究》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发展为宗旨,主要刊发敦煌学各领域以及与敦煌学相关的古代宗教、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论文、学术及研究资料、研究信息等。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刊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

作者投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来稿请同时提供以下项目:(1)20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3—5个关键词以及对应的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英文题目。(2)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务、学位、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电子信箱。(3)属于课题基金项目的论文,请注明该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

来稿一股不超过15000字。文字一律用现行规范简化字,如因研究需要用繁体、异体、俗体字者,请标注清楚,特殊字形者,请另纸描绘。

引文核对准确。补充说明的注释一律用页下注;引文出处和参考文献一律用文末注。引用图书资料,请详注作者、书名、版本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分、页码;期刊详注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年度、刊期、页码;报纸请详注作者、文章标题、报纸名、日期、版次。

外文译稿应提供原作复印件,以便核对。同时,必须有原作者译为中文在我刊发表的授权书,并提供原作者简介及详细通讯地址。

文章所附图片资料请注明绘图者、摄影者,如引自其他书刊,请详细注明其来源。如因作者标注不明而引起版权纠纷,责任由作者自行负责。图片资料要求清晰,以附件形式另行单张发送,标明图片名称、出处、时代等。电子信箱或光盘发送请保证图片质量达到300线(万像素点/每半方英寸)以上。

本刊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但根据编辑出版需要,本刊编辑可能会对原稿进行文字上的删改,若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为严肃学术规范,反对一稿多投。对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者,将在本刊公开揭露,并通知作者单位;因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作者负责。有上述情况者,本刊将不再刊用其所投稿件。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在6个月内将给予采用、修改或退稿通知,6个月未收到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一经录用,即视为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转让给本刊。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即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

来稿请寄: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电子信箱:dhyjbjb@tom.com

《敦煌研究》编辑部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敦煌研究院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石窟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历史留恋与粉本传承——敦煌石窟西夏千佛图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