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2011-09-22天津科技大学陈泮成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

□ 天津科技大学 李 冰 陈泮成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 天津科技大学 李 冰 陈泮成

本文从民族精神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工作的现实状况,简要概括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存在状态。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索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民族精神;德育;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文化更新转型的日益加快,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交融,文化正在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群体民族精神的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主流文化的掌控者,多元文化的冲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情感、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它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民族自信心与力量的源泉。

在过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我们的先人不断创造辉煌、战胜劫难,成为实现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强大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又将民族精神予以重新定位,指出: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境界与人文关怀,是维系和推动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更新转型,一些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肤浅,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欠缺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具体表现为:

1.缺乏民族自信心

有些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较为排斥,反而对一些西方国家有亲近感,甚至崇拜认同别国的文化理念,他们往往用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夸大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民族自信心低落。

2.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安逸的校园生活使得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甚至丧失了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而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的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身的要求为处理事物的标准,特立独行,在团队活动中,不甘于、不愿服从组织安排,集体荣誉感缺失,他们关心自己多于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出现了偏差。

3.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如今,也有的学生摈弃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的思想,一味地幻想自己一步登天或是不劳而获,进而养成了懒惰、依赖的习惯,放弃了自我努力、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凡事不肯付出努力,只求捷径。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和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等媒本大肆鼓吹和宣扬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暴力凶杀、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无疑会对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甚至身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充斥在他们头脑中更多的是现代的、物质的、西方的文化,圣诞节、感恩节、樱花节等西方的节日大行其道,而对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实践证明,建立一个包容时代特征的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找寻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对学生展开民族精神教育,构建出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善于提供他们最易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为此,笔者以天津科技大学的部分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网络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式,对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1.抽样及网络调查

笔者采用了抽样调查及网络调查两种方式,力求更加客观、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探索他们更易接受的培养方式,以便及时修改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1)抽样调查

在天津科技大学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随机抽取4个班、共计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45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汽车工程、外语、数学等专业。

(2)网络调查

利用网络平台,共收集问卷结果50份。通过对投票的统计,可以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途径集中概括为:社会实践、思想政治课、历史教育、校园活动和网络。

2.数据分析

抽样及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选择了愿意通过校园活动来增强自身的民族精神,另有88%的学生认为,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的普及和影视作品的教育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选择社会实践及思想政治课的比率分别为71%及59%。(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途径调查表

3.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框架及基本内容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加大民族精神内涵的植入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营造出具有浓厚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承优秀文化成果、规范道德行为的积极作用,激发大学生树立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要以多种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内报刊、广播、视频、橱窗等校园媒体,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体育、文娱活动。

二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读书教育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氛围,可以安排由学生自己来讲课,为同学讲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讨论、研究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要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这一理念植入到各项教育活动中,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优秀传统品格。

(2)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全方位营造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以此为阵地,全方位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围。

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上专门开设民族精神教育专栏,通过大量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二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传播能够展现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媒体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教育氛围,以达到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三要利用网络舆论平台,结合时事政治教育,增强网络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实效性,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高尚的精神家园。

(3)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践行民族精神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注重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实践行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精粹, 进而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要组织大学生适时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气节。

二要通过了解英模人物的事迹,增强大学生对人民大众的贴心感情,并使之升华为炽热的民族精神。

三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引导学生牢牢树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信念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4)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有效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及历史知识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要设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的危害,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三要树立典型学生,典型班级,进而形成群体效应。一个时期以来,我校生物工程学院率先以飞信形式每天向学生传递一篇国学语录,以此方式对广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如何把外在的民族精神教育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方法,并使之与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对此,需要我们做坚持不懈的努力。

[1]刘希贵.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2]汪继存.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简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朱慧卿.弘扬与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4]冯霞.浅论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养[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黄保金.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之内涵与继承发展[J].焦作大学学报,2005(3).

G641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