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法颈臂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锁部手术中的运用

2011-09-19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7期
关键词:臂丛药液麻醉

雷 铭

(京山县人民医院,湖北 京山431800)

肩锁部手术包括锁骨骨折、肩关节部骨折,多采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然而传统的颈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并发症较多,本实验旨在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并发症少,麻醉效果好的肩锁部手术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或ASA1-2级,年龄15~65岁,体重50~75kg,无心脑血管,肝、肾精神疾患,无臂丛神经阻滞禁忌或局部疾病,无臂丛神经已有的神经疾患,拟行臂锁部手术。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采用传统法,实验组B组采用改良法。

1.2 药液配制

两组均使用罗哌卡因180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30mL。

1.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常规肌肉注射鲁米那100m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HR、NIBP、SPO2,开放外周静脉通道,传统法A组: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于肌间沟用7号针穿刺进针,遇有异感注入药液15mL后再行颈深颈浅各注药5mL、10mL。改良法B组: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用手指扪摸前斜肌与中斜角肌之间顶点平第四颈椎或第四颈椎下缘用7号针穿刺,觉锁骨或肩部有异感或肌肉轻微收缩时,一次性注药30mL后轻轻按压斜角肌间沟近端后注意观察效果。

本试验均由一位麻醉医师负责局麻药配制,一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完成以上操作,一位麻醉医生负责阻滞效果的测定,评估及记录。

1.4 观察指标

利用针刺法评价肩部和锁骨区域感觉阻滞区域评价标准:0级为正常,1级为刺痛减轻,2级刺痛消失,3级为触觉消失,(0级定义为失败,1级阻滞不完善,2、3级阻滞较完善)。注药30min后评价手术部位麻醉优良率,麻醉效果:优:手术时无痛;良:轻微疼痛,无需加用镇痛药物完成手术;差:疼痛,需加用局麻药和镇痛药物,记录并发症。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有显著差异。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性况比较

表2 实施时间

表3 二组并发症神经阻滞效果

改良法并发症少于传统法,镇痛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法。

3 讨论

临床上肩-锁部手术多采用颈丛+臂丛麻醉,肩锁部手术应阻滞C3~C6,包括颈丛阻滞及臂丛阻滞,又名颈臂丛阻滞,肩巨深部手术(含肩关节手术)需阻滞T1和T2神经[1],本观察中我们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及定位,正确准确地穿刺,避免颈部反复穿刺,引起血肿,用精确定位,为穿刺成功提供必要保证,减少并发症。

而我们使用改良法颈臂神经阻滞,整个药液就集中,C4~C5神经根部穿刺针穿刺C4~C5神经根发出的起始部,给药后,药液部分分布C5~C6神经鞘内,药液在鞘内渗透,部分药液向邻近C4、C3渗透,引起C3、C4、C5、C6甚至邻近T1、T2神经阻滞,所以临床显示改良法颈臂神经阻滞优良率为96.7%(1),应证了改良法颈臂神经阻滞应用肩锁手术的可行性,相比传统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1]张国宝,陈光川.臂丛加颈丛阻滞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22.

猜你喜欢

臂丛药液麻醉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