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心态关乎民族品牌成长

2011-09-08徐剑锋

浙江经济 2011年16期
关键词:达芬奇同胞心态

文/徐剑锋

消费心态关乎民族品牌成长

文/徐剑锋

“不要国产,只要洋货”是殖民地心态的残留,是一个人对本民族、对同胞,更是对自己自卑心理的表现

不久前,达芬奇家居事件的曝光,使国人目睹了中国市场光怪陆离的一幕,更成为值得中国经济学界深思的典型现象。透过达芬奇事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今日中国企业、政府与消费者责任的缺失。

达芬奇家居事件,首先透析出的是中国企业职业道德的缺失。为了卖高价,通过谎报或有意隐瞒产品的原产地信息,甚至故意通过“保税区一日游”转“国产”为“进口”,使得产品身价提升数倍。利用国人的虚荣心大赚昧心钱,完全丧失了企业的商业道德。时下,水果喷膨胀剂、大米打蜡、工业酒精兑酒,食品安全严重缺失,使得消费者人人自危,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了“租地种菜族”,楼歪歪、假药横行、“山寨”林立,无不折射出一些企业的阴暗面。

中国市场之混乱无序为何会到这一步?如果说在快速工业化当中,假冒伪劣盛行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70、80年代的台湾,也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独独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执法者的缺失是今日中国市场乱象的重要因素。

在国内,一些官员将此归因于中国经济还在起飞阶段,一些产品的标准还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但对大多数产品与消费服务而言,我们也不缺各种严格的法律规定与相关制裁措施。为什么还一直有那么多的“达芬奇”在忽悠顾客?这从政府的质检、安检、卫检人员难得主动上门检查,而习惯于坐等消费者举报的服务形式中就可见端倪。而一旦消费者与经营者起纠纷,一些执法部门或消费者协会甚至在当事企业的“攻关”下拉偏架。在这种环境下,叫经营者不忽悠消费者都难!

企业有责任,政府更有责任,那消费者呢?笔者觉得,国内一些消费者的责任还更大。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个流行笑话,温州某个体户一件衣服开价30元一直无人问津,但在原价后面加了个零变成300元后,却马上被人买走了。“只买贵、不买对”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国人对国内300多元的包包看不上眼,却对国内厂家代工的上万元一只的奢侈品包包趋之如鹜。肯德基的苏丹红与40天鸡、台湾食品饮料的塑化剂似乎不可怕,而国产牛奶的三聚氰氨却成为不吃大陆产牛奶的“井绳”。

如果说,以上现象有的是消费者因不放心国内产品质量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但事实上,国内也不缺乏优质产品,达芬奇事件也说明了这点。当中国产品大量销往美国、欧盟,进入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时,国内不少消费者却还是一味认定“进口”就是优于“国产”,不能不折射出盲目与虚荣的心态。一位日本经济学家说得好,“没有正常消费心理的消费者,就不会有优秀的民族品牌”。日本汽车如果没有日本消费者自己的热爱,日本肯定成不了汽车生产大国。我们不需要像日本人、韩国人那样狂爱国货、歧视外国货,只要我们的消费者抱有对国货、外国货平等对待的心态,我们的民族工业就有了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要国产,只要洋货”是殖民地心态的残留,是一个人对本民族、对同胞,更是对自己自卑心理的表现。对本国产品与同胞不自信,对自己不自信,需要从“昂贵”的进口产品消费中将自己与其他同胞区别开来,以满足可怜的“虚荣”。经济发展、民族品牌崛起需要更成熟的消费心态,中国的消费者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扶持民族品牌的成长。尤其是那些一掷数百上千万购买达芬奇家居的富豪,那些可以购买国外奢侈品眼不眨心不跳的国人,更有责任去消费优质的国产产品,为自己的民族品牌、为工资仅为国外1/20的同胞工人,献出一点温暖。这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不是奉献,而是从价格远为低廉的国产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中享受更多。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达芬奇同胞心态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
达芬奇想飞
手术室的“阿尔法狗”:达芬奇机器人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