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的研究

2011-08-15盖妮娜肖占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障碍患儿儿童

盖妮娜,肖占军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150300)

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的研究

盖妮娜,肖占军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1503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对儿童本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定义及症状、诊断、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与干预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加以分析,以期为诊断和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帮助。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治疗与干预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定义及症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关于ADHD的定义,目前有两类看法。一种是从广义定义来说,凡各种有实质性损害的大脑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后遗症、智能低下、遗传性疾病、各种脑病、先天性脑发育不全,以及精神病、铅中毒等所表现的多动、注意障碍、认知能力或协调动作障碍等症状统称为“多动综合症”,是继发性的多动综合症,也是一个多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症。另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认为ADHD儿童并无明显大脑实质性损害,其智力正常,又找不到明确病因,有轻微脑功能障碍而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冲动、任性,有知觉、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凡大脑有明显实质性损害疾病、低能儿童及精神病等均不属本病[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及冲动,并常伴有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障碍,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的、具有多种问题的精神障碍。

二、诊断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首次制定了ADHD的诊断标准,后来又制定了第4版(DSM—IV)。另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也根据我国的情况提出了ADHD的诊断。现将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发表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ADHD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2]:

1.注意力缺陷。下列注意力缺陷的症状至少具备6条,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1)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或在做功课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2)在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力;(3)别人对他(她)讲话时,常常显得没在听;(4)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无法完成功课、日常杂务或工作中的义务;(5)常常回避或极其厌恶需要保持精神集中的任务,如家庭作业;(6)常常遗失某种活动的必需品,如学校的作业、铅笔;(7)常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过去;(8)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常常忘事。

2.多动。下列多动性症状至少有3条,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1)双手或双足常常不安稳,或坐着时常蠕动;(2)在课堂上或其他要求保持坐位的场合离开位子;(3)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4)游戏时常不适当地喧哗,或难以安静地参与集体活动;(5)表现出持久的运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的要求都无法使其显著改观。

3.冲动性。下列冲动性症状至少具备2条,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1)常在提问未完成时,答案即脱口而出;(2)在游戏或有组织的场合常不能排队按顺序等候;(3)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4)常说话过多,不能对社会规则作出恰当的反应。

4.诊断说明。(1)起病年龄早,小于6岁,症状持续超过半年;(2)必需的临床表现: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两大类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3)可协助诊断的常见症状有: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不顾场合,不顾后果,不重视社会和学校的规范,学习困难,运动协调性差;(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明显智力低下者;还应排除某些器质性(如各种脑病等)病变或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患病率达100%,而双卵孪生子仅为17%。其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约40%的多动症患儿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病,且多动症儿童父母患精神病的比例较高[3]。

(二)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的脑功能轻微失调

研究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患儿是由于额叶基底核系统(尤其是右侧)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这有可能由于母孕期疾病或出生时分娩损伤,或出生后疾病导致。如母体怀孕时营养不良、精神创伤、服药或感冒等都有可能诱发此病。

(三)环境与教育因素

研究者普遍认为,环境与教育对注意缺陷障碍有一定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重要诱因,如早期智力开发过度,学习负担过重、环境压力过大、家庭不和、父母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该病[4]。

(四)其他因素

新近的研究表明,铅中毒,锌、碘、铁等的缺乏;农药污染及食品添加剂;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也可能是ADHD的诱因[5]。

可以看出,ADHD的发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如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先天脑部病变等,也有外因,如脑外伤、环境因素、教育不当等。具体到每个患儿可能情况不一,需个体分析。

四、治疗进展

(一)药物治疗

治疗儿童ADHD的常用药物主要分为四类:精神兴奋剂(利他林)、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a-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和神经阻滞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证据,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研究方向。

(二)一般治疗

1.饮食及营养治疗。饮食及营养治疗包括限制摄入含有大量酪氨酸、味素和铅污染的食物,补充必需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有研究表明,饮食及营养治疗至少对部分营养素缺乏和铅污染的儿童ADHD有效。

2.驱铅治疗。铅中毒的ADHD儿童,采用驱铅治疗后可改善儿童ADHD症状。

(三)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不仅可改善儿童的视听觉注意水平,增加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且可减少多动冲动行为,提高学习成绩[6]。但与精神兴奋剂治疗相比,行为干预的短期效果不明显,且不易实施。在一般情况下,行为干预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1.心理教育。治疗师提供ADHD儿童、家长和教师有关ADHD的信息,包括发病机制、症状、治疗方法、预后、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心理教育是所有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应贯穿在整个治疗方案的始终。

2.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师运用认知重建的方法,纠正ADHD儿童歪曲的信念,传授改善行为的技能。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自我监督、自我评估、自我加强和解决问题策略等。如在阅读方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可提高ADHD儿童的注意力。

3.家庭干预。治疗师针对家庭功能缺陷、婚姻问题或父母本身的精神障碍,以家庭为整体进行系统的干预。在家庭干预中,父母起着关键作用。父母采用强化正性作用(对适宜行为给予奖励)、弱化负性行为(对不适行为加以惩罚),逐步矫正ADHD儿童行为问题。

4.学校干预。采用斯金纳发展的操作条件反射技术,通过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控制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学校干预的方法包括代币奖励系统、课堂纪律、罚时出局、反应代价和每日汇报卡等。

(四)感觉统合训练

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中,大约1..0%儿童伴有注意缺陷、多动及学习困难,而在ADHD儿童中,高达84.3%伴有感觉统合失调,执行功能损害是儿童ADHD的核心症状。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改善ADHD儿童注意力、多动和运动协调能力,还能提高其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和学习成绩[7]。国内一项研究表明,经40~60次感觉统合训练,ADHD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总改善率超过95.0%,情绪稳定的总改善率超过87.0%,学习成绩的总提高率为56.0%,说明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治疗儿童ADHD的有效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总之,ADHD治疗须多模式结合,相辅相成,以提高疗效。干预设计也应制定出适合ADHD患儿个体及家庭的相应干预措施,旨在减少其负性影响,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1]杨慧明,毛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6,2(6):350-353.

[2]王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08 -8309.

[3]黄柏青,洪峻峰,许晴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个性和家庭环境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26-3327.

[4]魏宝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5 -146.

[5]韩杰,刘平.儿童多动症40例铅含量测定及诊治体会[J].山西医学杂志,2004,33(5):440 -44..

[6]熊忠贵,石淑华,徐海青.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3):158-160.

[7]王佳佳,袁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现状与动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6,(3):50 -53.

R749.2

A

1001-7836(201.)07-01.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07.051

2010-12-27

盖妮娜(1981-),女,山东莱阳人,讲师,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肖占军(1979-),男,黑龙江宾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障碍患儿儿童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留守儿童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