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村原蚕区千克茧制种量的体会

2011-08-15吕立芹周凤霞

四川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蚕区蚕农蚕种

吕立芹 周凤霞

(1.江苏省建湖县蚕种场,2.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农业中心,江苏 建湖 224731)

千克茧制种量是衡量蚕种制种成绩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高千克茧制种量,对蚕种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建湖蚕种场从1956年建场开始,1986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7年在大丰市开辟新的原蚕基地,由于离场较远,开始几年种茧运回场里进行制种,不良蛹率高,制种成绩一直不理想,特别是千克茧制种量很低,对此,经过分析探讨,在学习兄弟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有效的技术措施,1991年逐步实行原蚕区就地制种,使千克茧制种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 实行标准化饲育管理

这几年,我们对原蚕区实行了标准化饲育管理。首先按蚕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原蚕区就地制种实施细则,以饲育合同的形式将技术规范同蚕农利益直接挂钩,用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特别是对蚕农执行技术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督。其次,根据提高千克茧制种量的目标,制定一套完整的饲育管理技术措施,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做到适时上蔟,控制上蔟密度,控制蔟中温湿度和严格实行早采茧等。

2 加强种茧保护和发蛾调节

根据原蚕区的生产特点,将种茧保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采茧后到种茧收购,第二阶段为种茧收购后的保护。

第一阶段,种茧由蚕农根据场里规定的要求进行保护,技术员每天进行巡查,确保种茧保护温湿度符合规范;同时由原蚕区负责人逐户分批做好上蔟日期的登记工作,为种茧收购和发蛾调节提供依据;每天进行抽样检查,随时掌握种茧保护状况及发育程度。

第二阶段,种茧收购后,按品种、批次、上蔟日期分别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发蛾调节。发蛾调节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制种成绩的好坏。因此,针对各品种、批次的发育状况,及时调节温湿度,避免因发蛾失调而导致蚕种损失情况的出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适时收茧以减少不良蛹的发生

提高良蛹率是提高千克茧制种量的关键,而推迟种茧收购和削茧日期则是提高良蛹率最有效措施。种茧收购和称量是以大批上蔟日期为标准,在上蔟6d左右开始这项工作。但由于每个蚕农户的原蚕上蔟同期有开差 (最大达4d以上),因此,迟上蔟的种茧在称量时,有的刚化蛹,有的还是毛脚茧,这样的种茧后期死蛹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收购中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则不良蛹率明显上升,大批削茧前1d不良蛹率比种茧收购时上升4.00%~7.75%,削茧中出现大批败血蛹等。因此,在1996年与蚕农签订饲育合购种茧。到1998年种茧不良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从收购到削茧阶段其不良蛹率的变化很小,有些年份削茧时良蛹率甚至好于场部饲养的种茧。

4 改进收购及运输设备

过去在种茧收购过程中要换匾、换垫网后装车、卸车,最后摊到场部蚕室的蚕匾上,工序非常麻烦,难以做到既快又轻,由于反复倒腾往往造成大量的出血蛹。经过改进,在农户采茧时垫好网,收购时将网轻轻一包后,称量装车,装车茧框仍旧垫有蚕网,卸车时将网提起,拿到蚕室即可。大大减轻了劳动量,对蚕蛹损伤也大为减少,收购后,根据收购调查时蚕蛹的发育情况,确定运回场里的时间,并选择有运茧经验的驾驶员运茧,防止运输途中损伤。对装茧铁架进行了改进,做到雨天可以防雨又不影响通风;晴天用防晒网覆盖,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在运输时间上,除阴雨天外晴天选择在早、晚进行运输,确保途中不受损失。

5 加强后期管理确保千克茧制种量

除了加强种茧保护外,切实做好后期管理工作,如选茧、削茧、鉴蛹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管理,减少削伤及鉴蛹中的错误等。在蛹期保护中,采取福尔马林浸渍消毒的技术措施,对减少后期败血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进行温湿度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制种过程中,做好准确的发蛾调节。加强制种过程中的迟捉蛾、长交配、快拆蛾等技术措施,确保了千克茧制种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采取以上几条技术措施,千克茧制种量基本上稳定在4.9张以上,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春蕾和镇珠1997—2008年的平均千克茧制种量4.55张和5.06张,提高了效益。

猜你喜欢

蚕区蚕农蚕种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躲雨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