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力迸发 珙县蚕桑实现高位求进

2011-08-15杨学东

四川蚕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珙县小蚕蚕农

杨学东

(珙县人民政府,四川 珙县 644500)

.2011年以来,面对国际茧丝价格波动导致蚕茧收购价格的下滑和50a不遇的干旱天气,珙县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政策上给力,科学上助力,干群上聚力,力促蚕桑产业科学发展,高位奋进。截至目前,全县发种129710张,产茧4728.6t,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7亿元,加上桑园套种、小蚕共育、桑枝食用菌、蚕沙等收入,蚕农总收入达到2.72亿元,同比增收4150万元。全县行业产值达到6.28亿元,同比增收5817万元,增长10.19%。

1 政策上给力,再掀产业发展新高潮

1.1 投入上强化

2011年的蚕业产业化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要求,结合珙县实际,科学创新投入机制,采取本级政府配套安排、龙头企业多元投入、涉农部门项目倾斜、乡镇政府打捆帮扶、蚕农集资投工投劳等五个方面筹措产业发展资金。截至目前,全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252.1万元,其中:龙头企业投入1500万元,县政府投入375万元,乡镇政府投入200余万元,蚕农筹资投劳近2177.1万元,争取到市委、市政府产业带建设资金235万元。

1.2 政策上优化

切实加大了政策的组装和投入力度,2011年在蚕业产业化发展上,继续稳定对龙头企业培育、千百万元村建设、桑园综合开发和优质茧工程等10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1.3 责任上细化

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级有关部门与乡镇全力抓的领导机制,及时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严格考核奖惩。在三冬生产、蚕茧秩序维护等关键环节上,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督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 科技上助力,再上提质增效新台阶

2.1 提高户共育规模

将过去每季共育30~50张种的规模调整为每季共育150~200张种,用3a的时间将全县季共育规模150~200张种的工厂化共育户增加到200~250户,使每户共育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从而形成稳定的专业共育户。截至目前,全县的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共育3龄蚕达到100%。

2.2 坚持“万病一把灰”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智溢公司投资100万元,新建一个年产生石灰粉4000t加工厂,全县蚕农100%的使用生石灰消毒防病,每张蚕种的用灰量达到20kg以上。全县实现统防统治的蚕桑主产村115个,占92%。

2.3 加快优质蚕茧工程建设

智溢公司采取反哺蚕农的办法,对优质蚕茧分别按照3元、6元、9元标准给予奖励,春蚕的平均单产达到41kg,夏蚕的平均单产达到39.6kg,创历史新高。优质蚕茧千克茧粒数420~600粒,茧丝长提高到1100~1200m以上,上车率、茧舒率分别达到94%和85%。

2.4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285期,印发学习资料2万份,培训蚕农2万余人次。

3 干群上聚力,再谱和谐发展新篇章

3.1 打牢增收基础

抓住全市6666.7hm2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的有利契机,找准蚕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抓好产业带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2010年冬2011年春新栽桑233.3hm2,2011年秋季栽桑640hm2,确保全年新栽一步成园桑800hm2以上;完成标准化养蚕大棚建设680间、4.08万m2;新建和改建工厂化小蚕共育室75间、6000m2;完成项目区域内的公路改建18.6km,硬化人行便道25km。

3.2 提高养蚕水平

全面实现小蚕共育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化、桑园建设丰产化、养蚕省力化,同时逐步推进工厂化养蚕,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3.3 拓宽增收途径

突出抓好桑园综合开发,全面实施桑园综合开发 1420hm2,其中,黑红苕 376.1hm2、黑花生368.2hm2、黑玉米 307.1hm2、黑土豆 248.7hm2、传统方式饲养黑猪500头,2011年桑园综合开发的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3.4 延伸产业链条。

建立健全从初加工到终端销售一整套产销体系,截至目前,共生产白厂生丝218t,加工干茧1885t,生产丝棉被6.55万床,蚕沙枕6500对,加工生石灰3500t,工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实现税利1500万元,其中入库税收近1000万元。

猜你喜欢

珙县小蚕蚕农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珙县355.4万元良种推广补贴惠粮农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