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2011-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杨 燕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杨 燕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观念滞后、体制落伍、经费不足、人员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选择新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目标和德育教育模式,探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德育工作机制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认识;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其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还包括办出高等职业教育中各个层面的特色,其中办好高职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和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认为扩大规模是硬目标,是显性工程,德育工作是软任务,是隐性工程,可抓可不抓。只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忽视了“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独立、自由、价值、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没有认识到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品德、意志这个核心竞争力,这种理念指导的必然结果就是放松或放弃了对学生的德育和人文教育。

2.德育领导体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纪或副校长负责,校长并没有主抓德育工作,这一领导体制的错位,直接的结果就是把德育工作无形中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也很难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格局,特别是因为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一般不分管教学工作,因而对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难以实施有力的管理和监控,而往往课堂上的渗透性德育是最为有效的。

3.德育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活动的开展难以保证

从目前学校财务核算科目来看没有专门的德育经费科目和经费比例规定,从而导致对德育的投入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投入多少全凭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定。学校德育管理需要财力支持,德育的设施建设和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更需要财力的支撑,如果没有或减少对德育的财力保障,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将是一句空话,德育的效果必定难以保证。

4.德育工作队伍人数严重不足,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德育模式的选择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同时,应结合高职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不能仅培养“工具人”、“技术人”,而更应培养“社会人”、“个性人”,培养既有个人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人。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思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问题,思考个人存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努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掌握谋生技术和技能,又有精神追求,愿意为社会奉献,能够幸福生活的人。

2.要加强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是现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该逐步树立起民主法制和纪律的观念意识,特别对高职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比较懒散,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加强法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基本内容。特别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热爱专业,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是十分重要的。

4.要加强学风教育

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浓。因此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同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传统与现代既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既有矛盾的方面也有统一的方面,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的精华紧密结合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5.建立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学校,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且高职院校办学的实践性、社会性特点与德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也是一致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恰恰把这二者结合了起来,这是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特点和德育优势,能否利用好这一优势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否创新的关键。

三、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德育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的认知性、显性课程,这类课程有其预定的计划、目的、内容和作用,我们可称之为“知识性德育课程”;二是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党团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活动性德育课程”。构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它与显性德育课程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二者密切配合,从整体上构建德育课程系统;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空洞说教,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要尝试把一部分活动性德育课程列入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中;再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德育内容应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注意内容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内在逻辑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四、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

1.完善领导体制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和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领导体制,有利于党政齐抓共管,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合力,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有利于落实管理、检查、监督,使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到实;有利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地开展德育,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育人上取得最终的整体效果。要落实好这一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的领导体制和网络,使德育工作信息灵敏、决策科学、反应敏捷、反馈及时、工作有效。为此,首先应在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院)长任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党委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统一协调、组织、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全校(院)的德育工作。其次成立系(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纪和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任副组长,团总支书纪、辅导员等为成员。其职责是: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德育工作具体实施办法,领导和组织实施德育工作。再次形成德育工作组织网络,明确各级组织、各部门(单位)、各类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和要求,落实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2.强化目标管理机制

德育管理是保证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在德育管理上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德育工作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质的工作,是内在思想品质的培养和转化工作。思想品德的五个构成要素:知、情、信、意、行,都要在相应的德育实践中才能形成。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去。因此,应当明确学校各级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类人员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落实德育分工和责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德育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二是健全制度,加强考核。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德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序和有效进行。同时德育工作主体的工作能力及其对德育精力的投入,是德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对德育主体的考核,不仅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德育工作秩序,而且有利于德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三是奖优罚劣,增强动力。德育工作者是实施德育的主体,要使其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除了依靠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在加强考核的基础上,奖优罚劣,真正将客观上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德育工作的主客体自身利益挂起钩来,从而促进德育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德育主体的良性竞争,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转变。

3.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硬件建设以及人力、经费和物质保证等。

首先,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众多的兼职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等。重点是专职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包括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使德育工作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水平),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使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同时,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第二,要加大德育的经费投入并提供物质保证。德育经费应确立科目,列入预算,尽量保证德育教学、管理、活动、科研以及队伍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充实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和资源,美化优化环境,使德育工作既有精神教化,又有文化熏陶,既有主观感化,又有环境塑造。第三,要加强德育工作现代化建设,改善德育工作的条件。现在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而大学生是网民中的最大群体,高职学院要充分利用时机,建设德育工作网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在线活动,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消除德育工作盲区,占领德育工作新阵地。

4.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考评体系和工作机制,有利于实现对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反馈和指导,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的科学化,充分发挥其评价、指导、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既要注重德育工作和过程情况,又要注重德育工作效果。在考评的标准上,应坚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在考评的目的上,应坚持推进德育工作的原则,通过考评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方向;在考评主体上,应坚持民主性原则,采取领导机关、考评组、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三结合的方式;在考评方式上,应坚持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日常考评,简化定期考评及程序。在考评方法上,应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力求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公正。

5.形成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在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德育主体的积极性。把精神激励渗透到激励的各个层面,即实施全员激励,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全程激励,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激励活动,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全素激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总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只有在观念、内容及手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王伟忠.高校学生发展性激励机制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3]杨海波.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6,(3).

[4]肖继军.新时期高校德育激励方式创新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

[5]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玲玲

G641

A

1671-4288(2011)01-0121-02

2010-12-05

杨 燕(1979—),女,天津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