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浅议

2011-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关怀人文

杨 洁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浅议

杨 洁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对新闻的关注度、期望值都大大超过平时。新闻人面对突发事件时,应首先照顾到事件当事人的生命权,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维护党性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恰当准确地加以报道,以平民视角使大众周知,尊重其知情权,并适当舒缓大众的紧张情绪,以积极团结向上的态度和乐观的基调影响他们。

突发事件;报道;人文关怀

在新闻事件中,突发事件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突发事件更易引起广大传媒受众的关注,在社会当中也易引起更大的反响。新闻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首先照顾到事件当事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在维护党性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准确地加以报道,使其他的民众周知、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形,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并适当舒缓其紧张情绪,以积极团结向上的态度和乐观的基调来影响他们。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都密切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他人的同理和共情。

在突发事件中,面对受到灾害的群众,以及更多的对事件给予关注的大众,进行恰当适度的报道,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体现出报道者应有的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人所应掌握和注意的重要事项。对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在突发事件中要做到恰当的报道,体现相应的人文关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现场者的生命权,在新闻现场体现人文关怀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人首先要关注突发事件情景中的个体,顾及他们的感受,不能因自己的采访任务而做出对民众利益甚至生命有妨害的事情。在当今社会,媒体间争夺受众的竞争日趋激烈,有的媒体一味投受众之所好,过度追求事件的煽情、刺激,为吸引受众眼球而不惜大肆渲染暴力、灾难事件的血淋淋的一面,却置受害者的痛苦境遇于不顾,从而丧失了媒体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的就是相关当事人的生命、感情等因素。

2006年7月10号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之后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在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前,闻讯赶来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向120打电话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后按照“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做了8分钟心肺复苏术后,不见小女孩醒来,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20急救车赶到后,医护人员虽尽力抢救,但小孟珂还是没能醒来,医生宣布抢救失败。当面对一个可能可以挽回的生命,曹爱文没有迟疑,她没有拿起话筒介绍叙述事情始末和情景,而是顾不上小女孩冰冷的躯体和自己口唇上会沾上的河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命的最大尊重,毅然地尽最大努力想把她救活,这是对一个生命体最高的尊重,她的行为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新闻人最根本的是记录这个时代和社会,而社会就是一个个生命体组成的,所以对人的尊重应该是新闻人的首要使命和责任,只关注报道新闻事件,而丧失了人的悲悯同情救助本性的新闻人,何异于一部冷酷无情的机器!

在四川汶川地震救灾现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多次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为对死者最高的尊重和对生者最大的抚慰。在此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都刊发了大量具有冲击力的图片,医院救治受伤民众的情景以及工作人员搬运死难者遗体的图片,都让全国人民沉浸在悲凄的氛围中。央视直播节目持续关注救援进展情况,每有一人从废墟中被救出,救灾现场的欢呼声都会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国。这些报道一方面向广大受众介绍了救灾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媒体关注灾区民众生命权的体现。而播音员在播报时声音哽咽、泪流满面,则是媒体工作者关心灾区的真情流露。新华社发布的日本救援队面对遇难者遗体默哀的镜头,感动了无数人。

对生命权的漠视,是造成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激烈的竞争让一些新闻从业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媒体面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无暇顾及人文关怀,这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没有爱心的“残忍采访”,只能给当事人带来痛苦和伤害。在汶川大地震电视直播节目中,有的记者将镜头对准失去亲人的孩子,反复询问他们失去亲人的感受;有的记者不断让孩子回忆地震时的情景,致使孩子情绪失控。这种采访无疑太过残忍,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在突发事件中,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动,但记者在采访时首先应做的是不妨碍不影响事件的处理。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一支救援队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女工。当女工被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怒才将伤员抬上救护车。一名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呀!”不少观众批评这种采访“扰乱了正常的救治工作”,“耽误了宝贵的救命时间”,“拿人家的生命当儿戏”。

二、尊重大众知情权,在现场中和现场后进行适度报道

在尊重当事人的生命权、心理感受及利益的同时,新闻人更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迅速及时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一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对事件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另一方面更要对事件的具体情况做详细报道,全面、充分地告知受众事件的真实情况,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对受众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媒体需要担负的引导受众的社会职责。

突发事件一般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突发事件报道本身就是对受众知情权最基本的尊重。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媒体实力比拼的重点,如果不能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需要,会逐渐被市场淘汰。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客观、及时、全面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是抢占舆论制高点、遏制无益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时代中,突发事件在一定区域内人际传播的速度快于大众传播,而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协调,会导致流言盛行,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1](p117)

从一方面来看,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要体现适度原则,诸如西藏骚乱这样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媒体不仅是要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还得做到量和度的适当。过去是不允许或者限制限量的报道,现在一旦放开,媒体就显得非常亢奋,但是在表达激情的时候还是应该适可而止,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在中国,甚至是在整个世界,人权是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个体都在争取的东西,媒体在真实反映客观事件的基础上,不需要用血腥与暴力的画面去充斥并刺激人的眼球,中西媒体都要做到的是彰显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报道中应体现出平民视角。突发事件发生时,有许多严峻的事情需要面对,媒体不应该让原本冷峻的受众心理更加冷峻。为了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要注意报道的形式,发掘受众的心理感受和对事件的反应态度,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新闻事件。在汶川地震中,在关注救人的同时,媒体对灾后重建、灾区卫生、灾民生活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报道,对经历地震的孩子心理也进行了关注。对灾难的无比恐惧、失去亲人的悲痛、亲人得救的喜悦,人类的所有感情,几乎都可以在相关报道中找到诠释。《一个人的婚礼》、《地震中的婚礼》等报道,关注了救灾队员舍弃所有奔赴灾区的高尚情怀,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一切报道人情味十足,体现的是一种平民视角,打动了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都是媒体人文关怀的最好证明。

平民视角和人情味使信息传播得更加真实。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事实是人文关怀的物质载体,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属性。其实,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仅包括事件本身的真实,也理当包括新闻人物情感的真实。平民视角和人情味易于使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突发事件中,从平民视角出发、富于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亲和力,能减轻受众的紧张情绪,吸引受众自愿接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平民视角和人情味能让新闻报道内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让受众心灵为报道所吸引和震动。巧妙地运用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当然,我们强调平民视角与人情味,不是让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去煽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那种极力夸张、渲染甚至捏造的新闻报道,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煽动公众的情绪,不但不能给受众带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还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因素。

三、符合受众心理特点,发挥媒体的引导功能

在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恐慌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也极差。这就要求媒体把握受众心理特点,通过报道对受众紧张、恐慌的心理进行疏导,排解负面情绪,把受众的情绪引导到健康、向上、乐观的方向上来。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开始播出抗震救灾的消息,并迅速派出了140多人的报道队伍深入灾区第一线,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发布权威震情灾情信息,使得震中的人们有了一条与外界联系、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对缓解人们恐慌的心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国内众多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个媒体把媒体的疏导和缓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心理引导的方式,努力消除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为最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突发新闻来讲最主要的一点是准确性,但这一点在突发新闻中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事件在不断变化,有可能第一时间发现的东西到最后证明是错误或不全面的。所以记者在采访突发新闻时候要谨慎小心,同时体现出相应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倾向性。是否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一方面是看记者信息来源是否足够,另外就是依据记者本人的判断能力,这些跟记者的经验、专业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一点是角度的问题。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除了告诉大家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发生,包括事件发生之后它的趋向会是什么样子的。媒体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应该非常谨慎,因为媒体的判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之后的政府的救援工作,有的时候我们对政府对事态的判断有一个过高的估计。在准确报道事件的同时,需要去关注事件背后的原因。

而就我国自身而言,我们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精神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这种“和谐”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追求团圆、完满、平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具有强烈冲突性、刺激性和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自然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此类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也不符合我国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团结、稳定、鼓劲”宣传方针,因此面对此类性质的突发事件,媒体的报道应尽可能少地突出冲突的不可避免,而应代之以人民群众面对事件的乐观态度,并以此来凝聚公众注意力,凸显出一幅和谐的社会图景,团结人民群众以安定社会。

我们所强调的“以正面宣传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民族传统心理的一种暗合。这种积极的舆论导向,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在突发新闻事件频发的今天,如何尊重当事人、对媒体受众负责,并在其中体现出恰切的人文关怀,成为重要的传媒命题。我们应该尊重现场者的生命权,在事件当中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和情感慰藉;尊重大众知情权,在事件中间和事件之后做出适度的报道;而且报道应符合受众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出媒体的引导功能。

[1]韩炜林.突发事件的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J].中国记者,2001,(9).

[2]王伟.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人文关怀[J].黑龙江新闻网—新闻传播,2010,(1).

责任编辑:陈冬梅

G212

A

1671-4288(2011)01-0080-03

2010-10-08

杨 洁(1979—),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关怀人文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突发事件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