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禁忌
——英语语言崇拜现象管窥

2011-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神化崇拜语言文字

张 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语言禁忌
——英语语言崇拜现象管窥

张 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语言崇拜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其功能的神化。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崇拜现象。语言禁忌作为语言崇拜现象之一,它根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崇拜心理,建立在语言神秘感、语言魔力信仰的基础之上。另外,趋吉避凶、求雅避俗、就富避贫的心理也会导致语言禁忌的形成。

语言崇拜;语言禁忌;语言委婉

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语言充满了神秘的推想,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禁忌、迷信巫术、神话传说中都可找到“语言崇拜”的踪影。

所谓语言崇拜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其功能的神化。人类对语言的崇拜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文化。原始人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于他们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在他们看来,语言是可以触摸的一种实体,而且有着诱人的魔力和强大的威力,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让它发挥了特殊的神奇作用,因此也被赋予灵性。人们认为语言的出现和本身的构成都暗含着天意,能够影响乃至支配着人世间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与一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对语言有了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在人们心理上形成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语言崇拜就自发地产生了。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原始初民对语言魔力的认识和体会相当深刻,因此语言崇拜之风曾盛极一时,作为自然语言的英语也不例外,在现代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崇拜现象。

一、英语语言崇拜的表现类型

语言本身应该只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交际工具,是载体,是人类用以表述、描写以及认识世界的符号系统。但是在语言崇拜中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们敬仰、崇拜的对象,人们甚至把这种人为的符号加以神化,对其顶礼膜拜。反映在英语中,这种语言崇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被神化,一种是语言文字的功能被神化。

语言文字本身被神化是指认为语言文字是由神造的,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和神灵一样的地位。关于语言文字的产生,在东西方都有不少神化解释。自远古以来,人类就在思考自已的语言从哪里来的。初民社会普遍相信,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某种神力的创造,所以人的语言也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这一神力的恩赐。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吠陀》中把语言奉为神,并用大量的诗篇去歌颂她。在公元前500多年前原始初民就把语言视为神,而在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典籍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了造人之神亚当给万物命名的故事。“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1]原始初民认为天地万物的名称都是神人赐予的,这反映了语言的神造论。

语言文字的功能被神化,认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人与神之间交际的工具。在先民的心中,语言和文字既然都是神所创造的,而神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那么神必然也懂得人的语言,认得人的文字,所以语言文字可以沟通人神。因此,在语言崇拜中,语言不仅仅是为人类服务的交际工具,还是一种有灵之物,具有神异性。在古人的意识形态里,人们相信汉字具有一种超常的灵力,它或可使人与神灵相互沟通,或传达神灵的意旨;也可与一些宗教或巫术相结合,来驱邪治病;同时,人们还认为语言本身也同神灵一般,能够给人带来吉凶祸福。语言文字功能被神化在英语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巫术,一是语言禁忌。二者同出一源,但表现形式各异,前者是积极的,要反复说出,后者是消极的,需避免说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禁忌现象。

二、语言禁忌现象探微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禁忌,它深深地植根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之中,体现着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和演变发展,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禁忌的英文对应词是“taboo”(塔布),表示“禁止”或“抑制”,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777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引入到英语中。后来,“塔布”一词就逐渐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并逐渐被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广泛使用着。

禁忌事物五花八门,与人们生活和日常交际紧密相连,包括把自然力、自然物(星月、雷电等)看作神圣不可侵犯,并形成有关它们的禁忌观念和行为;对某些动植物的禁冲犯观念;由对祖先、神灵等的崇拜所产生的神灵象征与祖先遗物禁忌等等。禁忌一般通过口头和社会示范流传延续。“禁忌”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语言禁忌,也称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以免招致不利的后果。禁忌语多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对语言神力的崇拜心理和把语言本身同其所代表的事物、现象等同起来的认识。

语言禁忌在诸多禁忌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这不仅在于“语言避讳”的普遍存在,而且许多交际和日常生活的禁忌与语言载体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因而难以解释许多现象和自然力,往往把语言与某些自然现象、祸福联系起来,赋予语言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以为语言奉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语言灵物崇拜(fetishism)和语言禁忌由此应运而生。英语中语言禁忌一般分为姓氏及宗教词汇禁忌、不吉利词语禁忌、数字词禁忌、亵渎词语禁忌及社会问题相关词汇禁忌等。

1.姓名及宗教词汇禁忌(尊重权威)

祈祷和诅咒都离不开名字,在原始人思想中,人名或事物名称就孕育着这种对象或事物的性质。所以人们相信,只要唤起人或事物的名字,就可以对这个人或事物产生作用。讳名的习俗由此而产生,它在原始宗教中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现代人对姓名的态度亦不出其右,例如,一个尚未起名的孩子病了,人们相信只要给他起个名字就会很快康复。如果一个姓名开头的大写字母能拼成一个字,好运也会随之而来。

在西方,由于受到基督教的洗礼,关于上帝、魔鬼等的词可能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危险的禁忌词语了。对于这类词的恐惧来源于两个原因:滥用神灵的名字会导致神灵的怒意或导致凶灵的出现。例如英语中有一个谚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提到魔鬼,魔鬼就到。)即使在今天这类词汇也常被更委婉的词所代替,例如像 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于是人们在口常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一般要使用如“Old gentleman in black”、“Old Harry”、“His Sable Majesty”、“God of the world”等委婉说法,如违反此禁忌会受到人们的责备与回避。

2.不吉利词禁忌(避凶求吉)

因为把词语与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等同起来,人们对指称不吉利事物或现象的词语(甚至这类词语的同音词)也产生了畏惧心理,平时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实在避不开时,就用委婉语来替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委婉语可以说是禁忌语的变体。例如在英语国家里,疾病是一大禁忌,比如cancer、mental illness、delirium 等。很多癌症仍然是不治之症,人们往往谈“癌”色变,英语中为了避开癌(cancer)这个词,常常用“the big C”、“long illness”(漫长的疾病) 或“terminal illness”(终极疾病)来代替。精神病也是禁忌语,比如“她是精神病”,英语一般说:She is not all there.(她头脑不清醒。)或:She is a little confused.(她有一点反常)

“Die”(死)在英语里是一个最忌讳的词,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尽量回避,如果不得不用,那么就用委婉语代替。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说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是“go to Heaven”(去天堂了)、“be with God”(跟上帝在一起)、“go to sleep”(睡觉了)、“depart from the world”(离开了这个世界)和“pass away”(去世)。如是军人就绝不会说:He was killed.(他被杀了。)Kill是禁忌字,他们会说:He fell in battle.(他为国捐躯。)关于“溺死”也避免使用drown,而形容说:The sailor was“lost at set”.(海军士兵“沉没在海里”。)

3.亵渎词语禁忌(避俗求雅)

在大多数文化里,身体排泄物,除了眼泪外,都有“脏”的联想,所以指代这类行为的词必然被表面上看来毫无关联的词所代替。例如,英国人可能会问“rest room”在什么地方,女士可能会用“powder room”,虽然她们的目的并不是休息或化妆。又如用“to go to the stool”,“to see the stars,to get some fresh air”代替 piss。

民间把涉及性行为、性器官的词语看作是一种羞于启齿的词语,即亵渎语。因此,这类词语在许多人中是不提及的,甚至于涉及性器官、性行为联想的词语也有所避忌。“强奸”是rape,但在报上的报导绝不会说“女性遭强奸”(She was raped),最婉转的说法是:She was“betrayed”.(她“被骗失身”了。)以为这个人绝不会做出那种事,放心地和他在一起走时,突然他骗了她。再如报纸上说的“遭侮辱”,英文是:She was“attacked”,使用(痛苦、苦恼)molest一字时,人们也能联想。“She was molested.”

可见,好多不能乱用的词语是和“性”有关的。这些词语一旦用错了,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很有可能影响个人形象。

4.数字词禁忌(避凶求吉)

所谓数字禁忌,是指人们对某个数字或某些数字存在忌讳心理,认为这样的数字会给自己带来晦气。例如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西方大多数旅馆没有13号房,许多摩天大楼也没有13层。这种迷信与基督教有关。在“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犹大就是第13位入席的人,后来他背叛耶稣,13就被视为不祥之数。直到今天,人们仍认为13个人一起吃饭不吉利,其中某人会在年内死去。

礼拜五同样被英美人视为不吉利的象征。据说,耶稣被拘捕,最后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天恰恰是礼拜五,于是礼拜五也成了忌日。如果礼拜五与十三号碰在一天,更是被当作洪水猛兽,更可怕。

中西方对同一个数字的理解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按照汉语的发音,六和路相通。中国人说六六大顺,认为六越多越好,带有路路通的意思。而在西方人眼里,666这个数字是魔鬼的数字。人们甚至以此证明,古罗马暴君尼禄和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撒旦的化身。西方国家的基督徒认为,新世纪的第6年6月6日,是魔鬼降临的日子,此时很多人难免都会出现世界末日恐惧症。直到2006年6月6日半夜12点之前,他们都会为是否会发生末日大战而担忧。另一些人则相信,这一天是他们最接近狂喜的日子,因为上帝要召唤他的忠实信徒们去到天国了。

5.社会问题相关词汇禁忌(婉言人短、痛恨恶名)

这类词通常是关于职业、人种、贫穷、歧视等社会问题的。比如poor、negro、slum等。Poor常用low-income groups、the under-derprivileged、the disadvantaged、the needy 代 替 ,negro 用Afro-American代替。另外,在西方国家,脑力劳动被视为高贵的工作,而体力劳动被视为卑微的工作,与脑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差很大,为了避免卑微工作给从业人员带来的不安,人们将这些低微的职业委婉化,以抬高他们的身价。这一特点在很多行业得到体现,如把dustman(垃圾清理工)称为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明明是机修工(mechanic)却委婉的称为汽车工程师(automobile engineer);明明是屠夫(butcher),委婉地称为肉类技术专家(meattechnologist)。

总之,语言禁忌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性的、无法把握的未来的运气、吉凶、生死之类的词语。这些禁忌语在一定范围内是应当避免使用的。如果在这方面犯了忌,便会显得唐突无礼,就会令人生厌。在公开场合提及某些禁忌词语,或提及某些禁忌行为,就会使对方吃惊或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如果有人经常触犯当地或某些集团的禁忌,就会被该社会、集团所排斥,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语言禁忌的根源,恐怕是来自于人们对语言的“崇拜”心理。他们相信“语言的魔力”,相信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有某种同一的效应,认为它具有一种超人的魔力,因而有些话,及至和这些话在语音上、语义上相近的、相关的话便不能说,说了就会在今后实现说出的内容。在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不能充分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严格遵守包括语言在内的禁忌作为避免发生不吉事情的有效手段,认为这样便可以避免不愿发生的事情发生。这便是语言禁忌的心理因素。因此人们遇到和死亡、凶祸、破财之类有关的词语便不说,或者即使必须谈到这些词语时也要使语言符号和所代表的事物现象之间拉开距离,用另外的语言符号来替换原来的语言符号,以避免涉及到所指称的事物,这就是委婉了。其实即使把事物和符号拉开了距离,不管用了什么符号,人们还是最终不可避免地联想到或推出该符号的所指,但是从心理上讲,讲话人和听话人至少可以在心理上获得某种安慰,觉得这种间接的表达法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些。

[1]陈莉,邓文生.语言禁忌语与外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9,(1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3]范庆华.禁忌语浅论[J].东疆学刊,1996,(1).

[4]高旭.初民神话中的语言起源论[J].安徽文学,2010,(1).

[5]郭晓敏.汉民俗中的语言崇拜现象之管窥[J].语文学刊,2007,(12).

[6]刘萍.从民俗看汉语的语言崇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

[7]刘白玉.英语禁忌语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8]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9]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6,(7).

责任编辑:陈冬梅

H313

A

1671-4288(2011)01-0063-04

2010-11-26

张 华(1983-),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神化崇拜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