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农作物育种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011-08-15王自鹏彭建华何希德段晓明郑林用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农科院科技进步亩产

□张 鸿 王自鹏 彭建华 何希德 段晓明 郑林用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育种创新与转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品种数量和质量优势突出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农科院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156个(其中国审品种17个,四川省级审定品种139个),占全省育成品种的30%左右,居各育种单位之首。培育的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占50%,水稻川香优9838、小麦川麦42、玉米成单30等是全省公认的产量最高的品种。全省种植的高粱品种100%来自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和在全省果树种植面积前二位的柑橘和梨的主推品种中,80%以上由四川省农科院选育和引进;全省种植的蚕桑和棉花品种70%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培育的蔬菜品种占全省近50%。2010年全省发布的50个主推品种中,四川省农科院占40%。

1.优质育种取得突破,为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川香8108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496.1kg,米质达到国颁二级标准,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达到国颁二级标准的品种。川香178、川香优993、川优727等米质均达到国颁二级标准。川麦48、川麦49高抗条锈病,达到中筋小麦标准,其中川麦49籽粒中的戊聚糖(具有保健和优化面粉加工品质的功能)含量达到10.97%,显著高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其它品种。众望玉18达到优质杂交种标准;甜糯玉米成甜糯1号品质极优,市场前景广阔。川薯20、73为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较对照分别增产10.1%和22.82%;鲜食和食饲兼用甘薯新品系川薯59,两年区试平均鲜薯亩产2 387.6kg,较对照增产10.81%;藤叶亩产2 110.3kg,增产22.6%,亩生物干产855.7kg,增产10.41%,所有指标均较对照增产。川油38为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三系杂交种,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8.68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0.42%,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强。培育出我省第一个高强力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川棉优2号,达到省优质棉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74mm,比强度34.44cN/Tex,马克隆值4.03。川翠一号黄瓜新品种,抗霜霉病、白粉病,高温条件下抗病毒病能力强。适宜夏、秋露地种植,播种到始收约42天,平均亩产高达4 167kg,比对照津优一号高17%以上。川茄805早熟,品质好,果形长且顺直,果皮颜色黑亮,适合当前市场要求。泡菜新品种簇生椒川腾4号,早熟、高产、抗逆性较强,平均前期产量740.4kg/亩,比天宇3号增产413.0%;平均总产量1373.5kg/亩,比天宇3号增产31.5%。柑橘新品种中岩早椪柑具有特早熟、果大、少核、优质的特点,比国际最早熟的椪柑品种提早10~20天成熟,是目前最早熟的椪柑新品种。果桑品种蜀果1号是我省第一个果叶兼用桑品种,具有产果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鲜食和加工兼用型名优系列果桑新品种,果味清甜可口、风味独特。高香型茶树新品种巴山早发芽特早,较对照福鼎大白茶早18~20天;内含物丰富,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对照;香气花香明显,浓郁持久,属高香花香型新品种,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是我省较长时期内选育的少有的突破性新品种,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高粱泸糯9号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区试平均亩产394.3kg,比对照增产36.1%,生产试验亩产451.7kg,比对照增产40.1%,粗蛋白含量10.5%,总淀粉含量73.07%,赖氨酸含量0.34%,单宁含量1.38%,较抗叶病,活秆成熟,胚乳糯质。

2.超高产育种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技术保障 川香858是当年审定组合中增产幅度最大的组合。德香4103是改变对照以来省攻关育成的增产幅度最大的组合。泸香优8号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褐飞虱,为三抗组合。国家审定品种“泰优99”,两年平均亩产627.3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适宜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川麦43丰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连续两年在国家(长江上游组)小麦区试中名列第一,平均亩产393.8kg,比对照增产13.2%,免疫条锈病,通过国家审定。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合作进行穿梭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川麦55,高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比对照增产15.04%。川麦48、川麦51、川麦50、川麦52等区试产量400kg以上或比对照增产12%以上,高抗条锈病,达超高产品种标准。玉米隆单8号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33.7kg,较对照川单13增产12.1%;抗病抗逆突破性高产杂交种东315,平均亩产610.7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4%,通过国家审定。圣玉6号、众望玉18、荆单8号、神珠7号等4个玉米杂交种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达到省攻关突破性品种标准。采用聚合杂交、小孢子培养和分子标记等方法育成的油菜新品种川油36,在国家长江下游组区试中产量最高,在国家长江中游组区试中产量排第二,平均亩产达183.1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3.95%。超高产兼用型新品种川薯164鲜薯较对照增产14.9%、淀粉增产17.6%。川芋10号较对照川芋56增产35.06%,抗晚疫病、抗退化;岷薯4号两年平均鲜薯亩产1326kg,比对照川芋56增产1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辣椒川腾2号熟性极早,耐寒、耐热、耐旱、耐涝,抗病能力与湘研十一号相当,一般亩产为3 000kg左右,较对照增产12.9%以上。绿冠苦瓜区试亩产量达2 955.6kg,比对照增产19.8%。川毛木耳8号比黄背木耳平均增产18.89%,比对照增产27.38%。川杂棉17、川杂棉19、川杂棉20、川杂棉33等4个品种达到突破性新品种的标准。川杂棉16高抗红铃虫和抗棉铃虫,制种效益比利用非抗虫母本提高30%。川棉118亩产籽棉213.04 kg、皮棉95.03 kg、白花皮棉74.26kg,分别比对照增产10.58%、10.14%、17.30%,两年皮棉产量均居试验组第一位。培育的强健、优质、高产新蚕品种川蚕22号万蚕产茧量较对照种提高7.44%,出丝率19.60%,解舒丝长1 167m,净度96.88分。育成的新桑品种川7431,亩桑产叶量比对照高5%~10%,万头茧层量比对照高8%,5龄担桑产茧量比对照高8%,适应四川现行广泛推广的间作桑园的需要。

二、品种配套技术先进实用

四川省农科院创新的旱育秧技术长期被四川省政府列为重点推广的水稻高产技术;水稻抛秧技术、小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玉米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是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稻、麦、玉栽培技术;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基本上来自四川省农科院。2010年全省发布的15项农作物主推技术中,四川省农科院研制的占67%。

“十一五”期间,以稻田新三熟、旱育秧、抛秧、地膜覆盖、中稻—再生稻高产集成技术、玉米膜侧栽培、小麦免耕露播、半旋高效播种技术、旱地套作麦带式机播技术、农化产品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全省推广1.3亿亩以上。

三、科技成果数量多且等级高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农科院获得国家、部、省等农作物科技成果奖7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占全省农业类的62.5%);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占全省农业类的52.9%),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占全省农业类的74.1%),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2项(占全省农业类的44.9%)。从全国范围看,与其他省份相比,四川省农科院获国家级成果奖励的数量与级别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1.探明了小麦慢条锈病抗性基因和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建立了慢锈性小麦育种技术

应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弄清了川麦107慢条锈病遗传机理,探明了小麦慢条锈病抗性基因和特异性抗性蛋白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川麦107及其慢条锈性研究”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成功应用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资源,培育出川麦42等突破性系列新品种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建立有限回交、环境胁迫等育种技术体系,在国际上率先育成了川麦42、川麦38、川麦43和川麦47等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川麦42成为四川省小麦区试有史以来亩产突破400kg的唯一新品种,成为国际上成功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的典范。成功标记了川麦42和人工合成小麦重要功能基因4个,在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应用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创制了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

“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聚合了川香29A香味与雄性不育保持基因,解决了香稻不育系育性稳定的技术难题:川香29A花时集中与柱头高外露性状的聚合,突破了香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技术瓶颈;川香29A优质与产量配合力的协调改良,同步提升了杂交香稻的产量和品质。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选育了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突破性玉米自交系 “高配合力优质多抗耐密玉米自交系698-3选育与应用”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相结合,开展了突破性自交系和高产优质杂交种的选育,经过20年努力,育成了集高配、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突破性自交系698-3,并以698-3为亲本组配出了11个高产优质专用等各具特点的玉米杂交种审定和推广应用。该自交系在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上取得重大突破,技术路线先进,创新性强,应用范围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系统开展了食用菌种质资源优异基因发掘 “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弄清了四川食用菌资源分布状况,发现新种1个和四川新记录种67个,创制新材料667份,选育、驯化食(药)用菌优良菌株12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的10个,国家认定的2个,在全国推广应用的食用菌品种44种,236株。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创建了棉花抗枯萎病抗性诱导筛选新方法 围绕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52-128、57-681的持久性、适应性等遗传特异性,创建了抗性诱导筛选方法,稳定提高了抗源持久抗性。全国15个省的育种单位利用该抗源育成棉花抗病品种128个,占建国以来全国育成抗病品种数的63%,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萎病的危害。200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构建了K型不育系选育和保纯技术体系 “K型杂交稻的选育与推广”首次证明了K型CMS与冈型和野败型CMS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K型不育系选育技术体系;构建了K型杂交稻的种子纯度保障体系,解决了高异交率不育系的保纯难题;建立了K型杂交稻选育和推广新模式。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8.分区构建了水稻丰产高效技术模式

“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以恢复和持续提高我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针对我省水稻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通过关键技术改进创新,突破了水稻高产高效的技术瓶颈;通过技术优化集成,分区构建技术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紧密结合。良种覆盖率由85%提高到100%,优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水稻单产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超高产攻关田近3年连续亩产超过770kg,并创造了亩产853.51kg的成都平原高产纪录。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杂交中稻比当地当年平均产量增加28.97%、12.79%、7.33%。成果累计推广5509.20万亩,新增稻谷223.84万t,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9.44亿元。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成果展示与转化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院通过品种和技术集成,在点、片、面上连续创造了多项高产纪录:在广汉市实现水稻亩产853.5kg,在泸州实现10万亩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1016.7kg,创四川省水稻主产区高产纪录。在江油市实现小麦亩产710.7kg,在7 000多亩面积上实现亩产591.9kg,创造了南方麦区大面积高产新纪录;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2011亩小麦平均亩产450kg,位居全省整村小麦产量之首,广汉市也因此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在宣汉县连续3年实现了玉米小面积亩产1 181.6kg、万亩平均亩产800.4kg、30万亩平均亩产624.9kg的高产“三级跳”,分别刷新了南方玉米高产纪录,在全县整建制玉米高产创建上走在全国前列。在金堂创造了冬马铃薯亩产达3 085kg的全省高产纪录。在中江创造了254.0kg的全省丘区油菜高产纪录。在宜宾和泸州推广酿酒高粱品种泸糯8号30多万亩,形成的“红色风暴”席卷川南。

5年来,四川省农科院选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2.4亿亩,年均近5 00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55亿kg,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5亿元。

(通联: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处成都610066 ②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处)

猜你喜欢

农科院科技进步亩产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