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011-08-15石晓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分工异化

石晓红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石晓红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和发展,找到异化理论的来源与内涵,揭示异化中的内在矛盾,对我们解决现代性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马克思;异化;扬弃

异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作为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对马克思异化和劳动异化概念进行历史的考察,尤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化概念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异化概念的特定含义和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独特语境。

异化,这个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具有让于、让渡、转让、疏远、差异等含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所使用的alloiosis一词。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从人们签订契约的积极意义来看异化,这里的异化是转让、变成、成为的意思,异化与作为主体的人是和谐的,不具有对抗性质。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则赋予了异化对抗性的意义,他用异化来形容人们自己创造了财富却由于权利的转让而使自己限于不幸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劳动的批判,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生产领域内人的异己化存在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批判。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但与此同时,资本所有者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冲突时有发生。在现代性逐渐深入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就有着某种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为当今异化现象的分析及现代性批判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异化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用德文entremdung来表达他们的异化概念,不仅有转让的意思,而且有“出卖,窃取,篡夺”的意思。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涉及异化理论的早期著作主要有《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马克思在仔细研读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异化的思想后,在继承批判他们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对异化的探讨是与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是精神异化的理论。精神异化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精神,从起点到终点构成了一个精神运动的圆圈。精神的自我否定,异化为物质,物质异化后又回到精神。

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有联系的。费尔巴哈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后来才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成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背叛者和批评者。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及其辩证法,否定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他在著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宗教异化的理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揭穿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性质,他说:“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这个本质,“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受到仰望和敬拜。”这段话就是说,神是人创造的。上帝经过人的幻想创造出来以后,反过来又统治人,奴役人。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异化。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确立起一个新的概念: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自由活动(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唯心主义形式确定的,费尔巴哈为人的理解提供了唯物主义基础),是自我确证。马克思分析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发现: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财富既然是由劳动创造的,为什么反过来劳动又成为统治人的一种力量呢?是什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这样,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人为了把自己确定为人,必须自由地、自觉地活动;这种活动就表现为人把自己的生命力外化为劳动和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因此,人的生活是和他的活动分不开的,通过这种活动,人借以把自己确定为社会的、创造性的存在物,即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可能通过自由的、自觉的和全面发展的劳动来实现自我创造,因为这一制度把劳动变为异化劳动,劳动及其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奴役、统治自己的力量,使人非人化。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维护私有制出发,极力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化的后果,闭口不谈这一制度所产生的异化过程,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生产本身上面,抹杀生产中人的因素,即人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手稿》中。《手稿》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概括为四种规定性和特点,着重分析了产品和工人的异化关系;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的异化关系;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关系;人同人的异化关系。

(一)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异化劳动是一定历史阶段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这种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对劳动者说来,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

在马克思开始指出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时,他的独立的哲学创造就起步了。异化被看成是“活动之异化”,而不是某种既成的主体之异化。如果说在这里毕竟还是有什么东西先已被认定,那么,这就是:“活动”不是自然之物的运动。“活动”之所以是活动,是因为它执行着“自然对人的本质的关系”。这关系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关系,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关系,活动使这关系凝结为人的感性对象,成为这对象自身持久的存在,也就是说,它成为人的直接的、感性的财富。这财富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界的现成的存在物,但是人却依此财富为生,故而,此财富之创造乃是人的生命活动。这确实发生了对“活动”之为活动的先行认定,但却不是关于活动的某种先验规定,而是对劳动作为属人的生命活动这一现象学事实的澄明。马克思由此推出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

(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及其严重后果,不仅在于劳动产品被异化,工人的劳动活动自身也被异化,即劳动生产的过程、劳动活动行为也不属于自己所有。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的劳动和自身行为。他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活动对他说来已变成一种异己的外在的东西。劳动者与劳动发生分离,即劳动者同自己的本质——“劳动”发生了分离。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不像第一个规定那样同时是一项经济的事实,它直接地就是一项现象学的人学所“看”到的现象实情。如果劳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即执行自然对人的本质的关系,那么,这种活动无疑应使活动者获得生命感的发扬。但是,工人——现实的活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我满足,而是自我牺牲、自我摧残。这样的劳动,对于劳动者,是外在的活动,因而具有异化性质。

(三)人的类本质和族类生活的异化。就是说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异化,不仅限于劳动产品、劳动生活这类“物”的异化,还有更深层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这就是自我异化。由于异化劳动的作用,作为人类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也从人那里异化出去。人作为自然界的改造者和创造者,将自然界逐步占有,使之对象化。通过能动的“类生活”即生产,自然界便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也就是为人所改造了的所谓人化的自然。这种人化自然,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越是占有它,即作用于它,使之对象化,在这里即异化,便是实际上对它的丧失。因此“自然界本身”也同人相异化了。

马克思在讨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时,也讲人是类的存在物,但却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据来讲的。按照马克思,人之所以是类的存物,是因为人的活动(自然对人的本质的关系之执行)具有类性质、类意义。如果个人活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同时是每一个他人与自然的本质的关系之实现,那么劳动的产品无疑地具有超出个人之个别的感性存在的“类”意义。如果个人的劳动是他的属人的生命的实现活动,那么,他的活动就超出生物个别性的狭隘范围,超出动物机能之执行的生物学意义,而具有个人之去向人生成的“类”意义。马克思正是这样从异化劳动的第一、第二两个规定推出:劳动之异化也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人和人相异化。马克思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也就是说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同自己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相敌对的时候,他必然同他以外的人相异化。

四、异化的根源

在《形态》中,马克思不是从类本质异化,而是从物化生产力总和和异化出发去考察问题。马克思这时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历史最深刻的物质根源,随着生产力每一新发展,都要引起分工相应的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自然的分工就转为“真实的分工”而在考察这种分工时,马克思发现分工造成了“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导致了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异化的。他一再指出,由于这种分工使彼此在劳动中的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不平等,而劳动分配的不平等带来产品分配的不平等,这就形成了所有制。什么是所有制?马克思同意经济学家们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分工造成对他人劳动力支配这一发现很重要。过去找不到异化根源,就是由于把异化和占有看作同一关系的不同表现,在互为因果的异化和私有制之间纠缠不清。现在发现分工和私有制才是同一关系的不同表现。虽然异化和私有制存在相互作用,但是,他必然同他以外的人相异化。从根本来说,私有制不是异化的结果,而是由一定生产力制约的分工的结果,异化不是私有制的原因,相反,正是分工和私有制,才是异化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分工不仅是物化生产力总和从劳动者异化出去的原因,归根到底也是造成社会状况和意识异化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什么发生阶级分化?就是“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成为现实。”同样,也只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才使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发生异化。最后,由于作为统治阶级思想代表出现的思想家,以编造关于本阶级的幻想为职业,编造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敌视人们群众的意识形态,才使意识成为一种头足颠倒的异己力量。

五、对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而人的异化表现为私有财产,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复归。因此必然的结论是: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际实现才能完成。”

但是,《形态》认为异化的消灭必须具备两个实际前提。即“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所以,我们认为异化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走向消亡。因此,我们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或是极力反对,或是忧心忡忡,而应该刻苦奋斗,自立自强,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促进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以最终达到消灭异化、回归自我的目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

[3]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4]郭丽双.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理论的根源探究[D].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

[5]赵海瑞.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探究[D].河南大学学位论文.

[6]冯慧.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石晓红(1987-),河南邓州市人,男,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主研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2011-01-19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分工异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