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的大运河与邮驿线路

2011-08-15荀德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驿站

荀德麟

(淮安市志办,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国的邮驿制度系应文书传递和方便官员往来而产生的,早在春秋时期已具雏形。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邮驿制度逐步完善,通邮规模不断扩大。秦朝修建了直道与通达全国重镇名区的驰道,通邮传驿随之延伸到全国各地。

1 苏北地区的邮驿干线及其变迁

1.1 唐宋时期苏北地区的大运河

首先,对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在苏北地区的行经路线做一交代。通济渠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早的一段,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汴河。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①通济渠可以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自洛阳城西的西苑起,引谷、洛二水,东循汉建武二十三年张纯奏开的阳渠故道,注入黄河,这段河道主要是对阳渠故道加以疏浚拓宽而成;中段自洛口至河阴县的板城渚口(今荥阳东北),主要是利用黄河的自然航道;东段自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从大梁(今开封)注入淮河,其行经路线在商丘以下,系部分利用睢水、蕲水,经今夏邑、永城、宿州、灵璧、泗县,向东进入江苏省境内的泗洪县,到今盱眙县境内的古泗州城(今盱眙县城第一山对岸)汴河口(亦称淮口)入淮河。

在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②隋炀帝在其父亲文帝开山阳渎后仅十八年,之所以又开起讫点与山阳渎相同的邗沟,这是因为文帝开山阳渎是方便军运的权宜之举,道途迂远。隋炀帝开邗沟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裁弯取直,并加以拓宽浚深。

在汴河口与邗沟末口之间,是由自然航道淮河连接的。这段淮河航道近二百里,其间次第经过龟山、渎头、洪泽镇、淮阴故城,以及淮水和泗水交汇处的清口(亦称泗口、淮泗口),到达今淮安市楚州区的古邗沟北端——末口,盘坝以入邗沟。同时,淮阴清口至徐州的古泗水自然航道,仍作为辅线航道而发挥作用。古泗水在徐州以下经过邳州、睢宁、宿迁、淮阳(桃源,今泗阳境),至古清口(清河,今淮阴区)汇入淮河。

1.2 唐宋时期苏北地区邮驿干线的走向

唐宋时期,苏北地区的邮驿干线,基本上是沿水运干线布置的。唐代于水上干线航道多设水驿。高邮位于古邗沟之旁,四周湖沼密布,是典型的水乡,故其最初无疑为水驿站。邗沟沿线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古镇、名镇,除两端的楚州、扬州以外,尚有宝应、界首、高邮、邵伯等,大体都有水驿和马驿,起码有腰站。淮阴驿、秦邮驿、广陵驿,是该时期的著名驿站。此外,还有邗沟延伸出去的著名的长江古渡——瓜洲渡,以及仪扬运河上的盐漕要津——仪真(现今扬州),都是著名邮驿站点。

楚州和泗州之间的淮河自然航道沿线,则有盱眙的都梁驿,古洪泽镇的洪泽水驿馆,韦应物《次淮上》诗曰:“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③唐皇甫冉《洪泽馆》诗曰:“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④再就是泗口对岸的淮阴水馆,唐张祜有《宿淮阴水馆》诗云:“积水自成阴,昏昏月映林。五更离浦棹,一夜隔淮砧。漂母乡非远,王孙道岂沉。不当无健妪,谁肯效前心。”⑤诗中的漂母、王孙——韩信,皆秦淮阴县人,淮阴故城所在地码头镇在泗口南岸。泗口有著名的古泗口镇,向为兵家所必争,也是这条邮驿线路的关键所在。“一夜隔淮砧”之句,就是写的泗口。

唐代在淮河以南,也有陆驿,与水驿分道并行,从盱眙通向东南,经莲塘、旧铺、天长县汊涧,以达金陵或扬州。时盱眙境内设有莲塘驿,位于今盱眙县黄花塘乡境内。“旧莲塘驿在治东南四十五里莲塘铺。”⑥唐李益《盱眙莲塘驿》诗曰:“五月渡淮水,南行绕山陂。江村远鸡应,竹里闻缫丝。楚女肌发美,莲塘烟露滋……”;罗隐《莲塘驿》诗:“莲塘馆东初日明,莲塘馆西行人行……”;到五代时,莲塘驿尚未裁撤,五代刘兼有《莲塘霽望》诗。⑦又考唐宋时期,盱眙县境内有都梁、淮源二驿,都梁驿在县治东南,淮源驿在县治西南。⑧

“旧有都梁、淮源二驿”。⑨由莲塘驿陆驿北行,则至盱眙乘船渡淮河,进入泗州汴河口。唐崔颢《晚入汴水》诗云:“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渡河……长流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在淮河以北的汴河沿线,汴河口的泗州城系与对岸的盱眙城合用都梁驿。泗州城向北,溯汴河而上,有汉临淮郡所在地、唐徐城县所在地的徐城驿,临淮县在“宋景德二年(1005年)移治徐城驿,为泗州属县,在(泗州)旧治北六十里,今为临淮堡。”⑩从这段记载可知,徐城驿在宋以前就设立了。有唐代的徐夤《宿徐城》诗为证。从徐城驿再向西北约六十里有古青阳镇所在地青阳驿(今泗洪县城),“青阳,古国名,少昊青阳氏封支子于此。宋欧阳修有《辛亥次青阳镇》诗注其事。金定兴五年,泗州防御使纳合六哥据邳州,结李全为助,总帅牙吾塔遣兵破之,留兵戍守青阳寨。其地雄跨汴河,商贾云集,为泗首镇……乾隆间议迁州治于此。”⑪再向西北就进入今安徽境内了。

徐州以下的泗水航道是大运河的重要辅线,其沿线除彭城驿以外,有房村驿、下邳驿、钟吾驿、古城驿(桃园西六十里古泗水中的洲岛上,北距宿迁五十里,原为泗州州治,唐开元二十三年,州治迁于盱眙淮河对岸汴河口后,其地位下降,遂有古城之称)或崔镇驿⑫(古泗水边,距古城仅数里,文天祥《指南录》有《崔镇驿》和《发崔镇》诗)、淮阳驿(今泗阳县城西,地名锅底湖)或桃源驿(桃园镇始置于北宋,文天祥有《桃源道中》二首)、清口驿(今淮阴区码头镇北十里桂家塘古大清口城遗址),大体每60~80里设一驿站。这些驿站,多为水驿,但是,不排除兼有马驿,因为淮北是平原地区,便于马驿。一般来讲,较长或较险的驿站中间还有一些腰站,以便于休息接应,或置换马匹。例如,淮阳驿与清口驿之间,就有渔子沟这样的水驿腰站。宋晁补之《宿鱼子沟》诗云:“欲逐淮潮上,暂停鱼子沟。相看两不见,终是屡回头。”逆水而上的行船,需要借助淮水涨潮进入泗水,推动泗水回流的时候才能够顺利前进。而鱼子沟(今淮阴区渔沟古镇)就是停泊待潮的重要站点,执行水驿任务的站船也不例外。时晁补之是朝廷命官,远途出行有驿站负责接送,晁补之为待潮而住宿鱼子沟,故知宋代鱼子沟有腰站之设置。

1.3 元代苏北地区邮驿干线的变化

元代实行站赤制度,平原、高原、山地以马驿为主,水网地区则以水驿或复合式的水马驿。该时期苏北地区邮驿干线的变化,主要还是以大运河的变化为归依。元代建都大都,淮河以南地区的线路基本沿袭前朝;淮河以北地区大运河有较大改线:唐宋时期的汴河航道废弃,而原来作为辅线的泗水航道成为唯一的主航道。于是原来汴河沿线的邮驿线路基本废弃,而泗水沿线的驿路得以延续和加强。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由清口北上,所走线路大体是前朝的古驿道。他的《指南录》所反映出来的驿传节点中,就有清口驿、桃源驿、崔镇驿(桃园西约五十余里的古泗水边)、钟吾驿、下邳驿、新安驿等古驿站所在地或临近处。元顾瑛《晚泊新安驿有怀九成》:“夜泊新安驿,西风八月天。人家溪树里,晚饭舵楼前。水落星移石,云开月堕船。遥思佩著者,痴坐不成眠。”⑬

淮北地区,在宋金对峙时期属于金国,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后属于蒙元。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时,蒙古在淮北的邮驿线路,应大体沿袭前朝。元代古泗水(时即黄河)上依然有崔镇驿、桃源驿、清口驿,元萨都剌有《阻风崔镇有感》、《次崔镇壁间韵》、《晚泊桃源驿》等诗可资佐证。⑭

1.4 明清时期苏北地区邮驿干线

据《江苏通志稿》考,大明王朝在江苏地区建立驿站凡四十处,其中,长江以北地区除六合、江浦二县外,均属于淮安、扬州二府和徐州直隶州,二府一州境内所设驿站大体如下:淮安府——山阳县淮阴驿,清河县清口驿,桃源县桃源驿、古城驿,宿迁县钟吾驿、山司峿驿(旧在宿迁县北六十里山司峿镇,北距红花埠驿四十五里,其东南为骆马湖。清周起渭有《红花埠过司峿驿望骆马湖作》诗),邳州赵村驿、直河驿;扬州府——江都县广陵驿、邵伯驿,仪真县并水驿,高邮州盂城驿、界首驿,宝应县安平驿;徐州直隶州——铜山夫厂、东岸驿、利国驿、桃山驿、房村驿,沛县泗亭驿、夏镇夫厂,计21处,占一半以上,而且几乎全是分布在运河沿线。

当然,从沿革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是不在运河沿线的,如沭阳的僮阳驿、山阳的崇河驿,以及海州的两处驿站,但是存在时间都比较短,那是出于防倭抗倭的需要而设置的,裁撤后,这些非“极冲”之地,它们的功能大体都被递铺取代。昔属于安徽、今属于江苏的泗州东部的泗洪县,以及盱眙县与泗州城,由于已非冲途,驿站多废。明泗州城人戚玾有“烟横存驿废,草绿见城荒”之句。⑮

清代,在邮驿制度上作了一些调整,民困稍舒,然而,苏北地区的干线邮路没有显著变化。据乾隆《江南通志》载,清代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驿站如下:淮安府——山阳县淮阴驿,清河县清口驿,桃源县桃园驿、古城腰站;扬州府——江都县广陵驿,甘泉县邵伯驿,高邮州孟城驿、界首驿,宝应县安平驿,以及仪真县仪真水驿;徐州府——铜山县东岸驿、利国驿、桃山驿、彭城驿、房村驿,沛县泗亭驿、夏镇夫厂,邳州下邳驿、赵村驿,宿迁县钟吾驿、峒峿驿,仍为21处。不过,因为宿迁以北的运河改道,由现在的航道接山东运河,不再经过徐州城。该时期没有水夫、马船的驿站有东岸驿、利国驿、桃山驿、彭城驿,宿迁县峒峿驿,共5驿。这是清乾隆以前的情况。到了清代中晚期,扬州府的驿站没有变化,淮安府桃源县境内的古城腰站上升为古城驿,徐州府裁了彭城驿、下邳驿,泗亭驿降为夫厂,余无变化。

2 北宋以降苏北地区邮驿线路变化的特点与成因

2.1 水驿、陆驿兼用

水驿、陆驿兼用,是苏北地区干线邮路的基本特点,淮南地区尤为彰显。特别是明清时期,扬州、淮安二府的运河沿线驿站,都有相当数量的马匹、马夫,同时,又有水夫,以及马船或站船之类。大概在蒙元统一之前,淮北地区就已经实行复合式的水马驿了。文天祥《发崔镇》诗有“南人乍骑马,北客半乘船”之句,让人感受到水马驿的氛围。而到了元统一以后,淮北泗水沿线,更广泛采用复合式的水马驿。萨都剌《次崔镇壁间韵》:“买舟河下客,立马渡头船。野迥风欺幔,天寒袖裹鞭。”生动地描绘出岁寒时节,舟马交替、水陆并行的情景。⑯到了明代,淮北地区也时有水马驿的设置,如沛县泗亭驿,这个驿站,近运河而临泡水,又地处江苏、河南两省州县交界,旧志载:“明极冲,隆庆以前,驿在南关辛家巷之东,临泡水,本县设站船十一只三分,丰县站船七只,萧县三只,砀山一只。每只水夫十名、铺陈一副、什物一副,山东胶州驴一头、即墨马一匹,马驴夫二名、铺陈二副、什物二副;河南商城县站船一只,驴一头,驴夫一名,铺陈、什物各一副。”⑰从其相关配置,就可知道是复合式的水马驿,同时,也是周边县份包括跨省的县份共同承担物资和民夫的特殊驿站。

2.2 干线邮驿线路随着大运河的改道而改变

干线邮驿线路随着大运河的改道而变化,如,徐州彭城驿,旧在徐州东黄河西岸,原在城南二里许,明正德间圮于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徙于新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驿丞。

直河驿在旧县东南直河镇,西北去旧州城六十里。明李东阳《过直河驿待明仲舟不至》:“直河西下直如弦,水浅沙深不受船。不见孤帆见双鸟,背人飞堕夕阳间。”从诗中得知其时这一段“河槽”“水浅沙深不受船”之艰难。“邳州赵村驿(在州东南猫儿窝运河口,明万历二十四年置,今又名夹沟驿。)(旧制,邳州有下邳驿,在旧州城南堤上,明洪武三年置,额设水夫四十名。又有直河驿,在旧城东南三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后具废。)”⑱“桃山驿:(在府南五十里,明永乐十三年置。)见设马七十七匹,马夫四十八名。(旧制有彭城驿,永乐十三年置。初在城南二里许,嘉靖二十二年徙黄河南岸,国朝因之,至雍正十三年裁撤。又有夹沟水驿,在城北九十里,今废。)(旧制,房村驿在城南七十里,明永乐十三年置,国初原设马船二十只,水手四十名,后裁销马船十只,水手二十名工食银一百四十四两,今废。)”⑲

2.3 驿馆废置频繁,邮路细部有变化

淮河以北受黄河夺泗夺淮的干扰,驿馆废置频繁,邮路细部有变化,但大的走向基本未变。公元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以水代兵,决黄河南堤夺泗夺淮后,黄河夺淮之势初步形成;1194年,黄河大决于阳武,分南北二支入海,南支由泗入淮,其夺泗夺淮势成,泗淮受制于黄河。元代会通河与通惠河开通后,徐州至清口的泗水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其实也就是这一段黄河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故元明时期称这一地段的漕运为“河漕”。黄河以“易决”、“易徙”、“易淤”著称,对这一段漕运航道的影响极大,进而极大地影响到沿运河的这一段驿道和驿站,特别是明朝中期黄河全流夺淮以后,这一段驿道局部改线频繁,驿站兴废的周期也大大缩短。明李默《秋夜泊下邳驿值雨》:“浊河元楚害,古驿自秦城。旅泊河山异,飘零风雨生。波涛喧独枕,钟鼓暗深更。秋事方萧索,应知岁宴情。”⑳淮河以南运河沿线邮驿线路变化甚微。

3 苏北运河沿线邮路与城市的兴衰

3.1 邮驿关键险要处驿事的繁忙

邮驿关键处、险要处驿事繁则城镇兴,如清河王家营、桃源崔镇和古城、邳州直河口等古城镇的兴衰,主要取决于驿道。试以淮安市的王家营为例:在驿站设立之前,王家营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间集市。清乾隆二十六年,将一等级冲的中心驿站改设于王家营后,王家营即迅速繁盛起来,“自清江浦以上至于京师,大小都会众矣,其滨河当冲,以商业为北道雄镇者,王家营其选也。……其流寓者,尤多西北燕、辽、蓟、晋、陕、洛、齐、鲁之人。地为入京孔道,北辕南楫,交会于此。故客民来者,大率峙积百产,为牙侩贩籴之事,三河、关陇麦菽,楚粤文绮,河北旃裘、马臝、果蓏之属,不避重阻,四方来会。”“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当是时也,民之闲居者,争变其宅为逆旅,旬日之入。与大贾抗。”仅车骡厂就有一百多家。㉑

3.2 洪汛灾害期间的驿递

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洪汛灾害期间的驿递,常常以河防兵勇代为传递。这在清代的黄河、淮河、运河沿线上比较有代表性,而且驿传的主要内容是汛情报告。比如运河线上的宝应县:“明洪武八年,知县戚顺建铺舍九座……县治前为总铺,北十里为白马铺,二十里为黄浦铺;南十里为白田铺,二十里为槐楼铺,三十里为瓦甸铺,四十里为氾水铺,五十里为杠桥铺,六十里为子婴铺。道光《志》记以上铺舍圮废已久。当时惟有营制墩塘小汛八所。每十里建营房三间、牌坊一座、望楼一座、烟墩五座。每五里大堡房一座,与营房相参。今尚见运河东堤上间有矮屋泥墙,书某段某汛字,殆即河营堡房遗址欤!至邮亭更无可考,惟道光《志》记营制塘汛一十四所,南门外有安平驿,塘堡马兵五名,或即邮亭之旧……若驿站则有二处,专备马递官文之用,一在界首西首,曰泥甸镇,置驿养马若干匹,为高邮、宝应之腰站;一在县署西偏,榜曰安平驿,何时移置,无可考。”㉒再如:濒临淮河和洪泽湖的泗州,在明清时期不是极冲之地,泗无驿,止棚马五匹,候递紧要公文。乾隆二十二年,正阳关立淮河水志,令下游州县添设腰站,飞报河院衙门(驻节清江浦)。时泗侨寓盱山,接递蒋翟坝(今洪泽县蒋坝镇),记程六十里。四十二年移驻虹城,知州刘作垣以水报紧要,请仍拨马二匹,于盱山安站焉。”泗州还承担黄河上游汛情的驿传任务。“旧虹驿马二匹,为宁夏水报计也。向例:于宿州之睢阳、大庄、夹沟三驿内轮拨马三匹,在虹协济。乾隆四十二年,虹并入泗,议彻马,刘作垣以泗、虹虽共马七匹,已拨二匹安站盱山,州辖三县公文络绎,而黄河水报,一交桃汛,亦复频仍,且自虹城递宿迁之归仁集,计程七十里,往返需时,存马五匹,实不敷伺应。请令宿州照旧协济,从之。”㉓

3.3 近代交通邮政的兴起导致古代邮驿制度的式微

大运河沿线是最早使用近代邮政电信的干线所经,淮安、镇江二市,是全国最早的七大电报局设立的城市。“光绪末年改邮政,而驿站以裁。”㉔《王家营志》记述得更具体:光绪中,清廷试行邮政。二十六年,王营遂有信柜之设,驿亭尤衰落,夫马钱粮日以裁削。昔者清口驿有递马九十匹,待食于马号者五十余户,讫于逊国,才余四骑,生意殆尽矣。㉕

注释:

①《隋书·炀帝纪》

②《资治通鉴》卷180

③ 转引自《泗虹合志》卷十六

④上海书店1985年版《皇甫冉诗集》

⑤《全唐诗》卷510第150页

⑥ 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六

⑦ 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六

⑧《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

⑨ 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六

⑩《泗虹合志》卷二古迹

⑪《泗虹合志》卷二古迹

⑫ 文天祥《指南录》有《崔镇驿》和《发崔镇》诗

⑬《玉山璞稿》卷一

⑭《雁门集》卷一、二、三

⑮ 戚玾《春日登护塔庵高台》诗,见《泗虹合志》卷八⑯文天祥、萨都剌诗转引自康熙《桃源县志》卷三

⑰ 民国《沛县志》卷五

⑱ 整理全本《徐州府志》卷十七

⑲ 民国《铜山县志》卷十七武备考

⑳《群玉楼集》诗类

㉑《王家营志》卷三职业第五

㉒ 民国《宝应县志》卷八

㉓《泗虹合志》卷七驿传

㉔ 民国《宝应县志》卷八

㉕《王家营志》卷三交通第六

猜你喜欢

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