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
——《茶花女》的悲剧色彩浅析

2011-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小仲马阿尔芒茶花女

周 榕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
——《茶花女》的悲剧色彩浅析

周 榕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最终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本文从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方面对造成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茶花女》;玛格丽特;悲剧;爱情;命运

一、小说背景

1823年,大仲马在巴黎与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同居,次年生下小仲马,却嫌拉贝身份卑微而拒不娶她为妻。小仲马就成了私生子,靠母亲辛劳抚育,直到7岁才在法律上获得父亲承认。身为私生子的小仲马,自幼便尝到了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不平,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有着深切的感受,对贪婪成性、荒淫成癖的金融资产阶级素怀不满,对受辱被弃的女性感情也开始偏向。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与之绝交而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旅。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小仲马虽对玛格丽特倾注了全部的同情,但也仅仅是为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掉了几滴同情的眼泪而已,他没有让玛格丽特斥责自私、冷酷的资产阶级代表迪瓦尔先生,更不敢让玛格丽特与迪瓦尔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阶级斗争。

《茶花女》真实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至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沦落巴黎的风尘女子,因喜爱茶花,被称为茶花女,许多人都疯狂地追求她。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她深深感动,两人倾心相爱,在巴黎郊外租了房子,过起朴素无华的生活。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了成全阿尔芒家庭的幸福,玛格丽特离开了他回到巴黎,重新过起了昔日荒唐的生活。阿尔芒不明真相,一再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而死。《茶花女》着力描写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社会风习、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二、悲剧命运

1.社会的悲剧

茶花女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是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时期。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过着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不得温饱。法国宪法名义上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实际却是等级观念极深,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依旧轻视,但从形式上看,妓女的人身还是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用虚伪的道德以及失业、饥饿来使她们“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玩弄和蹂躏。资产阶级的卫道士代表,迪瓦尔(阿尔芒之父)的言行就体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只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普通一员,统治整个社会的实利风气已深入他的骨髓,他只是现实的化身和象征而已,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他只是按照当时的价值标准采取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行动。他说:“为了儿子的幸福我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年,我还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安慰呢?”儿子在风月场的花费更使他恼火,他对玛格丽特说:“我的儿子为了您已经名誉扫地了,快要破产了。”“阿尔芒为了您就要破产了,这可假不了!”作为社会人,作为阅历颇深的世故老人,他并不与玛格丽特作针锋相对的思想较量,而只是想借助社会现实的力量,摧毁她的心理底线。他断言,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婚姻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因为“这种婚姻,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这一席话以冷峻的逻辑力量说得玛格丽特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意识到,她在社会偏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事情的确如此,一定得服从”。玛格丽特的美梦在一瞬间化作了泡影,她决定为爱而牺牲爱,按迪瓦尔先生的要求去行动,离开她所钟爱的阿尔芒,重回她刚跳出的火坑,“甘心情愿”地重操旧业。

可见,在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中,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在主宰着她们的命运,那就是迪瓦尔代表着的制度权威和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正是这种道德评判标准,扼杀了玛格丽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权利与机会。

2.性格的悲剧

茶花女来自农村,出身贫寒,只身到巴黎谋生,不幸堕入风尘。她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低下,屈辱地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遭受非人的待遇。茶花女身上有着妓女的习性: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狂欢滥饮,羡慕漂亮衣衫、马车和钻石,因而愿意往火坑里跳。另外她的内心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过寻欢作乐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舍弃人生。但她对社会也有反抗,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她们不得不忍受每天跟她们见面的人的侮辱,这无疑是对那些侮辱的一种报复”。她还愤愤不平地说:“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茶花女对人生极度消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或许正是因为她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深藏着“不教泥淖陷渠沟”的灵魂。

然而,她始终没有被生活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她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美好的人生理想,渴望摆脱那种受人践踏和蹂躏的卖笑生涯,要求过一个普通女子应该有的人的生活。因此,她讨厌富裕殷勤的 N伯爵,拒绝了风流倜傥的加斯东,却爱上了既无钱财又无地位的阿尔芒。为了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享受正常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她不惜变卖家产;为了维护她与阿尔芒之间的感情的纯洁,不使这爱情沾上营业的意味,她宁愿“牺牲一切”,而决不向他要钱,她满怀深情地对阿尔芒说:“我爱你爱得简直连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们会幸福的,我们要安静地生活,我要和那种使我现在感到脸红的生活告别。”于是,他们离开了奢华喧闹的巴黎,来到了宁静、简朴的乡村。

可以说,在和阿尔芒的整个交往中,茶花女那朴实善良、出污泥而不染的天性,积极追求纯洁生活、抗争屈辱命运的精神得到最充分的显露。但是,她的内心异乎寻常的敏感并深为不安,她不惧怕贫穷的威胁,而是担心她过去的生活会给她所憧憬的幸福未来笼罩上阴影。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的突然出现验证了她的忧悒。但她并不是软弱的,为了捍卫自己的幸福,面对迪瓦尔先生的粗暴干涉和无理指责时,她并没有退让,而是显出坚定不移的决心:“这是我的家,我有我的权利。”并且拿出当票和借据,证明自己的爱是真诚的,为了爱愿作出牺牲,然而当迪瓦尔先生改用“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声调”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了阿尔芒的前途和他们整个家庭的幸福,从而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时,她却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忍痛离开挚爱的阿尔芒,让他回到他的亲人身边。牺牲自己,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独自吞下一颗苦果,这是茶花女的善良和纯洁所致,也是她对一直使她内心不安的那个问题的回答:抛弃过去的生活,努力真正得到人们平等的相待,仅仅证明爱情的纯真是不够的,还要为别人的幸福作出无私的牺牲。而最后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三、悲剧的沉思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得较早,而且较彻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十九世纪已深入人心,小仲马可以让玛格丽特的爱情理想在阿尔芒身上获得新生。但是,由于门第等级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小仲马理所当然要在玛格丽特追求真挚爱情生活的天空中着上一层厚实的悲剧性色彩。

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茶花女对爱情真谛的追求,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对个体价值和个体情感的关注。她对爱情真谛的追求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她为爱情而生,为爱人而活,她的爱情追求已经超越了爱情的世俗而进入了精神性的层面。

爱情中的奉献与索取是人们经常的话题。对于爱情,茶花女是绝对忠诚而坚决的,茶花女以爱情追求为目的,因为曾经拥有爱而对上帝、世界和他人充满了感恩之心,因为曾经被爱她愿意为了阿尔芒牺牲一切,她愿意为所爱之人的幸福作出牺牲。

阿尔芒与茶花女拥有世间最真,最纯的爱情。在赢得阿尔芒的尊重和敬慕之后,茶花女却遭遇了阿尔芒父亲的反对,这也使茶花女恍然明白,在阿尔芒之外,她依然摆脱不了“妓女”这词所带来的羞辱和卑贱。因此,要得到阿尔芒父亲这位老人的尊重,成为了茶花女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为此,她不得不放弃来之不易的爱情,对她来说,放弃爱情就等于放弃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就意味着生命的毁灭。在茶花女看来,如果能以牺牲爱情换得尊严的复归,这种牺牲是值得的。正是尊严感带给她的力量,让她经受得住阿尔芒因误解而施加给她的羞辱和报复。在爱情与尊严之间,她牺牲了爱情赢得了尊严。可以说,茶花女所追求的才是真正的人性的尊严,甚至可以为此舍弃来之不易的爱情和渴望已久的幸福。她赢得了阿尔芒的尊重,还有阿尔芒父亲的尊重,更由此赢得了世人对她的尊重。

茶花女对爱情的奉献与牺牲,源于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以耶稣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秉承爱的宗旨,这种带有牺牲与奉献精神的爱在茶花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的自我牺牲和博爱精神让世人为之震撼。茶花女是幸福的,因为她是带着爱离开的。在她的身上自始自终

洋溢着爱、宽容与奉献,正如茶花女在信中写道:“别为这种欢乐殉难精神惊异吧,阿尔芒,对你的爱已让我的心迎着崇高的激情开放。”

[1] [法]小仲马. 茶花女[M]. 人民出版社,2005.

[2] 苏屹峰.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3] 污泥中开放的圣洁花——杜十娘与茶花女比较[J]. 阴山学刊,1994,5.

[4] 赵欣. 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7,3.

[5] 李宁梓. 爱情的执着与牺牲[J]. 新余高专学报,2007.

The tragic fate of Margaret——An analysis of tragedy in La Dame aux Camellias

ZHOU Rong

Alexandre Dumas fils(junior), French playwright, shaped a typical prostitute, Camille. She was eager to freedom and true love, not been to the sport of fortune. Unfortunately, she became an toy of fate and ended up with tragedy. This text tries to explain the tragic aspect of Margaret,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ethics morals from the society, host, the morals of the author.

La Dame aux Camellias; Margaret; tragedy; love; fate

I106.4

A

1008-7427(2011)03-0083-02

2011-01-11

湖南文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类别:人文社科类。

猜你喜欢

小仲马阿尔芒茶花女
《茶花女》:恋爱可以,“恋爱脑”不可以!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茶花的滋味
巴黎锁在烟雾中
茶花女吊灯
真实的高度
小仲马撕稿纸
歌剧《茶花女》剧照
茶花女柳依依
小仲马的分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