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斗剧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作演出发展的经验

2011-08-15刘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刘胡兰剧社贺龙

刘畅

(解放军艺术学院 音乐系,北京 100010)

战斗剧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作演出发展的经验

刘畅

(解放军艺术学院 音乐系,北京 100010)

战斗剧社是我军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政治文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抗敌剧社的创作、演出以及发展,总结出了其文艺为部队服务的一些经验。

战斗剧社;鼓舞士气;创演结合;延安;刘胡兰

战斗剧社是1931年贺龙同志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时在湘鄂西苏区创建的。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一二〇师,剧社也随之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〇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由陈浩同志担任社长。经过多次整编,在1939年的冬天,战斗剧社由欧阳山尊任社长,成荫任指导员,形成了以专家为主的领导核心的文艺团体。这几次的调整使得战斗剧社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关怀和指导下,战斗剧社努力实践我党、我军“为巩固与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兵服务”的文艺原则,成为战功显赫的文艺队伍。

一、激发战斗精神,提高部队战斗力

我军文艺首先是立足部队,为部队服务。在战争的环境下,文艺团体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们既可以拿起文艺武器为战士们服务,又可以拿起枪来投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们在战前为部队做鼓动宣传工作,并进行我党我军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鼓舞军队斗志。

1.用鲜活的文艺形式鼓舞士气

前线需要什么,战斗剧社就创作演出什么,战士们什么时候想看,文艺工作者就什么时候演,这就是他们的信条。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乃至枪林弹雨的前线阵地,他们都能演出。1939年9月,在陈庄战斗中,日寇偷袭战斗剧社的驻地——阜平七祖园,但是被贺龙率领的主力部队包围了起来。战斗剧社的社员们接到指示,在山背后搭台演出,边打边演了五天,参战部队被轮换下来就去看戏。演戏需要枪炮声,正好山那边就枪炮轰鸣,产生了奇特逼真的戏剧效果。剧社的队员们说:“我们演戏为战斗服务,现在战斗也为我们演戏服务了。”在我军的文艺实践中,如陈庄战斗这样的阵前文艺宣传演出十分普遍,把戏演到战争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精神,这已经成为我军文艺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抗战胜利后,我军晋绥部队解放了集宁、丰镇,并进驻丰镇。在这座城里有一座戏院,战斗剧社的工作者在这里演出了原在晋绥军区创作并演出的话剧《挤敌人》,这部可以让新解放的丰镇人民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在这里,社员们还创作演出了《王英进丰镇》,这是揭露国民党勾结汉奸土匪进丰镇抢劫、鱼肉人民的戏,因为是反映当地人民斗争生活,观众看了更觉新鲜亲切。他们还创作了反映面粉厂的工人在日寇统治时期为争取自己有面粉吃而斗争的话剧 《糠面斗争》,这是剧社进城后首次反映工人阶级正义斗争的第一个话剧。还创作演出了反映部队生活的话剧《还是好好干》,受到部队欢迎。这些演出为小小的丰镇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光彩。为充实战斗剧社的力量,野战军政治部决定与独一旅战力剧社、独二旅战线剧社合并,大大加强了战斗剧社的创作力量。

2.痛斥敌人恶行,激发军队斗志

歌剧 《刘胡兰》的创作及演出正是体现了这一点。1947年,战斗剧社奉命赶往交城县山区为独立二旅的战斗英雄庆功会演出。听了战斗英雄们英勇作战的模范事迹,社员们深受教育、激动不已。之后,随部队出发,夜行军至文水县城以东汾河西岸平原大象镇附近埋伏,准备打击阎锡山从文水城出来的“清乡”军。旅首长派部队陪同以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张仲实为代表的中央工作团,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前往云周西村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女英雄刘胡兰和其他6位殉难的烈士。剧社魏风随旅政治部代表一同前往,听到烈士刘胡兰的母亲控诉蒋、阎匪军杀害云周西村7位烈士的罪行,介绍了刘胡兰和其他6位烈士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特别是控诉蒋、阎匪军大胡子连长用铡刀铡死7位烈士的情景,激起了党中央工作团和参加追悼会的指挥员、战斗员们无比的愤慨,向烈士宣誓,为烈士们复仇成了剧社的战斗心声!魏风等同志还了解了烈士刘胡兰生前的革命经历和从容就义的英雄事迹,赶写出话剧《女英雄刘胡兰》,1948年,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将话剧《刘胡兰》改为歌剧。他们研究和学习歌剧《白毛女》创作上的成功经验,又总结了过去剧社演出的歌剧《土地回老家》的教训,还有贺龙关于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指点,加上几次参加土改工作的生活体验,搜集许多民歌、民间戏曲音乐、群众语言等,由魏风、刘莲池、罗宗贤等集体讨论构思,分头执笔写作,创作排练出了歌剧《刘胡兰》。此剧在各地演出,引起了强烈反映,受到热烈欢迎。一次,剧社的演员们为参加宝鸡“西府战役”获胜归来的部队演出歌剧《刘胡兰》,引发观众热爱刘胡兰,敬佩刘胡兰的高潮。每当演到刘胡兰英勇就义时,有许多观众为刘胡兰英勇行为所激动而哭泣,又出现有的战士甚至忘记是在看戏,竟拿起枪来要向舞台上的敌人大胡子连长射击,被旁边的同志制止了。有的同志在看完戏以后还高呼要为刘胡兰烈士报仇!向刘胡兰学习!歌剧《刘胡兰》是在《讲话》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在战场上,在和军民广泛、深入联系中,在采集民歌、研究戏曲音乐,在很多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所获得的珍贵成果。

战斗剧社的文艺工作者不仅不辞辛苦努力地演出,同时,只要战争需要,他们就直接参加战地活动,协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抬担架,筹备粮食,战地喊话,慰问伤员,奔赴战斗前沿。因此,战斗剧社不仅以他们出色的艺术实践来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士气,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部队,激发战士们的战斗热情。

二、创演与时事结合

1.生动活泼,边创边演

1937年11月,剧社到达晋西北的岚县。在这里他们进行了短期休整,创作了一批快板和活报剧。其中的活报剧《捉特务》,采用现场演出的办法,形式新颖,很受群众欢迎。在演出时,先由一名演员扮成特务,到村头的水井边撒“毒药”(其实是面粉),这时,几个化装成群众和战士的演员从隐蔽处突然跳出,大喊:抓特务!抓特务!于是群众闻声起来,很快形成一个群众场面。这时宣传员就讲日寇特务的罪恶,要群众提高警惕。这种演出是由演员和群众共同参加的。对演员来说,是有准备地演戏,但对群众来说,把演戏当成了真事,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推动了当时的防奸除特工作。

1939年4月,剧社随部队到了齐会。一天,在师部召开庆功大会,剧社演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还有话剧《打虎沟》。正在演出时,突然两颗炮弹从舞台上空飞过,落在不远处爆炸了。一片惊慌中,贺龙向部队和群众发出命令让大家不要慌,前面有我们的部队埋伏着!甘泗淇主任命令大家赶快收拾道具转移。原来这是师首长有意识安排,是演出的一部分内容。在齐会一二〇师与日军号称王牌的吉田大队激战了两天,彻底歼灭了这股凶恶的敌人。战斗结束后,剧社突击创作了三幕话剧《齐会之战》,生动地再现了这次战斗的情景。

1939年7月初,阜平县岔头镇邀请剧社去演出。就在演出这天夜里,山洪爆发,村镇变成汪洋一片。剧社的工作者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斗争,帮助群众撤到了安全地带。剧社的举动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洪水退后,剧社责成莫耶、成荫等同志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水灾》。这部话剧从创作到演出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发动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部队在绥南休整期间,以刘西林同志为领队,宋肖、王真、李力、孟贵彬、高保成参加的“六人剧团”在部队最为活跃。他们都是剧社的创作骨干、表演骨干,以过去演出的秧歌剧小节目为基础,及时采访了部队表彰的英雄模范事迹,编成歌曲、短剧到部队中演出,战士看后特别亲切,深受感动。

战斗剧社把时事、军事、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结合起来,业务建设与采风、创作、排练、演出相结合,强化文学修养和艺术表演理论的学习,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节目,在战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宣传自己,壮大队伍

1937年11月,战斗剧社的部分同志随贺龙赶赴晋北抗日前线,第一次长途行军的社员们在一天里走了七十多里路,十分疲劳,天快黑的时候,到了离石县境内的一个村子,在村口站岗的阎锡山的军队明明看到佩戴“八路军”臂章的部队,却不准让其进村。社员们就排队高唱抗战歌曲,群众聚集过来,剧社就向群众宣传打日本救中国的道理。群众不满阎军的刁难,把剧社的同志领到村外的旧庙里,帮忙打扫干净,送来铺草、油灯、开水,让剧社同志们十分感动。

大型话剧《丰收》是1939年8月由莫耶、成荫等同志再次集体创作的。这部话剧写的是在粮食大丰收的季节,边区的老百姓抢收抢打,并且英勇机智地粉碎了日寇“扫荡”的故事。有一次,当演到抗日军民粉碎了敌人的“扫荡”,群众送子参军时,台下的群众受到感染,也纷纷跳上舞台,要求参加八路军。

由此可见,战斗剧社的文艺工作者用艺术的形式,在宣传我军抗战思想、在群众中树立我军形象、团结和发动群众、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政治文化任务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首长重视剧社的发展

1.首长的关怀

战斗剧社属一二〇师领导。贺龙很重视部队的文化艺术工作,认为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对部队士气影响很大,是部队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40年,在晋西北的八路军一二〇师部队有一个时期只有黑豆吃。一次,贺龙在路上碰上剧社的几个肚子饿的小演员,他立即批条子,给剧社发了80斤白面。这80斤白面是从照顾首长的有限的细粮里分出来的,十分珍贵。

在粉碎日寇对晋西北围攻的战役中。一些刚到前线不久的新社员在行军的路上看到瓦砾遍地,尸横道旁,远处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心情焦虑不安。这时,贺龙、关向应等人正好骑马跑了过来,精神饱满地告诉他们,要好好地演戏,好好地做群众的工作,并且让社员们去找三五九旅,拿刚缴获的战利品演日本人、演汉奸的道具。贺龙的嘱咐把剧社同志的焦虑一扫而光,他们又振奋精神大踏步的前进。

2.首长的指导

在抗战初期,战斗剧社的成员大多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但是随着社员的增加,在部分来自城市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暴露出一些问题。他们不能紧跟战争形势需要,深入战争中为前线抗日军民服务,反而常留在后方排演所谓的“大戏名剧”,在创作上产生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甚至有人认为战争妨碍了他们的前途,所以,领导们决定派战斗剧社去延安学习。到了延安,每个社员就得到一份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资料。《讲话》中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个重要指示,解决了战斗剧社对于来到延安要表演“大戏”“名戏”,还是显出传统本色,演自己创作的东西的争论。又学习了《讲话》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个指示改变了战斗剧社因为不适当的强调“提高”,主张演“大剧”,使得演出需要动员人力畜力搬东西,扛着布景道具跑来跑去,还需要部队掩护的错误方向,重新组织 “游击剧团”“小型演剧组”等到前线阵地轻便演出,使群众看了还想看,演员和群众在思想感情上融成一片。

贺龙很注意战斗剧社演出的社会效果。当剧社演出受部队欢迎、对战斗起教育作用的节目时,他总要亲自给同志们以鼓励。一次,战斗剧社演出了一个教育开小差战士的活报剧,效果很好,很受部队欢迎。贺龙看完戏后,立即到后台鼓励剧社同志们,演戏就是要起教育作用,要鼓励战士能吃苦、能打仗,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当剧社演出不好的节目时,他会很尖锐地批评剧社,给剧社同志指明方向。大约在1940年前后,剧社引进了一个大型话剧《中秋》在根据地上演,这个戏也是反映抗日战争的,但舞台气氛十分灰暗、阴沉,结局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戏演到中间时,贺龙就忍不住告诉演员们不要散布悲观失望的情绪!事后贺龙严肃尖锐地向剧社指出文艺演出“一定要起教育作用,要提高士气,要让战士能吃苦打仗,不怕流血牺牲,不能让他们想老婆,想热窑洞,想开小差”。贺龙师长的批评给剧社同志敲响了警钟。

文艺工作者需要激发军队的斗志,提高部队战斗力,那么首长的关怀无疑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温暖、激励,这样才能促使剧社的同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有力地鼓舞部队士气。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对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方向的指引,这是站在大局上的宏观的指导,使得他们的创作更密切联系实际,发挥更大的更实际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战斗剧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用鲜活的文艺形式鼓舞士气,激发战斗力,创演与时政结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壮大自己,再加上首长的关怀和指导,这些经验使得战斗剧社得到很好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经验对于现在的文艺团体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勒希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初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1997.

[2]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史料选编(红军时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3]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延安文艺丛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刘伍.战斗剧社回延安.

[5]罗洪标.诞生在长征中的战斗剧社.

[6]陈播.战斗剧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纪事.

[7][8]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5:405,420.

J022

A

1671-2862(2011)02-0062-02

2011-01-31

刘畅,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1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刘胡兰剧社贺龙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戏剧演出
乐谱:刘胡兰颂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冲锋剧社在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