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2011-08-15袁新涛

关键词:江泽民恩格斯马克思

袁新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49)

●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

袁新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49)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并明确指出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千方百计的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客观规律,指出了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0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客观规律。他们描述了人的发展的三种形式或者说是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

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107-108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他们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3]24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3]293-294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阐述了他对儿童和少年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思想,“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的内容。第三:技术培训,这种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对未成年劳动者应按不同类别循序渐进地施以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培训。”[4]270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它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和评价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他们强调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556-557

二、毛泽东的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毛泽东关注和高扬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对人的理解视角是独特的。毛泽东重视、强调人的精神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毛泽东看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6]1512“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7]477因此,他总是把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寄托在对人民的教育、训练和团结奋斗上。

毛泽东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主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坚持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希望通过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达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邓小平的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邓小平明确提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2081980年,邓小平再次强调:“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8]367我们进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8]408,这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还指出:“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9]209

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1977年,他在同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8]40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8]41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9]120邓小平坚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他要求我们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103这一思想,是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维护社会与国家稳定的角度,提出关于培养人的四项基本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即通常所说的“四有”。“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的统一整体。以“四有”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标准去培养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的重要内容。

四、江泽民的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任务,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001年6月23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0]294同时,江泽民强调党要在领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10]538-539。

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了现时代的阐释。首先,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两个文明是互为前提的,“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0]294其次,江泽民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10]295

江泽民十分重视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332同时,江泽民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努力普及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水平,为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人力基础。[11]334江泽民积极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其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五、胡锦涛的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具体化、现实化。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12]483因此,我们要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48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目的或目标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一次大会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850二是胡锦涛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要求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任务,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3]706坚持民主法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的社会关系解放的根本条件;追求诚信友爱、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则是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现实努力;通过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环境条件。

胡锦涛提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这个讲话内涵深刻,对推进新时期德育和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德)马克思.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G641

A

1008-2603(2011)06-0118-04

2011-09-30

袁新涛,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基础系讲师。

(责任编辑:杜红琴)

猜你喜欢

江泽民恩格斯马克思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