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层次视域下竞技武术的“西方模仿”

2011-08-15苏家本倪再谢陈永军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套路竞技武术

苏家本 倪再谢 陈永军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三层次视域下竞技武术的“西方模仿”

苏家本 倪再谢 陈永军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术文化三层次入手,深入研究竞技武术的“西方模仿”因素。研究表明,竞技武术在“物器层”、“制度层”以及“精神层”上都对西方进行着深度的模仿。在这演变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多年来一直以西方的审美价值观念来引导武术的变革,最终让武术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遇。因此,我们应抛弃以西方体育和西方文化为标准,更不应以此来制约、裁剪我们博大精深的武术。否则将加速武术的消亡进程。若干年后,我们丢失的就不仅仅只是武术本身,而是失去我们整个民族在自我文化上的自尊和认同。

竞技武术;武术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模仿

1 前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西方的坚船利炮洞穿了我国的大门,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政策,也打破了我国原本天朝大国的美梦和姿态。随之,西方文化也源源不断的侵袭进来。面对西方文化如此的强劲攻势,我们变得茫然失措。以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崇拜心理。而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味的模仿和不断的“改良”。武术也在这一次次的“改良”中深受其害。因为这么多年的武术改革和推广并没有让武术走向繁荣和兴旺,而是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境遇,最终成为我国“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心酸。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当今的竞技武术完全是西方强势文化下的一种体育化模仿,我们也试图对其进行改变,然而却收效甚微。因为我们在对武术进行改良时就已经不知不觉的以西方竞技体育和西方价值审美观作为改造的蓝本。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武术很难以西方价值观和审美观来评价自我,更无法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或改造武术。因此,我们应由表及里的将武术一层层的拨开,深刻认识到武术在这些年的发展之路中,其文化三个层次是如何对西方文化进行模仿的。明确这一点将能够使我们认清武术的本真,并辩证的看待和吸纳西方优秀文化因子,为武术今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标尺。

2 二层次说竞技武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2.1 武术物器层的技术模仿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它的技艺是通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铸造而成的,其每一个动作中都洋溢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然而,“自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及其体育全面侵入中国,在其影响下,武术开始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竞技武术套路正是武术20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武术的“物器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武术的“物器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术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其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馆、服装等内容。它表现和展开的,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在武术的“物器层”中,武术技术占据着主要部分,它是武术的外显层。同时,武术中的精、气、神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都需要通过武术技术来呈现。但我们在对西方文化的模仿过程中,一直以西方竞技体育为准绳,因而竞技武术产生。如今我们所关注的是武术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是否稳定,是否到位。“如太极拳竞技套路中的腾空飞脚+提膝独立、腾空摆莲540°+雀地龙,又如长拳套路中的旋风脚720°+跌竖叉,直身前扫900°,再如南拳竞技套路中的鲤鱼打挺直立+提膝独立、腾空双踹腿、腾空盘腿360°侧扑,等等。”一系列体操化的动作。这些难度动作的确增加了表演的气氛和观赏性,但这并非武术的全部。在武术套路比赛场上,大多数运动员在做难度动作前都是立正姿势,停顿1秒左右,这不就是体操里的预备动作吗?

与此同时,还有研究表明,竞技武术套路中“C级难度对于亚洲一些运动员来讲,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一些优秀运动员已经熟练的掌握了C级难度动作技术要领并且运用到比赛中。”这是否是在预示着我们应该创造出D级甚至是E级的难度动作来填补当下C级难度动作无法满足现代比赛的需要?难道武术真的能够以难度来决定它的发展吗?若真是如此,那么若干年后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化的体操赛事,而真正的武术将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我们仍然要回到一个老问题上来,即武术到底是姓“武”还是姓“舞”,抑或是姓“体”?武术、舞蹈、体操都是一种展现,但三者所展现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武术是一种格斗场面的再现;舞蹈是一段情感故事或人生经历的写照;而体操则是表现人体力量、柔韧、协调以及难度动作的超越。三者都明确的有着自我发展主题,但当今人们却以难度动作的好坏来评价习武者技艺的高低,尤其是对待竞技武术。值得注意的是,武术与舞蹈不一样,与体操更是大相径庭。“体操和武术是两支不同源流,不同结构的脉络。体操折射着希腊文明精神的光泽,武术则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动;体操崇尚人体形象的真与美,武术则外取神态、内表心灵,在姿态的意趣里显示人格和风尚;体操追求音、色、形体统一的形式美,武术则创造超象虚灵的诗情画意;体操以个体的形态为典范,武术则以深远的全幅天地为境界;体操在一个有限的立体空间里,以动作的开阔奔放、和谐平衡为美的准则,武术则在天人合一、物我浑融的环境中,以动作的点线飞动、别致有韵为美的标准;体操表现出一种进取的创造精神,武术则充满着含蓄的象征气息。”

因此,武术的“物器层”不能用西方文化的视角来作为其今后发展的标准,更不能以西方体育为导向进行程式化的模仿。

2.2 武术制度层的规则模仿

武术的“制度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它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教授方式、武术礼仪规范、武德内容、武术比赛方式等内涵。它表现和展开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伊始,竞技武术是在西方文化的渲染以及竞技体育的大举进军下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开始大规模东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文化产生了变革性的冲击和影响,引起了武术形态的巨大变化。”但也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争取获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然而,如今我们很难看到武术竞赛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看到更多的则是奥林匹克所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竞技武术已经是一种完全“西化”的产物。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则是由西方文化理念催生出来的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所致。因为,《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更直接导致武术套路竞赛技术的变更。规则控制着武术的全程训练模式和方法,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在围绕《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而作准备。这严重的阻碍了竞技武术的发展路径。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武术工作者,仿照西方竞技体操的评分方法,起草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并于1959年颁布实施。从1959年颁布的第一套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50年。可以说,“1959年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颁布实施是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其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就技术走势而言,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是追求难美艺术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武术重新加强难美艺术化的阶段。”但是,“纵观这些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引导武术套路运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一直强调′变′是主题,但同时也把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拿出很合理的方案,不时有一些花哨和片面追求难度的套路动作出现,这样极不利于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发展。”并且,我国这些年所制定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都在朝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高、难、新、美”几近成为运动员成败的主导因素。因为,当我们用西方文化和竞技体育理念来思考武术的发展时,就必然在西方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思维定势下去制定我国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所以,我们突出了“高”,强调了“难”,追求了“新”,升华了“美”,但我们也在无形的演变中丢掉了“韵”,这个“韵”不是别的,正是武术套路中必须展现的“技击之韵”。观众看不到任何的身法、身韵。造成这一切都是由于对西方竞技规则模仿下的结果。

因此,我们再也不能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来审视我们博大精深的武术。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武术套路规则》的制定要考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难度动作只是比赛中的亮点,规则的制定不应过多的关注难度动作,而一味地追求“高、难、新、美”,那样只会让武术变得肤浅而没有内涵可言。

2.3 武术精神层的文化模仿

武术的“精神层”是武术的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它主要包括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内容。”这些都是武术的核心。倘若武术中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都不复存在,那么武术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武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无论是在物器技术层的技与术,制度习俗层的礼与艺,还是心理价值层的道与理,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形态。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趋向是十分鲜明的,它将不主张崇尚奖牌的功利追求,也不提倡激烈对抗中的个性张扬,更没有经济至上的价值体现,它将继续注重人格的不断完善,沿着实用与艺术的道路实现与自然的终极融合。”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随着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强势入侵,在打破′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开始走入一个极端苦痛的文化发展图景中。一个世纪以来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直未能摆脱强势的西方体育的示范性和主导性的牵引,走进了一个文化模仿的时代。”当西方体育以兵操的形式传入我国时,具有浓郁中国气息的武术也在这个过程中与西方体育进行着融合、异变。“本应是地地道道的东方体育项目,其文化基础是完全东方的,其追求目标也是东方化的,其表现形式是有别于西方的。但,经过我们一个世纪以来对西方体育的认识与接纳,追求与效仿之后,我们所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程式都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化后,本应′土′气十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洋′化了,甚至于它的文化基础都改变了。武术由于其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势地位,西方化的程度更甚于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改良。原本追求内敛的武术,变得追求外在;原本追求体悟的武术,变得追求简单;原本没有最好且自我评判的武术,变得只为冠军而喝彩……”

文化与文化之间从相互冲突到认识再到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过度地削剪自己文化的内核,来求得与另类文化的融合,却很难称得上是聪明之举。武术本就没有第一,历史上没有,现当代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与西方体育的竞技性相比是不折不扣的南辕北撤。它讲求比赛,但不讲求比赛的真实存在;它讲求形体和动作的完美,但更强调形体和动作个性;它追求整体的合谐,但更注重单个的精通和无漏;它有实力的展示,但更看重实力者的品德;比在武术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比也是武术最大的忌讳。”武术的种种评价标准都与西方体育南辕北辙。

除此之外,“中国偏重于人文价值的武术体系,有完整的结构功能和理论基础,并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对于西方竞技体育中出现的只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和谐、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完善和有益的补充。具有儒家色彩的传统武术伦理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西方竞技体育中频频出现的兴奋剂、虚假竞争、不公正裁决等等问题的阴影无疑具有净化作用。”但我们却没有让武术所彰显的人文魅力成为奥运会的“治病良药”,而是让武术一味的削足适履,去迎合奥林匹克的评判标准和文化理念。不仅失去了自我,也被奥运会拒之门外。

因此,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我们再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的模仿,更不能产生膜拜心理。因为,物器技术层上的模仿可以去纠正;制度规则上的模仿可以去修改,然而精神文化层上的模仿将直接导致武术走向灭亡。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西方文化的强制牵引下,武术走向了西化的道路,也由此产生了竞技武术。从武术文化三层次的角度分析当下的竞技武术,可以看出,竞技武术的发展出现了由表及里的深度模仿。这种模仿似乎已经开始侵蚀着武术文化的根基,使竞技武术成为一种西方体育的 “复制品”,更让竞技武术与传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隔阂。武术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或比赛,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没有文化内涵的武术则不能称之为武术,只能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肢体活动或竞技运动项目罢了。竞技武术不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彻底的断绝。因为竞技武术是我国向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并非是要我们再创造出一个与西方体育一摸一样的体育范式。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应从武术文化的三层次入手,抛弃以西方体育的标准和西方文化的理念来制约、裁剪我们博大精深的武术。否则,那只会加速武术的消亡进程。若干年后,我们丢失的就不仅仅只是武术本身,而是失去我们整个民族在自我文化上的自尊和认同。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第1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

[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3]杨建营,林小美,屈政梅,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探析 [J].体育与科学2009,(2).

[4]周丽娟.第七届亚洲武术套路锦标赛整体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

[5]程志理,谢坚.武术的文化特征分析一-武术文化的三层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1).

[6]王继生,苏学良.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发展历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

[7]温搏.从十运会看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8]洪浩.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兼论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9]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7).

[10]王岗.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9).

[11]杨明珠,唐韶军.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比较法散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1).

[12]周永盛.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比较[J].体育科学研究2003,7(4).

[13]杨祥全,邢淑英.论西方体育在中国的演进及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

[14]赵秋菊,李文涛.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8,5(5).

[15]王继娜.从规则演变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

[16]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TO DISCUSS ON THE WESTERN IMITATION OF MARTIAL ARTS UNDER THE THREE-LEVEL DOMAIN

SU Jia-ben NI Zai-xie CHEN Yong-j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In this paper,documents and data,logic,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from the WuShu culture of three levels to in-depth study of competitive WuShu,“Westernization” proces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mpetitive WuShu from the beginning “of objects layer” technology on the imitation toward the “system level” rules of imitation and finally form a “spirit of the layer”on the culture of imitation.In this seri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it is precisely because we have been to the Western aesthetic values to guide the changes caused by WuShu and eventually to the embarrassment of WuShu into a dilemma situation.Therefore,we should abandon the Western sports and Western culture as the standard,they should not as a means of restraint,tailoring our profound WuShu.Otherwise,the process will accelerate the demise of WuShu.Several years later,we have lost not just on the WuShu itself,but the loss of our entire nation of self-culture self-esteem and recognition.

Competitive WuShu;WuShu culture;Western culture;the West imitation

A

1672-2868(2011)03-0106-05

2011-3-2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sk403)

苏家本(1975-),男,安徽霍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套路竞技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竞技精神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