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加快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问题研究

2011-08-15王水莲

创新 2011年1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危机贸易

王水莲 郑 璇

后危机时代加快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问题研究

王水莲 郑 璇

在世界经济发展面对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助推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东亚地区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然而,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异性与相似性共存问题、彼此之间的不完全信任问题以及自贸区自身制度问题也使其实现良性运行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后危机时代,中国和东盟各国应不断增进交流,强化合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双赢,积极稳妥地推动自贸区向成熟型自贸区迈进,加快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

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一体化

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初正式建成并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在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经济体。自贸区内贸易投资额连创新高,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各项交流不断深入。自贸区为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发展中国家间实施区域自由贸易的样板。然而,中国—东盟自贸区毕竟刚刚建成不久,是一个不成熟的自贸区,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后危机时代加快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事实上已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将进入3年左右的长萧条或低增长时期,“去全球化”将制约全球贸易的复苏,金融的“去杠杆化”也将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①周晓晶《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8月。同时,世界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可以帮助其成员国家以区域化应对“去全球化”,从而共同抵御全球贸易深度下滑的冲击,而且还能够多领域、多角度地赋予这些成员国家更多的经济活力,实现突破性发展,大幅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已经起航的中国和东盟国家甚至是全球经济提供加速发展的助推器,并提高东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也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处理好一些后危机时代的共性问题——低碳经济和碳关税问题、美元及欧元的大幅贬值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及本国经济转型问题等,从而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金融合作提供某种契机,甚至直接加速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一时代的来临。

二、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机遇

(一)加速东亚区域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而贸易自由化则是二者赖以实现的基础。在多哈回合谈判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危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形势下,推进双边或区域经济自由化不失为通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曲线”路径,其主要表现就是日渐兴盛的自贸区。自贸区是一种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它所创造的贸易转移效应,可以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涵盖了11个国家,拥有19亿人口,市场广阔、资源丰富,成员国经济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整合效应极为可观。而且大多数成员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期,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可以预见,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将进一步延伸,涵盖本地区其他重要经济体,并最终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在此基础上,中国—东盟自贸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将不断整合、完善结构、提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体开展更为充分的对话和合作,形成一个更富活力、更加均衡和优化的全球经济新格局。

(二)有助于东盟国家克服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后危机时代,东盟国家虽已慢慢走出危机阴影,但经济增长波动大,国内结构性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出口竞争力下降,外国投资持续低迷等问题依然严峻,要真正走出上述困境仍需一定的时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提升,区内贸易与投资壁垒将逐步消除,从而在降低东盟各国国内生产成本,扩大区内市场规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进东盟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增强吸引外资的能力,克服经济脆弱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整体趋于好转,但是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并且不容忽视,不久前令欧洲颇为头痛的欧元债务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一个危机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的时代,贸易保护极有可能再次抬头,届时中国这一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对外经贸发展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东盟自贸区尽管缺乏发达国家的参与,但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开展贸易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且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扩大贸易规模的潜力巨大。中国可以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平台进一步发展同东盟的贸易关系,实现本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出口渠道,抵御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贸易内部化对本国出口市场的冲击,推动其“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实现对外经贸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东盟与中国已互成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逐年增长,东盟是我国承包劳务合作的重要伙伴。2010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29亿美元,同比增长61%。中国自东盟进口336.8亿美元,增长76.6%。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并成为中国贸易逆差的主力推手之一。

(四)加速人民币区域化

受金融危机影响至今经济复苏充满变数的美国实体经济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强劲表现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依赖明显增加。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金融格局的调整,除纽约、伦敦等传统金融中心外,全球金融业区域结构将可能向东京、香港、上海等亚洲区域拓展。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目前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额的外汇储备、巨大的市场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和坚挺性特征使得其具备成为区域化货币的硬性条件,而且在后危机时代推广使用人民币可以减少美元波动对东盟地区的影响,也符合东盟经济稳定的要求。中国应抓住这些机遇,大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中增加话语权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金融稳定性的需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升,人民币在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空间。

三、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的挑战

(一)自贸区内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异性与相似性并存

一方面,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既有新加坡这样以贸易立国的城市型经济,又有缅甸这样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还有马来西亚这样的进口替代型经济。经济实力和贸易政策的明显差别,使得这些国家面对恢复经济增长这一紧迫任务时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不仅会影响东盟内部和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双方在区内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不仅使区内双边贸易增长面临极大的瓶颈,更让双方在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商业交易中处于竞争者的尴尬境地,从而降低了合作的契合度,损伤了合作的稳定性。加上后危机时代经济的波动性和低增长特性,东盟一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恢复能力较弱,为了尽快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保护本国产业,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不排除有关各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许会设置“隐性壁垒”,比方说在产品的质量认证过程中,有些国家的某些部门会拖延检验时间,或增加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届时,非关税壁垒问题有可能凸显,贸易争端也将不可避免,从而使尽快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方面自贸区成员国之间因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等问题导致彼此之间并不充分信任,并且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消除,从而导致在自贸区内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凝聚核”,使得自贸区在提升过程中,由于缺乏凝聚核的领导,在很多问题上无法及时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延缓自贸区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自贸区内成员国之间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也迫使成员国在解决经济问题时面临很大阻力,从而影响到自贸区提升的基础。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只是东盟与区域外国家建立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区中的一个,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不经常保持活力,没有亮点,很容易陷入疲软。而且东盟部分国家也担心中国崛起会对自己形成威胁,他们可能会在寻求其他国家“庇护”的前提下放慢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节奏,从而最终影响自贸区运行的质量,阻碍自贸区的快速提升。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考验

中国—东盟自贸区毕竟是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自贸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等协议,但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尤其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整体不是非常明朗的宏观大环境下,由于自贸区协议在具体的操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机制,不排除各成员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采取隐性措施,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伤害到自贸区合作的基础。加之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金融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社会、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也为完善自贸区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变数。而且,是建立开放型还是紧密型的自贸区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差异、如何平衡利益等问题也将是在后危机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四、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策略选择

但是由于自贸区刚刚建成,加上后危机时代各种不利条件的影响,其良性运行还面临着各种复杂因素和艰巨任务,这就特别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增进了解、交流和信任,强化合作信心,共同解决合作中的新问题,努力提高合作效率,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一)以加大基础设施合作为媒介,畅通合作渠道

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自贸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是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基础设施合作为媒介,持续推进经贸投资,将是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头戏。要以综合布局和各成员国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改造与建设相结合,通过扩大规模、完善网络、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自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能力、多路径、多方式的区域大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要建立互联互通网络体系的整体架构,从各国发展要求和区域共同发展目标的全局与长远考虑,构建不同层次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要从构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的总体需求出发,根据通道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实施条件,共同研究确定通道规划建设顶目(包括长期计划和近期重点实施项目);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工程、人才和金融合作。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主导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扩大双边贸易量

中国和东盟各国应该充分利用双方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似性,加大对双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的协调,逐步形成相对较密切的互补分工,努力促成双边贸易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扩大双方的贸易空间,拓展贸易规模。此外,双方还可以积极利用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形成产业集聚,获得集聚效应,通过继续加强互补性贸易,寻找双方在对方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扩大贸易创造效应,实现贸易共赢。

(三)积极拓展经贸合作形式,弱化竞争冲突

针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经贸合作的需求和目标不一致这一现状,各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宜的经贸合作形式,开展与他国的经贸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可以探索富有创意的经贸合作方式,例如中国可以尝试在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建设与对方国家合作的工业园区等。在合作层次上,应该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边合作的路子,加大次区域合作,通过它的全面展开,突破双边经贸合作的现有框架,极大地促进多方面的合作。

(四)深化金融合作,加快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之中国—东盟自贸区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等等均为推进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关键货币,在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职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但由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还未形成市场,还在探索区域化,因此后危机时代中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的形成。目前首要的任务应该以平等协商的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推动建立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强区域金融救助,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建立起自贸区内稳定的区域金融市场。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亚洲债券基金的良机,发展区域性的有价证券市场,使其发挥稳定区域内的资金流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作用,同时促进经济发展。通过金融合作,积极促进货币合作,建立统一货币,减低区域内货币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共同市场。

(五)积极稳妥处理敏感问题,营造和平发展环境

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和关系时,中国应树立大国形象,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领海争议问题上的磋商和谈判,尽早提出具体主张,声明立场,同时,协调好与美、日等大国的关系,尊重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支持东盟国家在“反恐”等领域与美国的合作,支持日本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印度参与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通过与东盟国家和平共处,为自贸区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确保自贸区向良性方向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在经济体制、社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不断改善自贸区内部环境,完善制度,形成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广泛吸取其他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确保自贸区向良性方向发展。要建立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贸易机制以促进投资,推进自由贸易,有效降低成本;要不断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在努力通过定期协商、定期相互监督、定期讨论的方法,关注不符合自由贸易的政策,防止非关税壁垒,防止贸易争端,防范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的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恢复较快的国家做出一定的优惠减让,做好贸易利益差别的平衡工作,以换取全局利益。在努力提高自贸区贸易量的同时,放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要不断完善政府间的统一协调机制,使各成员国在重大基础设施和项目、经济发展方向、金融一体化、贸易摩擦和非关税壁垒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机制,利用各成员国之间的统一协调机制来扩大多边的经济合作规模。

[1]王勤,等.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叶辅靖,等.走向FTA: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3]安蓓,等.从三大“坐标”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多赢格局[EB/OL].[2009-10-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0/23/content_12308369.htm.

[4]许林贵.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加速东亚地区经济融合[EB/OL].[2010-12-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cont ent_12717886.htm,2009-12-28.

[5]王士录.新起点、新机遇与新考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与运行的理性思考[J].当代世界,2010,(2).

[6]陈德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4(4).

[7]新华社.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战略考量[EB/OL].[2010-01-18]http://www.people.com.cn/BIG5/179409/10791165.html.

[责任编辑:文 晴]

How to Promote CAFTA in the Post-crisis Era

WANG Shui-lian ZHENG Xuan

In the Post-crisis Era which the world economic is facing many uncertainty factors,the key to make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 fast and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ability of the East Asia Area is to promote CAFTA.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mong CAFTA members,such as the diversity and similarity coexist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members and the lack of trusts,and the CAFTA’s own system is imperfect.All these problems would bring stern challenges for the CAFTA stable oper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In the Post-crisis Era,the members should enhance exchange unceasingly,strengthen cooperation,and solve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roblems together to accomplish diligently win-win,actively and reliably promote CAFTA to be a mature one and to accomplish the East-Asian economy integration early.

the post-crisis era;CAFTA;regional integration

F061.5

A

1673-8616(2011)01-0076-04

2010-09-20

王水莲,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所所长、博士(广西南宁,530022);郑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危机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贸易统计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危机”中的自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