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多元宗教对元朝蒙古族葬俗的影响

2011-08-15郭晓燕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萨满教火葬伊斯兰教

郭晓燕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试析多元宗教对元朝蒙古族葬俗的影响

郭晓燕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始,随着蒙古铁骑的南征北伐,各种外来宗教开始随着外来居民的涌入而传至国内,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萨满教和儒学思想相互糅合,不断地发展。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皆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利用其来加强自己的统治。随着多元教派在蒙古社会的逐渐渗透和广泛传播,蒙古社会发生了巨变,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变化尤为明显,如火葬、天葬等新的丧葬方式开始在蒙古族实施,并表现出时代和民族特色。

宗教信仰;喇嘛教;萨满教;蒙古族葬俗

有元一代,国家疆域空前广阔,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儒家学派和蒙古人自身信奉的萨满教持续不断地发展,再加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摩尼教等诸多外来宗教的涌入并在国内广泛传播,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种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对中国原有文化体制形成冲击,而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折射和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习俗,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时社会上开始逐渐形成由儒家孝道观、佛家因果轮回观和道家的鬼神观三教合一并参杂了诸多外来宗教因素的生死观。在这种融入多元宗教观念的生死观中孕育出来的元代丧葬习俗自然也是极具时代和民族特色的。

一、萨满教影响下的古代蒙古族丧葬习俗

萨满教是在古代蒙古人漫长的狩猎和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原始宗教。蒙昧时代,蒙古人思维能力低下,无法科学地解释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有诸多困惑,因而只能幻想着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超人的力量,如天、地、风、雨、水、火等物,祈求这些自然物能够带给其安全感。于是,崇拜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的萨满教应运而生。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萨满巫师,他们是以个人的躯体来实现常人与鬼神之间信息沟通的媒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前,萨满教在蒙古地区已长期占据支配地位。因而,在萨满教的影响下,古代蒙古人的丧葬习俗是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

(一)风葬(树葬)

《北史·契丹传》称:契丹人死后,“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1](P589)可见,风葬(又称树葬)是原始社会初期北方渔猎民和游牧民广泛采用的一种丧葬方式,这应与早期森林百姓的巢居生活有关。《魏书·失韦传》中记“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失韦”,即蒙兀室韦,是居住在斡难河(《唐书》称望建河)畔的蒙古部族。据此可知,风葬习俗也是被古代蒙古族居民所接受的一种风俗。风葬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把死者放置在深山或野外的大树枝上,一是把死者放置在原始部落的公共树葬场所中,任其腐烂。这种看似有目的而为,实则弃尸于荒野的“风葬”做法,说明在古代蒙古人的意识中,已经开始形成了生与死的模糊观念。基于萨满教对自然物的崇拜,这些古代蒙古人便盲目地认为既然死者在生之时栖息于树上,死后通过树葬的方式必将得到天与风等神灵的保佑,从而可以到另一世界过与生时一样的巢居生活。这种风葬习俗在《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中曾经盛极一时,而在九世纪以后,这种丧葬习俗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已彻底消失了。而在我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如居于东北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族中延续的历史则比较悠久。

(二)石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原始人群盲目崇拜自然,到明白生与死的差别,再到鬼魂观念产生的过程中,“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从无意识地抛尸荒野到有意识地安葬死者,于是,石葬习俗开始出现。石葬为生活在公元前的蒙古草原牧民和匈奴族等其他北方民族普遍采用,是略晚于风葬的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马长寿在《北狄与匈奴》一书中根据在新疆、内蒙古、吉林一带发现的20余座石墓遗址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2](P69)石葬的基本方法就是先命人挖一个四方的浅坑,然后将石板侧埋于浅坑四周形成围垣,再把死者和殉葬物埋在坑中,最后“于墓所立石建标,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杀人数”。[3](P6053)这是对石葬这种古老丧葬风俗的可靠文献记载。可见,石葬与古代战争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二、佛教影响下的元代蒙古族葬俗变化

萨满教贯穿于蒙古社会始终,在皇室、贵族和民间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蒙古铁骑不断南征北伐向欧亚各国的扩张过程中,各种外来宗教开始被引入国内,不断冲击着蒙古族原有的宗教信仰,一时间,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在蒙古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为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都很重视宗教对百姓的麻痹作用,于是对各教采取兼容并蓄、导而倡之的政策,使之发挥应有的功效。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他认为,天是一切可见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既是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又是种种困苦的赐予者[4](P9)。因此,他“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5](P529)而对其它的多元化宗教,成吉思汗则并未掺杂太多感情色彩,而仅仅将之作为维持蒙古族统治的权宜之计。正如《世界征服者史》所云:“因为(成吉思汗)不信宗教,不尊崇教义,所以,他没有偏见,不舍一种而取另一种,也不尊此而抑彼;不如说,他尊敬的是各教中有学识的、虔诚的人,认识到这样做是通往真主宫廷的途径。他一面以礼相待穆斯林,一面极为敬重基督教徒。他的子孙中,好些已各按所好,选择一种宗教: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有归奉基督教的,有崇拜偶像的……他们虽然选择一种宗教,但大多数不露任何宗教狂热,不违背成吉思汗的札撒,也就是说,对各种宗教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6](P29)蒙哥汗时期,蒙古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还尊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蒙哥汗甚至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忽必烈建元后,皇室祭祖、祭太庙等祭祀仪式,仍由萨满教主持,同时,伊斯兰教徒的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基督教受到重视和保护。这种宽容的宗教政策加速了各种教派的广泛流传,对元代蒙古人的丧葬习俗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萨满教与火葬习俗

火葬,梵语名为“阇维”或“荼毗”,译为“焚烧”,“始于自释氏火化之说起”[7](P167),系古印度四种葬法之一。《涅槃经》下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随着佛教的东传,“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8](P867)这种丧葬习俗真正为蒙古族所接受,则是在藏传佛教——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

1206年(藏历第三甲子之丙寅),成吉思汗发兵进入卫藏,当时卫藏、阿里等地的首领不敢抵御,全部归顺,并“从卫藏地方把佛像和不少经卷带往蒙古地区,开始弘扬佛教”[9](P42),蒙古和萨迦喇嘛遂有了初步联系。同时,成吉思汗致信西藏萨迦派喇嘛教“萨迦三祖”——扎巴坚赞,邀请其光临蒙古草原[10]。这可以看作佛教传入蒙古的开始。窝阔台时期,蒙古势力发展到河西地区,吐蕃的喇嘛教开始渗入蒙古宫廷,并日益受到重视。忽必烈汗统治期间,允许各种宗教、教派并行发展,又出于加强对吐蕃地区控制的需要,把藏传佛教置于各种宗教、教派之上,并给以特殊的待遇。他把西藏萨迦派头目萨斯嘉瓦封为“帝师”,又把喇嘛巴思八封为“国师”,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尤其是1264年,忽必烈随萨迦派新主教巴思八受戒皈依佛教后,蒙古皇室和上层统治阶层对喇嘛教争相推崇,信仰喇嘛教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武宗、英宗、晋宗、明宗、文宗、顺帝各朝,均优遇喇嘛教,保护僧徒,藏传佛教可谓盛极一时。而蒙古人作为萨满教的忠实信徒,依然把火当做其崇拜的对象,他们坚信,火是圣洁的象征,世上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火净化。因此,蒙古人很快接受了喇嘛教(偶像教徒)的火葬仪式,他们认为,把死者的尸体用火焚烧之后,亡灵会直接升天,进行新的转世轮回。

在蒙古族中,火葬并不普遍,一般只有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和富裕的蒙古人死后才能采用。普通人死后基本上不允许火葬,能够或者说必须实施火葬的下层百姓仅限于孤独老人、未婚青年、妇女难产致死者或患恶性传染病者等,他们希望借助火化驱除晦气或肮脏的元素。而非正常死亡的这些贫民,其“亲属和住在帐幕内的所有的人必须用火加以净化。这种净化的仪式是以下列方式进行的:他们烧起了两堆火,在每一堆火附近树立一枝矛,用一根绳系在两枝矛的矛尖上,在这根绳上系了若干粗麻布的布条,人、家畜和帐幕等就在这根绳及其布条下面和两堆火之间通过。有两个妇女,在两边洒水和背诵咒语。”[11](P14)这“两个妇女”即女萨满。该净化仪式须由萨满主持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在元朝蒙古人火葬仪式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其一,火化时不能只用自家的木柴,死者亲属必须到处乞讨,募集百家柴火,取“百纳”之意,表明苦修成果,以示功德圆满。其二,意外死亡的普通百姓火葬,须装入棺木中,与棺木一同火化,火化完毕,“或收骨而葬”[12](P210),或把骨灰撒于山河。也有不收骨灰,任其风扬四散的,在既定的时辰内,若骨灰飘散殆尽,则认为死者已经升天,若骨灰有残存,则认为死者因生前不行善,死后便会在阴间受尽种种折磨。这样,死者亲属必须请喇嘛进行超度,以帮助死者早登临西方极乐世界。其三,贵族、官吏和富户火化后,有些人家会模仿喇嘛火葬,捡取其骨灰,和以面粉,塑成人像,表面用金、银装裹,置于庙中,接受香火,表示永远的悼念。有些人家则会把骨灰投入河里,意为让亡灵顺流入海,直接进入水晶宫的极乐世界。

元时,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传入和传播,给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带来了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喇嘛教的影响在蒙古上层统治阶级中尤为突出,他们除了遇有婚丧嫁娶、天灾病祸,请喇嘛诵经外,还经常去喇嘛寺庙或在家中设佛龛、佛堂拜佛。大多数蒙古平民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二)喇嘛教与天葬(野葬)习俗

天葬,又叫野葬,在喇嘛教传入后,开始成为蒙古族的传统丧葬方式,在广大贫苦牧民和下层喇嘛中甚是流行。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认为人活着的时候以肉为食,杀孽极重,死后灵魂离开肉体,便应效仿释迦摩尼的前生割肉喂鹰的故事,改恶修善,把自己无用的肉体作为最后的奉献还给禽兽,救护一切众生,以此体现升华无我的精神,从而通过这种因果循环,达到圆满,以便能够顺利到达极乐世界。天葬可以说恰恰是这种舍己救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天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死后,给死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然后放在无人驾驭的勒勒车上用马或骆驼驮着,用鞭抽打牲畜,任其奔跑而不理,三天后沿车辙寻找尸体。若尸体已被猛兽吃掉,就认为尸体亡灵已经成功升天,其子孙将得到吉祥幸福。若尸体毫无缺损或缺失较少,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未消除,须请喇嘛念经超度,为之赎罪。二是使人驾驭装尸体的车在旷野上狂奔,一旦尸体颠落,便立刻用土块和石头把尸体圈起来,三日后处理尸体的方法与前者同。这种天葬方式,对元朝蒙古族来说,是将尸体献给动物的一种具有施舍意义的行善行为,“藉飞鸟之力而使此身复归于四大”,是利用肉体的苦修以达精神之解脱的一种方式,死者与其家人都是心甘情愿的[13](P2651)。

值得注意的是,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前,实行天葬时,若亡者尸体在原野之中毫发无损,则请萨满跳神超度亡灵。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后,则改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这实际上也是喇嘛教风俗对传统萨满教习俗形成的有力冲击。

与民间采用的火葬、天葬不同,元代蒙古皇帝均采用土葬和深葬方式,但都是有墓无冢。据马可波罗所记,“蒙古皇帝死后,按例应该葬在一座名叫阿尔泰的山上,无论他们死在什么地方,甚至相距一百天的路程,也要把他的灵枢运送到阿尔泰去。这已经成为鞑靼皇族一种不可更易的传统风俗。”[14](P61)其灵枢的制作方法是选一段和死者身高相仿的大树干,从中间刨空,放入尸首,再用两个金环封死树干两端,最后,“送至其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波,无复考志遗迹。”[15](P60)之后,子孙不再祭奠,故而成吉思汗及其后元代诸帝陵地的确切地点,人们至今无从得知。

三、其它宗教对元代蒙古族葬俗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相对自由的情况下,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元时蒙古族也占有一席之地,信奉者基本上是回回人和部分蒙古人。据拉施特《史集》记载,蒙古诸王、忽必烈之孙阿难答刚出生时,曾被寄养在中亚一位叫蔑黑贴儿·哈散·阿黑塔赤的“木速蛮”(木速蛮是元代对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家中,此人的妻子祖来哈把他抚养长大。在伊斯兰教徒的耳濡目染下,阿难答从小就熟读《古兰经》,每日认真向真主祈祷,履行伊斯兰教功课,伊斯兰教的信仰在他心中是巩固而不可动摇的。之后,阿难答不顾笃信佛教的元成宗勃尔只斤铁木耳的反对,坚决皈依伊斯兰教,成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据《多桑蒙古史》记载,他还使依附于他的十五万蒙古军队的大部分皈依伊斯兰教,这是“元朝境内伊斯兰教的传教事业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阿难答发动上都政变失败被斩后,海山皇帝便是依照蒙古皇族和伊斯兰教的葬俗,即以蒙古皇族专用的独木棺为葬具,以伊斯兰教高级上层人士的墓葬“拱北”——一种上圆下方的西亚风格的建筑作为死者的陵墓,将其葬于上都东南的白城子。该陵墓已于公元2000年在河北省“坝上草原”的沽源县白城子遗址(元代属上都路管辖)成功挖掘。这项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了伊斯兰教对元代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影响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展示了元代蒙古族原有丧葬礼仪在与多元宗教文化互相交流、摩擦过程中的重要转变。

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蒙古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多种宗教信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各种宗教的忠实信徒。喇嘛教对元代蒙古族影响至深,伊斯兰教在阿难答统领的关陇河西地区广泛传播,基督教(又称聂斯脱里派)、犹太教(元时称主吾、术忽、术忽歹)、摩尼教(又称明教)主要在中原和南部地区流行,对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蒙古族影响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族和中原地区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思想、宗教流派互相影响,相互补充,促使中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发展,而蒙古族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滋生的丧葬礼俗自然也在外来宗教的影响之下应时而变。

[1]李延寿.北史·契丹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马长寿.北狄与匈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突厥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出使蒙古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孟珙.蒙鞑备录.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7]洪迈.容斋随笔·续笔·民俗·火葬[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8]顾炎武.日知录·体制·火葬[M].古今图书集成丛刊.

[9]东嘎·洛桑赤列,郭冠忠,王玉平.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10]王国士,张渊明.关于蒙古可汗与佛教萨迦派首领的结合——兼谈成吉思汗是否给贡嘎宁博写信的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6):56-60.

[11]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出使蒙古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2]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3]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5]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M].北京:中华书局,1959.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Pluralism on Mongolian Fam ily Burial Custom in the Yuan Dynasty

GUO Xiao-yan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Since Genghis Khan Mongolia Empire was established,w ith the Mongolia cavalry fight up and dow n the country,various fo reign religions began w ith the influx of foreign residents to the country,and they mixed w ith the Chinese native Taoism,Shamanism and Confucianism,then got continuous development.Genghis Khan and his successors adop ted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policies,making use of these religions to strengthen their rule.A long w ith w ide sp read and pervasive of religious p luralism in Mongolian society,Mongolia changed,and Mongolian funeral customs changed significantly.Many new funeral styles began in the Mongolian nation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imes and the nation.

religious belief;Lamaism;Shamanism;Mongolia family burial custom s

K892.22

A

1009-9735(2011)04-0129-04

2011-03-15

郭晓燕(1982-),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萨满教火葬伊斯兰教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研究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宋朝盛行火葬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萨满教研究的力作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