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1-08-15山西杨玉萍

职业技术 2011年8期
关键词:生命精神思维

山西 杨玉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山西 杨玉萍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素材和设计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素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点:

第一,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4.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有了兴趣才可能学习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采用直观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例如:我们学习原电池时,安排一个苹果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苹果能使灯泡发亮,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大增,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知识接受快,并能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再比如,在学习乙醇时,可以利用介绍近年来发生的山西假酒中毒事件作为课题的引出;在学习盐类双水解时,可以通过演示泡沫灭火器的应用加深学生对于双水解的理解。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如在“同位素”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同位素的概念,以原子为讨论对象说明“同位”之意及其本质后,提出“Na”,“Na”是否为同位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确切的结论。这样同时说明其外延及内涵多概念理解透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质疑。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这就要求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层次,设疑要有梯度,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利成章的解决疑问。如: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市售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要解此台题条件不够,怎么办?——提示利用客观条件。2.什么客观条件可以利用——引导学生从例题中寻找。3.你自己能否找出一个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于是许多学生进行“猜想”,经过各种分析论证得出:除了书本上假设额定体积外,实际还可以加深额定质量。确定方向后,教师和同学一起计算得出和例题相同的结论,这样通过提问,引发尝试兴趣,探究欲望,感受成功喜悦,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质量,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规律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要揭去威严的面纱,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爱,让每一个同学感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的气氛,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尽量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质询,提问时对各种答案中的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是错误的,也要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我们讨论硫酸的物理性质时,知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闻不到硫酸的气味——硫酸分子不会从溶液中跑出来。当然不能容忍用硫酸攻击老虎的事件了。生命性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生命价值的忽视,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事实上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生命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不断体会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到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课堂活力、催生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定能激发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起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都能得以充分发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生命性: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要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学习成为一种生命发展的一种需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处于“问题情景”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不时体会成功的喜悦,要给学生“渔”而不是“鱼”。创新有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山西省介休市第一职业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精神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