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氯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011-08-15

中国氯碱 2011年11期
关键词: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生产

蔡 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北京 100013)

国内氯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蔡 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北京 100013)

分析了中国主要氯产品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环氧化合物、氯乙酸、含氯漂白消毒剂及氯化法钛白粉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氯产品;现状;趋势

氯碱工业是以原盐为原料的基础化工行业,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大,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方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烧碱和氯气同时产出是氯碱生产的主要特点。氯气除直接用于漂白消毒外,还可生产种类繁多的氯产品。目前,中国主要氯产品品种有200多种,其中,有机氯产品100多种,无机氯产品50多种,农药产品30多种。形成了PVC系列(EDC、VCM、PVC)、环氧化合物系列 (PO、ECH)、光气系列(TDI、MDI、PC)、甲烷氯化物系列、氯化芳烃系列、氯化高聚物系列、含氯漂白消毒剂系列以及含氯精细化学品原料和中间体系列等十余个大系列,涉及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农药、染料、涂料、助剂、水处理等多个行业。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氯碱产能与产量迅速增加,氯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氯乙酸、氯代异氰尿酸、氯化芳烃和氯化高聚物等主要氯产品产能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约占世界总产能的30%~70%,成为世界氯产品生产大国。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氯产品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产品结构单一,较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氯碱-电石法PVC简单生产模式;有机氯、精细氯产品等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精细化工产品和专用料生产严重不足,尚需大量进口;企业间技术水平差距很大,落后工艺技术在总产能中仍占有较大比例,能耗高、污染严重,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总体战略背景下,面临巨大压力;与上游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生物化工及下游的高附加值加工行业的发展脱节,存在较大的原料供应和市场销售风险,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产品大量输出,但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策略、体制、途径上又存在着脱节现象,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乏话语权,议价能力较弱。

今后一段时期,受能源、环保和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在东部发达地区,电石法PVC的生产竞争力显著降低,生产环氧氯丙烷、有机硅、有机氟、氯化高聚物、TDI、MDI、聚碳酸酯、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氯产品将成为必然选择。氯产品发展是一个涉及资源利用、工艺技术水平、市场开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问题的系统工程,为保持中国氯碱工业健康稳步发展,在发展氯产品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1 根据资源条件,差别化发展聚氯乙烯

PVC是氯碱行业最主要的耗氯产品,其耗氯量约占行业总耗氯量的35%~40%。PVC树脂主要用于建筑、包装、电子、汽车、农膜、灌溉材料等行业,其生产和消费受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影响很大。在中国,PVC生产和消费与房地产业、轻工和日用消费品关联度较大。

由于中国PVC多年来一直缺口较大,很多地方和企业对建设PVC生产装置积极性很高。尽管PVC规模化生产对资本要求较高,但近几年,资金壁垒作用已越来越弱。国内PVC已有多年的生产经验,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除乙烯法受到原料供应的限制外,行业的进入门槛已大大降低,煤炭、电力、塑料加工、投资集团等行业的企业已开始大量涌入PVC生产领域。2003年以来,国内PVC产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塑料管材、门窗型材和包装材料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PVC市场在中国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但考虑到中国PVC现有产能较低,以及预计大量的新增产能,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仍是行业面对的艰巨问题。

今后几年,中国PVC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途径进行理性、差别化发展,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正视发展的限制因素,避免盲目及过度发展。

加强氯碱与石油化工的结合一直是中国氯碱工业的发展方向。乙烯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先进、合理的PVC生产路线,但由于中国石油乙烯资源相对稀缺,资源垄断性强,且其他乙烯下游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国内乙烯法PVC的发展长期受到乙烯原料供应的制约。近二年,甲醇制烯烃技术逐步成熟,开始进入工业化,为乙烯法PVC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今后一段时期,在西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和沿海地区以进口廉价甲醇为原料,发展甲醇制烯烃并进一步生产PVC将成为值得探讨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电石是比乙烯更为重要的PVC原料。在西部地区,由于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且能源供应价格和环保要求相对较低,近几年,电石法PVC生产发展极为迅速,在中国PVC生产格局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能源优势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电石法PVC生产将继续快速发展,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都制定了非常宏伟的发展计划,但由此也将带来水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有序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需加以解决,因此,这些地区电石法PVC的发展将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政策的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PVC产品仍以通用型树脂为主,差异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强度的加剧使成本竞争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拥有自备电石厂的电石法PVC生产企业的“电石-PVC”联动项目数目逐渐增多,新投建的电石法PVC项目多配套建设电石生产装置,使得这些电石法PVC企业逐步增强了原材料供应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物料成本提高,以及电石生产和运输的安全、环保压力加大,对于外购电石原料、无法形成一体化产品链的的东部地区氯碱企业而言,在成本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类企业今后既可以考虑逐步退出PVC生产领域,转而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氯产品,以及其他中高端石化品种,也可以充分发挥研发和贴近市场的优势、生产功能型、专用型、合金化等高端PVC品种,实现差别化、错位发展,避免出现与西部廉价通用树脂同质竞争的局面。

2 向下游氟聚物和绿色制冷剂领域拓展的甲烷氯化物

甲烷氯化物是包括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4种氯代烃产品的总称,是氯碱工业后加工的重要有机耗氯产品,对氯碱行业的氯、碱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甲烷氯化物也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氟硅行业最重要的上游原料之一,因此,其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氟硅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商是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产能均达到30万t/a;其他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还有山东金岭集团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昊华集团西南公司 (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熟理文(香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海化集团公司等。

国内甲烷氯化物企业均采用甲醇法技术,在生产控制、工艺消耗和产品质量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产品的生产比例可根据市场情况在3∶7~7∶3之间调节。甲烷氯化物企业生产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产权形式呈多样化,有国有、民营、股份所有制和外资企业等。

近几年,国内甲烷氯化物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但应清楚地看到,受下游氟、硅产业发展的驱动,今后几年国内甲烷氯化物生产能力和产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利润空间将有所减少。

因此,明确目标市场,向下游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氟聚合物和绿色制冷剂方向拓展,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对甲烷氯化物企业来讲,将非常重要。中国新建、扩建甲烷氯化物装置需综合考虑当地氟、硅等资源情况和企业向下游发展的技术研发、市场开发能力,配套建设氟聚合物、绿色制冷剂、有机硅等下游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形成一体化生产,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同时产出是甲烷氯化物装置的生产特点,根据淘汰ODS国际公约和国家方案要求,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处置和转化。妥善、经济地解决副产四氯化碳是甲烷氯化物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转化是四氯化碳最具有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处理技术,利用四氯化碳为原料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化学品,实现变废为宝,有利于整个生产系统的协调和平衡。目前,国内外四氯化碳的主要转化方向是四氯乙烯、一氯甲烷、HFC-245fa、HFC-365mfc以及肉桂酸等一些精细化学品。

3 向绿色工艺发展的环氧化合物

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市场需求较大,下游的聚醚、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等生产发展迅速,市场前景良好。但国内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的发展一直受到原料丙烯来源和皂化废水排放问题的限制。近几年,直接氧化法(HPPO法)生产环氧丙烷和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技术路线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今后随着这些绿色环保工艺技术的逐步推广,国内环氧化合物的生产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3.1 环氧丙烷

2010年,中国环氧丙烷产能约为150万t/a,除中海壳牌采用联产苯乙烯的共氧化法外,其他企业均采用氯醇法路线。

中国环氧丙烷装置规模在向大型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引进技术建设的装置规模多为2万t/a,锦化建设的最大装置规模为8万t/a,近年国内新建单套规模均在4万t/a以上,大型氯醇法装置规模在10万t/a,共氧化法装置规模在20万t/a以上。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性明显,竞争力增强,对原有小型氯醇法生产装置将形成较大冲击。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环氧丙烷消费保持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聚氨酯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上游原料环氧丙烷需求增长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中国环氧丙烷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120万t和156.2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9%和18.7%。

中国环氧丙烷最大的用途是在碱金属氧化物和起始剂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聚醚多元醇,约占总消费量的76%。国内环氧丙烷还用于丙二醇、表面活性剂、碳酸丙烯酯、丙二醇醚、甲基纤维素(HPMC)、改性淀粉、丙烯酸羟丙酯等领域。

到2015年,中国环氧丙烷需求量将达到220万t左右,环氧丙烷市场正在从供不应求局面逐步走向自给自足的平衡态势。

目前,中国大多数环氧丙烷产能仍采用以石灰为皂化剂的氯醇法工艺,能耗和水耗较高,产生大量污水和废渣,处理困难。随着中国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措施的进一步严格落实,国内现有氯醇法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急需采用先进、环保的工艺加以改造。

国内环氧丙烷行业应积极把握世界大宗有机原料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在丙烯资源充足、市场条件较好的地区争取与陶氏化学、赢创、住友、BASF、Lyondell等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和生产合作。同时,加快新技术的国内开发和工业化步伐,采用过氧化氢法等环境友好型新工艺建设大型环氧丙烷生产装置,并配套建设聚醚、丙二醇和表面活性剂等下游装置,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生产,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此外,由于环保新工艺短期内完全取代氯醇法并不现实,现有氯醇法环氧丙烷企业应在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在生产工艺优化、皂化废水生化处理和浓缩提取氯化钙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开创性尝试,以提高行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环氧氯丙烷

环氧氯丙烷是有机化工领域重要的原料及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也可用于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硝化甘油炸药、医药、农药、涂料、胶粘剂、氯醇橡胶,以及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2010年,中国环氧氯丙烷产能约66万t/a,产量约为46万t/a左右。主要生产企业有山东海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鑫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巴陵石油化工公司环氧树脂事业部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氯碱厂等。近几年,我国环氧氯丙烷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表观消费量达到48.5万t左右。随着我国环氧氯丙烷产能的快速增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41.3%下降至2010年的8.8%。

环氧树脂是环氧氯丙烷最重要的消费领域,以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环氧树脂具有粘合性高、收缩性小、耐化学腐蚀、稳定性好、高抗冲强度和优良的介电性能等特点,主要用于制造涂料、粘合剂、增强材料、浇铸材料以及电子层压件和包胶件等,在汽车、建筑、电子、电力、食品包装、家用电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尽管近年中国环氧树脂的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国内产量仍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中国将重点发展汽车、能源、交通运输、电子、建筑等支柱产业,势必造成对环氧树脂的强劲需求。预计2015年,中国环氧氯丙烷需求量将达到75万t以上,2010-2015年,年均需求增长率为11%。

目前国内外环氧氯丙烷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丙烯高温氯化法,该技术需丙烯和氯气2种原料,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含氯化钙废水排放量大和副产品多等缺陷。另一种生产工艺醋酸丙烯酯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副产物少及污水量少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高,工艺流程长,催化剂寿命短,设备腐蚀性大,投资相对较高,近年来,已很少有企业采用。

甘油(丙三醇)法是国内外近几年开发成功的新技术,采用生物柴油副产的甘油与氯化氢反应生产环氧氯丙烷。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氯醇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技术三废排放多的缺点,而且还能有效利用生物柴油所副产的甘油,从环保和经济上都较传统的氯醇法更具竞争力。由于该法不使用丙烯,也为丙烯资源紧张的地区生产环氧氯丙烷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受原油价格高涨影响,国内外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很快,其副产甘油用于环氧氯丙烷生产可有效解决原料和环保难题,在周边有生物柴油项目的地区发展甘油法环氧氯丙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项目成功的关键是与生物柴油产业结合发展,对甘油的供应量和价格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此外,中国新建、扩建环氧氯丙烷装置应考虑配套建设高档次的特种环氧树脂装置,形成一体化生产,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4 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纯度的氯乙酸

氯乙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染料、日化和有机合成等领域。目前,国内氯乙酸生产厂家很多,总生产能力达到世界总生产能力的60%。但是,中国氯乙酸生产一直处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生产消耗高、企业规模及单台设备能力低、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差的落后状况下,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对氯乙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高纯度的氯乙酸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尽管中国的一些科研单位积极开发连续氯化法生产技术,并已初步掌握醋酐催化工艺技术。有关科研机构还对复合催化剂、深冷冷凝回收、大容量反应釜和连续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实际应用于工业化项目的也比较少。中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间歇硫磺法工艺,小型搪瓷釜,多台套并联小设备来加大生产规模的做法,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

5 扩大内需,打造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含氯漂白消毒剂

含氯漂白消毒剂包括漂白液、漂白粉、二氧化氯、漂粉精和氯代异氰尿酸类产品等,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饮用水和游泳池水处理,纸张、棉麻织品、淀粉的漂白,以及食品加工消毒、餐具洗涤、养殖业消毒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杀菌等。

在含氯漂白消毒剂中,漂白液和漂白粉因其杂质含量高,有效氯含量低而逐渐退出民用领域,在养殖业领域的应用则因会使清淤费用增加而受到阻碍,在发达国家漂白粉消费市场已大幅度萎缩。二氧化氯的主要用途是工业漂白,其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进入民用领域,由于包装价格昂贵而受阻。相比之下,漂粉精和氯代异氰尿酸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杂质含量较低,有效成份高,不同方法制备的产品因其内在质量的差异和剂型的不同,又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是理想的高效广谱消毒杀菌剂。长期以来,受生活水平和市场推广力度的限制,国内氯代异氰尿酸和漂粉精消费量较小,产品销售立足于国外,低质量、低价格的漂白粉和漂白液仍占据我国漂白消毒剂市场的主要份额。

近年来,由于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环保费用加大,发达国家的含氯漂白消毒剂生产发展受阻,为我国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机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漂粉精和氯代异氰尿酸产品出口市场状况良好,出口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但从长远看,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发展中国家相应装置的建设,这种销售策略存在很大的风险。

从国内市场看,中国人口众多,民用消毒清洁品是潜在的大市场,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近几年,中国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一些新病菌出现并大面积扩散,养殖业病菌危害加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的加强,国家对传染性病毒疾病的防控以及地震、洪水等灾后疾病控制极为重视。氯代异氰尿酸和漂粉精将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在一些领域逐步取代传统消毒用品,并有望作为消毒剂储备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因此,该类含氯消毒剂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漂粉精生产有钠法和钙法2种工艺,钙法生产的产品不溶物含量较多,有效氯含量也低于钠法,在产品质量上相对较差。目前,国内钙法漂粉精的厂家很多,但钠法漂粉精厂家相对较少。从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看,钠法漂粉精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在产品剂型方面,因存在加工技术问题,国内漂粉精和氯代异氰尿酸仍以粉剂为主,只有少数企业可生产颗粒型产品,片状、棒状产品尚属空白,因此,应加大对产品剂型和复配技术的开发,研究各个应用领域的配方和剂型,开发生产出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片状、棒状、饼状、粒状等多种剂型,形成系列化产品,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服务于用户。同时,加大市场开拓推广力度,借鉴其他消费品的销售经验,组建全国乃至全球营销网络,以品牌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6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氯化法钛白粉

钛白粉化学名称为二氧化钛,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耐热性、耐候性、良好的白度、着色力和遮盖力,是重要的无机颜料和化工原料。

钛白粉工业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硫酸法作为传统工艺,成熟可靠,对钛原料的质量要求低,但其最大问题是三废多且很难处理,产品质量也比较差;氯化法与硫酸法相比较,具有产品质量高,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操作连续化、自动化程度高,氯气循环利用,三废少等优点。因此,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新建的钛白厂普遍采用氯化法。特别是由于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很多硫酸法钛白装置已被迫关闭或改造为氯化法生产。

氯化法钛白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难度大,且长期由少数几家大公司垄断。受技术壁垒限制,2010年,中国钛白粉产能达到220万t/a,但只有1家企业3%的产能为氯化法,其余均为硫酸法工艺。装置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三废”治理的问题相当突出,在环保要求严格的地区,硫酸法钛白粉装置随时可能被强制停产或关闭。

从长远来看,氯化法钛白粉替代硫酸法钛白粉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氯化法已被列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类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借势快速发展。根据工信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到2013年,国内氯化法钛白粉产能将达到45万t/a,必将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发展,未来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钛白粉的可能性大增。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这方面的合资合作,除应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外,还应认真考虑原料品质及来源,以及废渣的处理和存放问题。在品种方面,应选择生产用于汽车、机械和高档家具涂料等的高端产品。

目前国内主要氯产品总量上已供过于求,但在高端品种上仍存在较大缺口,同时,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仍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内氯碱行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托科技创新,构建规模化、一体化、高附加值化和精细化的氯产品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生产的内涵和竞争力,实现从氯碱化工大国向强国的跨越。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loride products

CAI Jie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Planning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in chloride products were analysed,including PVC,methane chloride,epoxy compounds,chloroacetic acid,bleaching powder and titanium dioxide.

chloride products;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

TQ114

A

1009-1785(2011)11-0001-05

2011-10-21

猜你喜欢

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生产
红宝丽拟扩建环氧丙烷产能
S-环氧氯丙烷异构体的分析方法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止血微球中环氧氯丙烷残留量
开元化工环氧氯丙烷一期工程竣工
万华化学拟建40万t/a环氧丙烷项目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巴陵石化环保型环氧氯丙烷新工艺通过审查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