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二语习得动机衰竭研究现状*

2011-08-15李绍鹏田成泉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外语

李绍鹏 田成泉

(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25)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动机越来越弱,有的同学甚至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这是因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会受到外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外界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糟糕的考试成绩、与同学的冲突摩擦、以及教师批评等等。[1]事实上,这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就是语言学习动机衰竭的因素,它们在我们的语言课堂中大量存在。虽然动机衰竭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非常普遍,但一直以来,语言习得领域对于动机衰竭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对动机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讨论动机的组成成分或用实证方法探讨其内在结构,其关注对象也往往是动机的积极方面,很少涉及其消极方面。Dörnyei曾指出,学生的行为通常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积极的力量是“motive”,而消极的力量可以称为“demotive”。所以,动机的研究不但要从积极力量的角度去研究动机的增强,还要从消极力量的角度去研究动机的衰竭。[2](P11)

二、动机衰竭

Dörnyei把动机的逐渐衰竭称为demotivation,指的是“抵消学生已有动机的环境诱因和课堂事件,减少、削弱某种行为或行为意向的动机基础的特别的外部力量”。[2](P13)因而,动机衰竭就其名称而言,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的逐步衰减甚至是完全丧失。这个定义明确了demotivation所指的动机衰竭发生在学习环境中,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生的。Dörnyei进一步将学习者分为动机衰竭型学习者(demotivated learner)与负动机型学习者(amotivated learner)两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学习动机在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由强变弱乃至完全丧失;而后者则从一开始就缺乏学习的动力。[3](P21)有研究者认为应当将amotivation理解为“动机缺失”,而将demotivation理解为“负动机”,[4]但笔者认为,根据Dörnyei对demotivation的定义以及不同动机学习者的分类,将amotivation理解为“负动机”,而将demotivation理解为“动机衰竭”更为合适。

三、动机衰竭研究现状

虽然动机衰竭现象在二语或外语学习中非常普遍,但对于学习者动机衰竭现象的研究最早却始于教育传播学领域(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从20世纪初开始,欧美国家外语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动机衰竭研究,像Chambers(1993年)、Oxford(1998年)、Dörnyei(1998年)、Ushioda(1998年)等都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5][6][1][7]进入21世纪,语言教学领域的动机衰竭研究重心从欧美转向了亚洲,以日本学者开展的动机衰竭研究最多,如:Ikeno 2002;Arai 2004;Falout &Maruyama 2004;Hasegawa 2004;Kojima 2004;Tsuchiya 2004a,2004b,2006a,2006b;Kikuchi &Sakai 2007;Kikuchi 2009;Sakai &Kikuchi 2009等。[8][9][10][11][12][13][14][15]本文主要关注欧美和日本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于动机衰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详细梳理其研究历史及成果,总结呈现其研究现状,为未来的动机衰竭研究奠定基础。

(一)欧美关于动机衰竭的研究

Chambers(1993年)围绕学生为何不喜欢上外语课的问题,对英国利兹四所中学的191名学生和7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Chambers的研究表明:对于造成学生动机衰竭的成因教师与学生持有不同的看法。参与调查的学生们认为动机衰竭的成因很多,包括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班级大小等等,而教师们的观点则与此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动机衰竭的成因主要包括心理、学习态度、社会和历史原因等。Chambers指出,由于学生们罗列的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概括出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的动机衰竭因素。但他还指出,有一些学生,动机衰竭起源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或之前的语言学习经历,而非课堂本身,另外一些学生的动机衰竭则源于课堂教学或是源自对二语教师的看法。[5](P13-16)Chambers的研究表明,动机衰竭型学习者通常表现出自信心低的特点,对于他们所具有的能力和所擅长的事物,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扬,而这却是他们常常无法得到的。Chambers总结说,“动机衰竭的学生们并不希望被教师忽视或放弃,与他们的学习表现相反,他们也希望得到鼓励。”[5](P13)但由于Chambers只是简单地把教师和学生的观点罗列出来,并未尝试概括确定具体的动机衰竭因素,更未对这些因素做出批判性的分析,因此其研究无法全面地揭示动机衰竭对二语学习者所造成的影响。

Rebecca Oxford将时间因素纳入考量范畴,他认为动机衰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想更好地了解它,最佳的方式是“回顾过去”。[6]Oxford于1998年对250名美国学生展开研究。受试学生被要求写一篇基于自身学习经历的回顾性文章,回顾他们过去五年的外语学习经历,并特别关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Oxford将对学生学习动机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师对待课程或教材的消极态度;3)教师与学生之间个人教学风格的冲突;4)课堂活动设计不合理。然而,由于Oxford给予学生的提示均与教师相关,研究设计有很大诱导性和片面性,因而此次研究也未能全面概括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的动机衰竭因素。

Rudnai(1996年)对来自匈牙利四所中学的15名学生(4男11女)进行了访谈,这些学生都自我评价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Rudnai根据Dörnyei(1994年)的动机三层次理论模型(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设计了本次访谈,试图探索导致学生英语动机减弱的具体因素。结果发现,导致被访者英语学习动机衰竭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学习者层面主要是学习者因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导致的自信心受损;学习情境层面主要有:缺乏训练有素的教师、缺少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等。Rudnai的研究为后面Dörnyei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

Ema Ushioda(1998年)要求爱尔兰20名学习法语的学生基于其自身的二语学习经历,列举他们认为造成法语学习动机衰竭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们所认定的动机衰竭因素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与制度化的学习背景相关,如: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等等。但是,Ushioda的研究仅仅就动机衰竭因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Dörnyei认为,只有那些正经受着动机衰竭困扰的或是曾经经历过这种困扰的学习者才能指出导致他们丧失语言学习兴趣的真正原因。[3]Dörnyei选择了50名以英语或德语为外语的匈牙利中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采用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调查。这50名学生被确认为动机衰竭型外语学习者。Dörnyei根据访谈结果归纳出九类动机衰竭因素:1)教师,包括教师性格、能力、教学方法等;2)学校教学资源设施匮乏,包括班级过大、不合理的水平分班、经常更换老师等;3)由失败经历所引起的自信心减退;4)对所学第二语言的负面态度;5)第二语言学习的强制性;6)其它所学外语的干扰;7)对所学二语国家的负面态度;8)班级同学的态度;9)所用教材。研究报告显示,上述九种因素中与教师相关的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大约占40%。[3]Dörnyei总结的这九类因素也成为后来很多研究者研究设计的依据。

(二)日本关于动机衰竭的研究

在欧美研究的推动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研究者开始关注日本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衰竭因素研究。

Ikeno(2002年)要求65名主修教育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试着写出自己外语学习动机减弱的经历和体验。他根据问卷的结果总结了13大类造成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减弱的因素,主要包括:对所学内容缺乏控制力;对教师能力的不信任;对教师人品的怀疑;应试型的学习氛围;对自己语言能力的自卑感;其他人对外语学习的消极态度等。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因素依然是造成学生动机减弱的重要因素,其中Ikeno发现不相信老师的能力和怀疑老师的人品两项分别排在动机衰竭因素的第二和第三位。[8](P1-19)但在Ikeno的研究中,受试选择范围比较小,因而研究结果并不具代表性。

Hasegawa(2004年)调查了125名初中学生和98名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历。Hasegawa设置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是否喜欢英语学习;成绩如何;对于英语课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否已经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失去兴趣后的学习状况。他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指出,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对于学习动机衰竭的来源提及最多的是和教师有关的因素,因而他还指出,不恰当的教师行为将会对学生学习动机衰竭施加强有力的影响,[11](P135)教师的人品、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动机衰竭的主要因素。

Falout,J.&Maruyama,M.于2004年在日本进行了一项“外语学习者动机衰竭与其目标语熟练度之间的对比性研究”。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出导致学习者动机衰竭的原因。受试者是64名来自科学系的大学新生,根据前测结果他们被分为低水平学习者和高水平学习者两组。他们被要求基于大学前的学习经历回答一份包含49个封闭式问题和几个开放式问题的匿名问卷。问卷采取六分制的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设计,问题涉及教师、课程、对待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对待同学的态度等。研究发现:1)低水平组的动机衰竭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自信心、对待外语的态度、课程、教师、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态度(按降序排列);2)高水平组中学习者自信心为主要因素,其它因素表现为非显著性;3)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动机衰竭程度相同;4)低水平组比高水平组更早表现为对所学外语的消极态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教师再一次地成为最重要的动机衰竭因素。正如两位作者所述,“很明显,教师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二语本身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教师却必然能改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观念。同样的,教师不仅能够动摇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的学习态度,还能对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产生重大影响”。[10](P3-9)

Tsuchiya(2006a,2006b)在参考了Dörnyei(2001年)的九类动机衰竭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包含37个封闭式问题的调查问卷。和Falout,J.&Maruyama的研究设计类似,Tsuchiya也选择了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129名新生根据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被分为两组:低水平组(n=72)和高水平组(n=57)。分析结果显示,在九类中的每一类因素上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低水平组动机衰竭程度更为明显。本次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两组学生在动机衰竭因素的归因排序也有很大不同,高水平组学生倾向于把自己的动机衰竭归因于外部因素,特别是老师身上;而在低分组学生的内外部因素归因上存在一定的分歧。[13](P57-66)

Arai(2004年)调查了33名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把调查结果分成四类:1)教师的行为或个性;2)课堂氛围3)学习环境;4)其它。这四类所占比重分别为46.7%、36.2%、13.3%、3.8%。本次研究于以往的研究一致,教师仍旧是最显著性的因素。[9](P39-47)

Kojima(2004年)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模式设定了一个动机衰竭模型(model of demotivation)。本模型包括五个结构成分:语言层面的问题、学习者层面的问题、学习环境层面的问题、学生的听力问题和家庭作业量问题。在本次研究中,2198名高中生(720名私立女校学生,906名私立男校学生,572名公立男女混合学校学生)参与了两次连续性调查。第一次调查问卷为开放式问题回答,第二次调查问卷为封闭式问题回答,调查结果用于检验预先设定的动机衰竭模型。结果显示,学习者层面的问题是对动机衰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其次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排在最后的是学习环境层面的因素。[12]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将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家庭作业量纳入了考察范围,这是以往研究所没有涉及到的。

Kikuchi和Sakai(2007年)围绕日本的高中英语课堂中有哪些突出的动机衰竭问题对4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行为(如教学方法单一、语音含糊、教学进度过快等)和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法(即语法翻译法)排在前两位。Kikuch和Sakai(2007年)运用问卷调查辅以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对117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动机衰竭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五个动机衰竭因子,其中教师能力和教学风格是问卷和开放性问题中学生们都提到的动机衰竭因子。[14](P21)

Saka和Kikuchi(2009年)的研究是针对高中生动机衰竭情况展开的。根据以往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六个动机衰竭因素:教师(教师态度、教学能力、语言水平、性格、教学风格等)、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进度、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对语法和词汇的过分关注等)、语言学习失败的经历(考试成绩引起的失望感、缺乏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感等)、课堂环境(同班同学的态度、英语学习的强迫性、教学设施匮乏等)、课程资料(课程资料选择不当)和缺少兴趣(学校所学英语不实用、对英语国家人缺乏认同感)。与以往研究中将受试者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组不同,他们将参与调查的学习者分为强动机学习者(more motivated learners)和弱动机学习者(less motivated learners)两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日本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学习资料和考试分数为最显著性的动机衰竭因素,与以往大部分研究不同,教师的能力及教学风格并没有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衰竭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还表明,无论强动机学习者还是弱动机学习者都没有将教学设施匮乏视为英语学习动机衰竭的因素。另外,强动机学习者和弱动机学习者在动机衰竭因素的认定上也有显著性差异。[15](P57-69)

四、结论

动机衰竭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所有的外语学习动机衰竭因素中,教师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师行为、教师素质、教师性格等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地寻求对策,把动机削弱减小至最低限度。正如Oxford和Shearin所说,“如果我们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必须着手解决学生提及的、与教师和课程具体相关的问题”。[16](P22)但是,这一结果只是建立在学生观点之上的,因为以往的研究中,除了Chambers(1993年)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将教师和学生眼中的动机衰竭进行了对比分析外,[5](P13-16)其他无一例外地只选择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单一的对象选择影响了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因此,研究结论难免偏颇,这也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回顾了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动机衰竭的研究历史及成果。通过回顾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动机衰竭研究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比如最初的研究注重教师因素,后来扩大到教材、教学环境、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原来只关注外部因素,现在开始关注内部因素以及内外因素兼顾等。另外,当前的动机衰竭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比如片面选择中学生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缺少两者的对比研究;专业外语学生和非专业外语学生的动机衰竭因素是否相同;动机衰竭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网络外语教学环境下动机衰竭具有什么新特点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去解决,这也将是本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1]Dörnyei,Z.(1998).De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SOL'98 Congress,Seattle,WA,March.

[2]Dörnyei,Z.(2001).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Harlow:Longman.

[3]Dörnyei,Z.(2005).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刘宏刚.外语教学中的负动机研究:回顾与反思[J].语言学研究,2009,(8):1-7.

[5]Chambers(1993).Taking the'De'out of Demotivation[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7,13-16.

[6]Oxford,R.(1998).The Unraveling Tapestry:Teacher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mo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SOL 1998 Congress,Seattle,WA,March.

[7]Ushioda,E.(1998).Effective Motivational Thinking:A Cogni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J].In E.A.Soler &V.C.Espurz(Eds.),Current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Methodology(pp.77-89).Castello de la Plana:Universitat Jaume I.

[8]Ikeno,O.(2002).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Ehim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2,1-19.

[9]Arai,K.(2004).What'Demotivates'Language Learners?:Qualitative Study on De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Learners'Reactions[J].Bulletin of Toyo Gakuen University,12,39-47.

[10]Falout,J.,&Maruyama,M.(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Demotivation[J].The Language Teacher,28(8),3-9.

[11]Hasegawa,A.(2004).Student Demotiv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akushoku Language Studies,(107),119-136.

[12]Kojima,S.(2004).English Learning Demotivation in Japanese EFL Students:Research in demotivational Patterns from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High Schools.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Hyogo,Japan.

[13]Tsuchiya,M.(2004a).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Demotivation to Study English[J].The Chugoku Academic Society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34,57-66.

[14]Kikuchi,K.,&Sakai,H.(2007).Japanese Learners'Demotivation to Study English:A Survey Study.Unpublished manuscript.

[15]Sakai,H.,&Kikuchi,K.(2009).An Analysis of Demotivators in the EFL Classroom[J].System,37,57-69.

[16]Oxford R L.Shea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12-28.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动机外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