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湖拳的文化生态变迁与体育价值——江苏常州的实地调查报告

2011-08-15卢国建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拳种常州武术

李 荣 齐 莹 卢国建

(1.常州大学体育部,江苏常州213016;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16;3.常州阳湖拳研究会,江苏常州213016)

1 阳湖拳的文化生态变迁

1.1 阳湖拳由来

阳湖拳始于唐朝民间 “庙会”、“行会”等活动,兴盛于宋末元初,为宋代展昭 (展雄飞)所创,是中华武林中独具魅力的一个拳种。展昭是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人。他身怀三绝:剑法精奥无比,袖箭百发百中,纵跃能飞檐走壁。是位信守承诺、乐于助人之大侠。展昭后为北宋开封知府包拯办事,为四品带刀护卫,被宋皇封为 “御猫”。

阳湖拳所在区域为江苏常州武进地区,据 《武进县志》记载:“徒手、器械武术在县境流传甚早,尤其是常州南拳 (阳湖拳),它源出道家武术,创发于宋末元初,有700多年历史,500多种套路”。武进古称阳湖,现为常州南部的一个大辖区,历史上的武进曾涵盖整个常州区域,随着历史的演进,名称的内涵已浑然一体。历史上的武进人民不屈外辱,由于坚决抵抗,几经屠城,自宋元以来直至太平天国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武力抗争的历史,尚武风气千年不绝。在大规模战争与和平环境中作为保家为国、防身健体实际人需求与应用中,尤其在江南水乡特定的环境下,阳湖拳应运而生,并绵延至今。

1.2 阳湖拳的历史嬗变

唐荆川、白泰官等历来被视为阳湖拳的重要传承人物。唐荆川 (1507~1560年),又名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县人,明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 “嘉靖三大家”。郑振铎在 《中国文学史》中说:“唐宋八大家之说盖始于唐顺之”。卓越的军事家和抗倭名将,兵法娴熟,武艺高强。8岁时拜武术家叶霖为师。叶霖家住奔牛叶家码头,他蔑视权贵,埋首乡间耕读练功,练就一身绝顶的阳湖拳功夫。他见唐荆川诚心学武,便破例收其为徒。唐荆川16岁中举,23岁入翰林,官至兵部主事,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等都跟他学过阳湖拳和枪法。在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体育类高校教材 《武术》中,唯一提到的中国武术家是唐荆川,书中介绍了他的一首诗,诗曰:“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伸展直指日车停,缩身斜钻针眼透……”[4]据杨金孝考证,文中所述皆为如今阳湖拳之精华。

明嘉靖年间,余姚一带倭寇为患,戚继光奉命从福建调防三北。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了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平倭以后,戚家军的一些将士留在浙江一带定居,这样,阳湖拳又在那里传播开了。

清初,丰南乡杨焕昌发起 “西崦拳术会”,继承和发展南拳,刀、枪、剑、棍等套路有36种之多。光绪年间,芙蓉圩周茂林等继续发扬,培养徒弟100余人,形成横山派系,称之为 “阳湖拳”,其弟子周森林、张凤池等皆是阳湖拳高手。清光绪十四年 (1888),礼河乡大路村有20多人习练此武术,子孙延续,广传邻村,称之为 “大路拳”;洛阳、遥观等地每年春季举办庙会时表演武术,因出拳时口唱拳诀,故称 “开口拳”。戴溪、焦溪、泰村、嘉泽、东安、潞城、北港等地也盛行练武。清乾隆年间,闻名遐迩的江南大侠白泰官,自幼习练道家 “紫阳派”的阳湖拳;太平天国护王、武进人陈坤书,以阳湖拳传授部下。

民国时期,国术馆的武术教练李和生、曾打败日本武士的一代拳王蒋浩泉、武术史学家徐则东、名拳师金一鸣等武进籍武术高手,也都以阳湖拳起家,并积极推广阳湖拳。武术家蒋浩泉1917年生于常州新闸镇庄前村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学武,深受阳湖拳影响。击败英、美、俄等国拳击名家,被誉为 “香港拳王”、“中国拳王”,他为中华武术推广海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阳湖拳为重要拳种的江苏武进,与徐州邳县并称为江苏南北两个 “武术之乡”。

阳湖拳发展到近现代,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享有盛誉的拳师,较为著名的有:刘德生,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开办中央国术馆,以 “常州南拳”扬名,30年代的 《上海武术》杂志对他作过专门介绍。

解放后,常武地区仍然重视和提倡武术。常武地区公认武进东青乡的著名拳师沈全大为阳湖拳名师。他在常州城里带徒传拳,门徒1000余人,其中,沙明熙等当代著名武术家都曾在沈氏门下学习阳湖拳。同时,常武地区的著名阳湖拳拳师刘德生、张凤池等外出传授拳艺,因此阳湖拳又流传至上海、浙江、福建等地。

“文革”对阳湖拳的打击是最致命的。期间,名声最盛的沈全大师傅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跟随沈师傅习武十多年的杨金孝受牵连,被隔离审查,许多拳师四散而出,不知去向。当年阳湖拳练武场设在常州市文化宫内,每当夕阳西下,众拳师云集此地,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场面相当宏大。但这种场面一去不返,阳湖拳声誉日衰,以至于苏南 “武术之乡”的殊荣花落太仓。

1.3 阳湖拳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阳湖拳再次受到重视,全国进行了武术挖掘抢救工作。1984年,按江苏省武术协会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门调查有关阳湖拳的起源和现状。为避免与广东、福建的 “南拳”产生歧义,挖掘整理小组将 “常州南拳”正式命名为 “阳湖拳”,并报上级同意,定为江苏省重点拳种,被载入 《常州拳械录》、《江苏传统武术》、《中华武术大辞典》等书刊。1991年,常州市阳湖拳研究会成立,阳湖拳嫡传拳师杨金孝为会长兼总教练。1992年8月28日至30日,常州市阳湖武术散手交流比赛在溧阳体育场举行,常州及邻近地区的10支武术队的1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交流比赛。这是近代阳湖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盛会,展示了阳湖拳博大精深的武术内涵,令人瞩目。2003年9月,阳湖拳嫡系传人王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地区第二届武术交流大会,以阳湖拳中的 “麒麟锤”和 “天罡拳”分别荣获金牌、银牌;2006年,王宁在亚太地区第3届武术交流大会夺得1金2银;2007年1月,王宁在全国武术精英大赛中再夺2金。

2 阳湖拳的特性

在7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历代名家和群众的长期锤炼,并且吸收了北方拳种的优势,阳湖拳形成了地域色彩非常鲜明的拳种。这500多种套路包括展家拳、武松醉拳、狮子楼剪刀、赶鬼、风摩棍、养家手、天罡拳、罗汉拳等等,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按照地域来划分,阳湖拳可以分为阳湖派、横山派、紫阳派、西山派和茅山派5大流派。“阳湖拳”器械有 “十八长与十八短”,共36种之多,历经几百年长期衍化及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拳种。它集 “南拳北腿”之长,独创了具有 “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的武术风格。

阳湖拳与其他拳种比较,其特点显然。一是幅度很小;二是拳架低矮;三是快速勇猛;四是边练边唱;五是拳路短套;六是手步迥异。此外,阳湖拳还有复合单练、复合群打、连打行打、功夫绝技等套路特点。阳湖拳在身法上讲究脱肩团胛、直项圆胸,就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肩胛向前微合,下巴向里收,使脖子挺直、胸部圆合。这样可以使胸、背、肩、肘的劲力合在一起,再加上沉气实腹,使腹肌紧缩,全身上下的劲力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在搏击时以腰为发力的枢纽,把全身劲力从腿部发出,经腰部动作的传递,转移到手臂上。通过各种细腻的手法,打出的拳力变化多端,如寸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等等。阳湖拳在站位时常常是身居中央,以便八方进退;在演习时,习武者还通过运气鼓劲,使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同时以发声用气来增强爆发力,形成一股压倒对手的强大声势。阳湖拳与其他拳种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幅度很小,它讲究紧凑实用与精悍灵巧的近身短打,所以其活动幅度小,可在船头、八仙台上练拳,因而有 “拳打卧牛之地”一说,有人还称之为 “船拳”。二是拳架低矮,滚翻动作没有助跑,都是突发性的原地旋翻与腾挪,形成了拳架低矮的小架拳。三是快速勇猛,这与南方拳慢速运气推力及间断性移步有着区别,也没有北方拳那样高架亮相及大幅度助跑间隙。猛就在于它灵巧的快攻与突发的勇猛,它既没有南方拳的硬朗,又没有北方拳的洒脱,但却有灵巧的快速与突发的勇猛,在我国南北中间的长江下游地区,是独树一帜的快拳门派武术,堪与我国 “南拳北腿”的地位相提并论,观其趋势,中华武术今后可能形成为“南拳北腿中快”的格局。四是练拳时一拉架子,同时唱起歌诀,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 “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当阳桥”、“神计妙算诸葛亮”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现代的青年人都不再练此开口拳了,将动作按内容列出名称,而是只练不唱的闭口拳了。五是手型步法、与众不同:出掌都是瓦楞掌 (卷廉掌),步型常用寒鸡步(半马步),骑龙拳 (前足大内扣的弓箭步),蜜蜂进洞 (原地暴发的团身前空翻)等等。六是由于拳路速度快,没有滞留,突发性强,能量消耗大,每个套路的动作不超过30个。而且其出拳都是瓦楞掌 (卷帘掌),步型为寒鸡步 (半马步)、骑龙步(前足内扣的弓箭步),翻腾为蜜蜂进洞 (原地爆发的团身前空翻)等。此外,阳湖拳还有复合单练、复合群打、连打行打、功夫绝技等套路特点。

3 阳湖拳的体育价值

3.1 阳湖拳的精神价值

千百年来,常、武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阳湖拳师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特别对以唐荆川、戚继光为代表的阳湖拳传人,抗倭英雄唐荆川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唐荆川在扫荡倭寇的战斗中,因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他武艺超人,他的队伍把倭寇杀得落花流水。倭寇听到唐荆川,就失魂落魄。后因久居海中,足腹尽肿;明嘉靖年间,余姚一带倭寇为患,戚继光奉命从福建调防三北。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了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情结,人们口口相传,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尊重,这种精神代代流传形成了阳湖拳派的 “阳湖武魂”。

3.2 阳湖拳的健身价值

阳湖拳出拳时,不讲究外形,体形像烛火般飘忽不定,它采用远避近打,侧身靠等短拳原则,节奏变化非常快,常常是拳、掌、指、勾、爪融于一体,说变就变,一闪而过。在如此紧凑熟练的节奏中,要求练习者外动内静,胆大心细,进退自如,敢于拼搏,难度相当高。长期练习阳湖拳,具有极高的强身健体价值。

3.3 阳湖拳的表演价值

阳湖拳已被列为2010年江苏省十七届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并将作为江苏省的民间体育项目参加中央电视台 《动感中国》专栏的摄制。阳湖拳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它跟舞龙舞狮一样,都是民俗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它能够闹中取静锻炼身体,也适合在锣鼓的配合下,进行大场面的武术表演。庙会风行的年代,很多演员都是以此为基础,展现自己的绝活。

阳湖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是难得的民俗文化遗产,甚至被运用于很多影视作品。代表着中华武术魅力的电视剧 《霍元甲》中,霍元甲独臂拳和醉八仙,都是阳湖拳术的一种,《七剑下天山》中,很容易发现阳湖拳的踪影;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周伯通的 “左右手对打”的阴阳套路,与如今的阳湖拳基本套路都是相通的,足见当年阳湖拳的影响之广。

3.4 阳湖拳的传承价值

阳湖拳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了,但跟许多闻名的武术派别不同。它介于南北拳种之间,基本上汇聚了全国武术的精华,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特色,因此拳路特别丰富。阳湖拳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不同流派拳术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阳湖拳一种催人奋进、激励人心的拳法,曾经在常州的各个地方遍地开花,不仅强身健体,更是继承和发扬了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地区的一缕乡韵文化。

阳湖拳是江苏省一件难得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湖拳20095月年正式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名录项目。在常州市政府、市政协、统战部、体育局等部门的重视下,常州阳湖拳的传承、宣传、抢救工作终于有了新的起色,千年阳湖拳迎来新的曙光。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32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国文化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

[3]武进县志编委会.武进县志[M].1986

[4]肖飞,李刑飞.阳湖拳 [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2005

[8]拉波特,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M].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07

[9]王南童.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10]武文.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7

猜你喜欢

拳种常州武术
常州的早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以中国传统文化全息缩影的视角浅析武术拳种发展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