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

2011-08-15杜庆才孙兰萍朱兰保周开胜常晓梅

绿色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教育

杜庆才,孙兰萍 ,丁 艳,朱兰保,周开胜 ,常晓梅

(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蚌埠233030)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而人类环境意识的淡薄和环境道德的缺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要解决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文化观念、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高等学校是培养将来从事社会各行各业高级人才的摇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的思想库、助推器,应成为国家加强和提高国民环境素质和环保技能的重要基地。

2 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环境教育是破解当前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当严峻的人口、资源短缺等问题。而且,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 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我国每单位GDP产生的SO2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1]。可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认识。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2.2 环境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为使新时期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能担负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高校必须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环境素质,环境素质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若大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环境教育,工作后很可能沿袭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另外,加入W TO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认证要求,使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呈现不断拓宽和加高的趋势,我国除了在W TO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外,还要积极主动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技术标准,完善环境法律和强化环境执法,从根本上破解绿色壁垒措施的制约,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3 环境教育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环境与发展问题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实施环境教育,增设环境教育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他们教育观念更新,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3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起步于1973年8月第1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保护专业。到1992年,全国有60多所高校开设10多个环境保护专业。李健认为高校还未能将环境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2]。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 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就我国高等院校而言,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环境教育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环境教育能否顺利普及和提高的前提。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总招生人数的99.15%以上[3],所以,高校中的环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2 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环境教育目标分5个层次: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与环境参与。环境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形成敏锐的环境意识、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养成正确的环境态度、获得一定的环境技能,促进学生环境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环境教育还处于片面强调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的传授以及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态度的培养。导致学生因缺乏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关爱意识而不能自觉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环境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环保行动,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与实践缺乏的尴尬局面。

3.3 环境教育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舆论宣传等途径进行的。缺乏外出参观调查、很少与社会环保组织合作、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匮乏,而以单纯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很难使环境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由于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很短,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环境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3.4 缺乏环境教育的师资

缺乏专门从事环境教育的人才和专职教师是制约高校环境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尚处发展阶段的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缺乏高学历的环境专业的人才,只能从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选拔一批教师从事环境教育工作,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上岗,本身缺乏正规、系统的环境教育,在教学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容,仅仅把环境知识的传授作为所教专业学科内容的延伸,或只是将其视为理解专业学科知识的辅助内容。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总体上缺乏相关较强的环境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深入开展[4]。

4 高校加强环境教育的对策

环境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新领域,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1996年我国颁布的《全国环境意识宣传教育行动纲领》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5]。1997年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纪要认为,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环境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进而实现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环境教育方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只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环境素质教育。首先,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经常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短期培训,树立起较强的环境教育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环境教育的规划和决策中去;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环境教育工作,包括环境类公选课的开设和环境教育有关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并使负责环境教育的教学部门与环境有关的校园管理等部门紧密联合起来,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其次,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拓展自己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经常开展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将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同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教育知识。

4.2 提升教师素质,增加师资投入

师资是环境教育成败的重要的前提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要解决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问题,一方面国家财政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高校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者的环境知识、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能力的岗前和在职的培训。此外,还要加强对高等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和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环境科技信息、边缘学科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4.3 体现实用性,倡导绿色消费

环境教育的实用性表现在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已经融汇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必然对现实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目前,学生不愿意接受环境保护理念,其原因主要是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无明显的外在表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价值、意义,这要求环境科学教育明确其实用性,将实用性贯穿在整个环境教育过程之中,使接受教育者明白现在的学习不仅为子孙后代,也是在改善自身生存的环境,今天的努力与自身的生存利益紧密联系。

开展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就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节约意识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高校还要大力扶持学生环保社团的创立和发展,引导大学生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建立节约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4.4 强环境教育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的关键是编制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材。尽管与环境有关的教材很多,但适合高校环境普及教育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种类或质量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环境教育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实施渗透型还是单独设课型的环境教育,都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材研究。内容的确定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和环境教育课程的特点。同时,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材中去,使其成为专业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5 提高环境教育效果,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是目前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环境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要深入到实践中,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观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学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学校可以从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展开宣传,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环保冬、夏令营活动,环保社团活动,调查或考察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切实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 结语

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学校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而高校环境教育又是21世纪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在高校的环境教育中,学生不仅要获得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起公民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高校环境教育,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1]祝宝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经济,2004(6):14~15.

[2]李 健.高校环境教育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3):18~19.

[3]陈思源,程胜龙.科学发展观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J].广西教育,2008(11):12~13.

[4]蒋寿建,石光辉,袁 刚,等.大力推进环境教育[J].群众,2006(5):50~ 51.

[5]阎伍玖.面向21世纪高等环境教育刍议[J].环境教育,2000(1):12~ 13.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环境保护
题解教育『三问』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