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与实验主义史学新探

2011-08-15邵一升

黑龙江史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史学胡适史料

邵一升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3)

胡适与实验主义史学新探

邵一升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3)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集大成者。是西方学理输入中国的主要先驱之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者之一。胡适的实验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史学及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适;实验主义史学;整理国故

如果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可谓是这场“复兴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胡适先生著作等身,在文史哲等领域皆有造诣。在史学上,其主要史观为实验主义史学。他也是按照实验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治中国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思想

(一)实验主义与实证主义

“实验主义”一词,有人也称之为“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等。但胡适认为“实验主义”更恰当。实验主义不仅注重经验和过程,还强调实践。实验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探究一切问题。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实验主义大师杜威学习实验主义哲学。“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1]实证主义哲学是19世纪孔德奠基的,也被应用于历史研究。“实证主义要将哲学变成实证科学,实证主义史学家们相信历史学同样可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从而为历史学的职业化和科学化寻找到最牢固的根基。”[2]

实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最初都是哲学范畴,后来都应用到史学研究领域,都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治学。而实验主义更注重实验的过程,实证则强调结果的科学性。

(二)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胡适的历史思想主要受到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1904年到1910年,胡适在上海读书,接触了历史进化论观点。在康奈尔大学期间,由习农学转而学文科。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并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胡适认为,“达尔文与赫胥黎在哲学方法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存疑主义’。”[3]而实验主义在于“一点一滴”的进化,在于“科学实验室的态度”。

(三)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史家要做什么,史学要做什么

这是一种学理,应用到史学上就是避免空谈理论。史家应多做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对近代中国史学产生了支撑性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到1949年,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学派占据了中国史学界重要地位。受其影响,傅斯年亦认为,“史学只是史料学”。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简明的十个字是胡适一生的座右铭和努力传播的方法论。对史家而言,尤其强调史实的真实性,任何史书都须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之上。胡适认为,做史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像科学家做实验的方法,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最终做出科学的成就。

假设可以大胆,但求证过程须认真。胡适在《实验主义》一文中把“杜威论思想,分作五步说:(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4]胡适继承这种研究的方法论,对任何历史首先有一个怀疑的态度,再假设种种解决的方案,再找寻一个适用的合理的方案,进而证明这种假设正确与否。他对怀疑态度起一种崇敬,因为“思想的起点是一种疑难的境地。”[5]“学原于思,思起于疑”。[6]胡适把它们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二、胡适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一)“研究问题,输入学理”——对中国近代史学观念的启蒙

胡适做历史研究强调要“研究问题,输入学理。”用“全盘西化”的理念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他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更是强调史家的务实求真精神。受其影响,傅斯年在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时,指导该所以实证研究为重点。当时该所工作重点放在对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甲骨文的研究上。这些研究都扩大了中国史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保存史料,解析历史。胡适对学理的输入给中国学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二)“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1919年,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提出通过“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来进行“整理国故,再造文明。”通过“整理国故”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强调“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并不是盲目的绝对的否定中国固有的一切,而是用西方近代文明的先进理念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改造中国人上千年形成的僵化了的思想。胡适意识到国故的重要性以及国故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所以要对国故进行“输血”,进行整理。

1.对“中国文化史”的阐述

1923年1 月,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讲到,“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7]胡适谈到要重视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而且“要用历史的眼光”作为研究学问,尤其是研究历史的主要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国学的目的也是为中国文化史服务的。

胡适一生很多精力都致力于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戴东原的哲学》等。对颇有争议的《水经注》进行了20多年的考证,论证了戴震并非抄袭赵一清的校本。在文学史上,对《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进行考证研究,尤其对《红楼梦》的考证影响巨大。对经典著作的考证和论述为后世学者奠定了基础。

2.历史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

胡适在《实验主义》一文中对“实在论”进行了论述。他说:“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8]胡适所谓的“实在”即历史,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史实是客观存在,而做历史学和读历史的人,就会大千不同。为什么?一,历史的不可再现。二,即便是当代史当事人,所形成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三,从史料来源上看,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其来源有三:第一,文物,但文物只能靠史家解读;第二,文献,文献的记载会出现记载片面、错误,文献亦靠史家来解读;第三,“口耳相传”的历史,这种历史是最不可靠的。所以,人们对历史的许多内容形成百家争鸣的讨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历史都是不可靠的、历史是可以任意解读的。

3.对史料的态度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指出做哲学史应该具备的史料。他说:“我的理想中,以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国哲学史,必须要用这几条方法。第一步须搜集史料。第二步须审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第四步须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9]胡适对史料的真实性及运用的准确性如此重视。在整理国故的过程中,对史料的严格把握是胡适治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受胡适影响,顾颉刚运用对史料的怀疑精神,提出“古史辨”。

三、胡适的局限

(一)“考据癖”

胡适史学研究的方法,是要用证据说话。仔细考证史料,几乎毫无挑剔。但胡适钻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中一发而不可收拾,对中国的经典他几乎都想考证一番,这岂是一人或几人之力所能做得完的。也缺乏了对史学领域思想上的进一步思考,比如,中国的史学该如何发展,史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等等。他的一生,仿佛都在重复着类似的工作,连他自己也说自己有“考据癖”。在史学领域中,实证研究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过于注重一个一个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多。

(二)忧天下之心,多学问外之事

胡适的一生大部分是在中国动荡的年代里度过的,战乱频起,政局动荡。胡适14岁之前接受的是传统教育。14岁到上海,接触西学,20岁留学美国,抗战前多在学校在文坛上活动。此间,做过北大教务长、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回国后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7年在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去世。胡适年轻时说“二十年不谈政治”,但他最终还是在政治的漩涡里东奔西走。动荡的社会和繁杂的身外之事影响了他的学术进程,但也更说明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总之,胡适一生致力于传播西学,整理国故,致力于自由主义,实验主义,为国家尽忠,为母亲尽孝,努力治学,为真理奋斗。他的一生是求索和奋斗着的一生。

[1]刘放桐.杜威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10 (2):4.

[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40.

[3]胡适.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M].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论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3.

[4][5]胡适.实验主义[M].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论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6.

[6]胡适.实验主义[M].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论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7.、914上海读书,开始接触了场“复兴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7]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1(1).

[8]胡适.实验主义[M].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论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78.

[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长沙:岳麓书社,2010:20.

猜你喜欢

史学胡适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胡适的美国恋情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史料二则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