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病害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2011-08-15景谷县凤山乡农业站666408

云南农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小蚕养蚕桑叶

□景谷县凤山乡农业站 666408 罗 荣

1 蚕病害发生的原因

引起蚕病害发生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及蚕体生理因素。

1.1 生物因素

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物和节肢动物。生物因素引起的蚕病是最主要的蚕病,各种病原微生物循特定的途径侵入蚕体内寄生、繁殖、扩展、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毒力时引起蚕体某些组织损伤和代谢机体破坏,引起发病直至死亡。

1.2 化学因素

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如农药、烟草、煤气等通过空气或污染的桑叶而传入蚕室,与蚕(包括蛹、蛾、卵)接触后或蚕吃下,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蚕中毒,引起蚕儿死亡或不结茧现象。

1.3 物理因素

引起蚕病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机械创伤。如收蚁、给桑、除沙、采茧、雌雄鉴别及制种过程中,由于操作粗糙造成创伤,又因蚕座密、蚕钩爪互相爬抓也容易创伤。创伤严重者立即残疾,轻者则导致体质衰弱,同时伤口将成为病原微生物侵入的孔道。

1.4 饲料因素

桑蚕是寡食性昆虫,以桑叶为食料。因此,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蚕的健康。桑树的品种、肥料管理状况、采桑期、运输和贮藏等都对叶质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蚕的体质产生影响。

1.5 环境因素

家蚕是变温动物,4龄以前的体温低于气温,5龄蚕开始则体温高于气温。家蚕发育的温度范围:最低10℃、最适20~30℃、最高37℃。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光照、气流都是蚕生活所必须的条件,如不能满足蚕的生理条件,即会引起蚕的生理障碍,削弱抗病能力,引发蚕病。

1.6 蚕体的生理因素

家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防御能力,并能遗传到后代,以适应其种族的繁衍和发展,这种防御机能表现为抗逆性和抗病力,在不同的品种中有明显的差异。家蚕的抗病能力是指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2 减少蚕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蚕病的发生必须要有病原存在,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蚕体。实践证明,要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就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殖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1 严格消毒,杀灭病原

2.1.1 养蚕前彻底消毒。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洗刷,并用药物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化学药物消毒要求配制浓度准、数量足、喷洒均匀、周到,才能达到好的消毒效果。硫磺烟熏消毒房屋必须在养蚕前7~10d,硫磺烟熏蒸关闭门窗保持一昼夜,然后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2.1.2 养蚕后应立即进行回山消毒。养蚕、采茧结束后,会遗留下很多病蚕尸体、蚕粪及霉烂的蚕茧等,要集中力量及时清除死蚕、下脚蚕、残桑、蚕沙等,采茧后要将所有的蚕室、贮桑室、蔟室、蚕具、蔟具等用消毒药液喷洒消毒后再进行打扫清洗,用过的薄膜、蚕网、蚕簸等浸渍消毒,防止病原散播。

2.2 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选育和推广抗病力强、优质、高产的蚕品种,是夺取蚕茧丰收的基础。目前,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发现蚕品种中对僵病、病毒病都有一些抗病力品系。在生产上要根据养蚕季节的特点和饲养水平选用合适的饲养品种。

2.3 加强饲养管理,强健蚕儿体质

蚕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受饲育条件的影响。“养好小蚕一半收”,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养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从防病角度看,小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最弱,少量病毒即会引起感染发病,造成大蚕期爆发蚕病。因此,改善饲养条件、良桑饱食、加强管理,增强蚕儿体质,提高抗病力,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2.4 加强饲育期的消毒防病工作

蚕前消毒不是一劳永逸的,随蚕期延长病原不断增加,还要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工作,防止蚕座感染。养蚕期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新鲜石灰粉加漂白粉消毒一次。饲养人员的操作、活动往往成为病原体传播、扩散的媒介,饲养人员操作前后洗手,进出蚕室、贮室必须换鞋,蚕室门口处放石灰消毒鞋底。蚕期中应经常观察,发现病弱蚕拣除集中消毒处理,不能随便乱丢或喂家畜、家禽。

2.5 消灭桑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

桑树害虫不仅直接危害桑叶,而且感染疾病的桑虫粪便及尸体可污染桑叶而引起蚕发病。因此,及时消灭桑园害虫,不仅可以减少桑叶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杜绝桑园害虫与家蚕之间的互相感染。

2.6 积极推行小蚕共育,实行大、小蚕分养

蚕区实行小蚕共育,做到专人、专室、专具、专用桑园,可精养细管,容易调节蚕室小气候环境,满足小蚕生长发育最适条件,让小蚕发育整齐健壮,提高抗病抗逆性。

3 家蚕蚕病的综合防治

蚕病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蚕病的种类不同,其发病原因及发生规律各异。因此,掌握各种蚕病的发生规律,根据不同季节的主要蚕病种类,将各种蚕病防治方法与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全面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夺取蚕茧和蚕种的优质高产。

3.1 做好消毒工作,彻底消灭病原体,杜绝传染

病蚕尸体的残迹、病蚕排出的粪便和流出的脓汁是造成蚕儿发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不仅污染蚕具和蚕室地面,而且可以随尘埃一起飞扬,飘浮在空气中或附着于墙壁、天花板和门窗隙缝等处,甚至随蚕沙、蚕具的搬运而扩散到蚕室外的环境中,将成为主要的传染途径。

3.1.1 养蚕前的消毒。养蚕前对养蚕场地、蚕房及蚕具进行消毒时,首先要进行全面打扫、清洗、清除室内外的病蚕体、茧丝屑物、蚕沙及杂草垃圾等。通过打扫和清洗,使附着在蚕室内和蚕具、蔟具上的病原体数量尽量减少,并使之充分暴露,便于消毒药剂对病原体的渗透和接触,以提高消毒效果。在选择消毒药剂时应根据上季蚕发病情况相应选择,药剂浓度要配准,用药量要足,喷药要均匀,喷药后保湿半小时以上。建立消毒池,对蚕具、蚕网、薄膜、蚕簸、蚕台提倡用消毒池浸渍消毒。

3.1.2 养蚕中的消毒。在养蚕过程中,除蚕卵、蚕儿本身带病传染外,周围环境的病原体也可通过各种途径传入蚕室、蚕座,单靠养蚕前的一次消毒是不能确保无蚕病发生的,必须重视养蚕过程中的消毒防病工作。第一、蚕体、蚕座消毒:蚕体、蚕座消毒主要是对真菌病的防治,蚕座消毒主要是针对病毒病和微粒子病的防治。眠起第一次、眠前最后一次和五龄蚕用新鲜石灰,其他用新鲜石灰加漂白粉现对现用(小蚕:有效氯3%;大蚕:有效氯4%),水分多时不使用。每天一次蚕体蚕座消毒和二次环境消毒,消毒时在给桑前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撒薄薄的一层即可,经过10min后再给桑。第二、药物添食:一、二龄每龄饷食,添食一次漂白粉(用3%漂白粉即漂白粉0.11kg加水5~6kg澄清后喷洒在桑叶上喂蚕);三、四龄每龄饷食,添食一次氯霉素,氯霉素用片剂、针剂,每片、每只药剂用冷开水0.5kg溶化后喷洒在桑叶上喂蚕。

3.1.3 严格分批提青。及早进行分批提青,及早发现病弱蚕,及时隔离小蚕,淘汰病蚕,减少蚕座内混育传染机会,是防止传染性蚕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3.1.4 养蚕结束后的消毒。养蚕采茧结束后,要遗留下很多蚕尸体及排泄物,应及时清理,全面消毒,防止病原扩散。具体做法是:蚕上蔟后及时打扫蚕房,及时将旧蚕具、蚕沙、烂茧等清理干净,该烧的要烧掉,继续使用蚕具、蔟具集中消毒后保管。所有用过的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喷洒消毒一次,再进行清洗,蚕具晒干后放入蚕室内保存。采茧后方格蔟用喷灯喷烧一次放入蚕室内保存。

3.2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

蚕的生理状态与蚕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蚕体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受到饲养条件的影响。在消毒工作中,事实上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杀灭病原,未被杀灭的病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感染发病,但在环境异常、蚕体质虚弱的情况下,往往造成感染发病。因此,选育抗病性蚕品种、改善饲养条件、增强蚕的体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3.2.1 选育抗病力强的蚕品种。蚕品种间的抗病能力、抗高温多湿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生产上要根据养蚕季节和饲养管理水平,选用适合本地区的蚕品种。

3.2.2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桑蚕靠桑叶提供所需营养,良桑饱食,桑蚕就能正常生长发育,蚕体健壮,抗病力强;叶质低劣就会影响发育,蚕体虚弱,抗病力差。加强桑园管理,提供优质桑叶,是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

3.2.3 做好催青保护,适时收蚁。蚕种催青是养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催青保护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蚕卵胚子的发育与孵化,对蚁蚕体质强健与否、抗病能力强弱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蚕种催青要严格按照标准温度、湿度进行保护,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接触高温。运输途中严防蚕种堆集发热、日光照射、风吹雨淋和接触有害气体和农药。发种后做好补催青工作,并适时收蚁,防止蚁蚕饥饿。

3.2.4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小蚕共育。蚕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不同,要根据其生理要求,精心饲养,增强体质。小蚕期对高温多湿抗力强,生长发育快,对叶质要求高,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弱。所以,提倡进行小蚕共育,人员、蚕室、蚕具专一使用。在饲养技术上要求做到蚕室适温、适湿,喂给新鲜、适熟、营养丰富的桑叶,实行提前扩座、匀座,及时提青分批和淘汰病、弱小蚕。大蚕期是蚕体积累养分、绢丝物质大量形成时期,此时其抗病能力比小蚕期增强,但是高温多湿的闷热环境适应性弱,且食桑量大,蚕室内、外病原侵入机会随之增多,因此,在壮蚕期要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多湿和闷热,加强通风换气,勤扩座、匀座,防止蚕头过密,要给足桑叶,良桑饱食,在给桑除沙等操作过程中要精细,防止蚕体损伤。

4 准确诊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在养蚕过程中,要经常仔细观察蚕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蚕病。观察时除看蚕的群体发育、活动、体形、体色、病斑、脉搏、吐液及排泄物等,还要对血液、消化管、丝腺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进行观察,查明发病原因,做出正确诊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蚕病蔓延为害。

1)发现病毒病时及时捡出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并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座消毒,控制蚕座内传染。

2)发现真菌病时及时捡出病蚕,及时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消毒。

3)发现细菌病时及时清除病蚕,加网除沙、添氯霉素等抗菌素药进行治疗。

4)发现农药、烟草中毒时查明毒源,隔离毒源,清除毒源,通风换气,加网除沙,撒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有条件的调换蚕室、蚕具,并拣出中毒蚕放入温水或茶水中,清洗1~2min吐出毒液,再喂无毒的新鲜桑叶。

猜你喜欢

小蚕养蚕桑叶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养蚕不易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嫘祖养蚕的故事
可爱的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