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贝罗的S-M-C-R模式看中国武术教育传播

2011-08-15赵文楠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武术

赵文楠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从贝罗的S-M-C-R模式看中国武术教育传播

赵文楠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人类的传播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系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武术,其传播活动也是极其复杂的。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使问题简单化,便于较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武术教育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根据著名的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教育传播模式”来分析中国武术教育传播模式,试图能够对武术的教育传播模式有一定的启发,为武术教育传播服务。

模式 中国武术 教育传播

1 武术传播的含义

生命不息,传播不止,传播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然而却没有一种得到大家公认的概念,英国《牛津大字典》将传播定义为:“传播藉着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送或交换观念与共识”;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将传播定义为:“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共享信息,建立共同意识及协调行动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不管大家如何理解传播,但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如一个人的传播不能称之为传播;传播是一种互动,既要有传播者的传递活动,又要有受传者的接受活动,两者缺一就不会有传播的产生;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结果为反应,没有反应不算传播;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传播者、受传者和信息、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件。武术传播可定义为藉着语言、文字和形象来传送或交换对武术的观念与共识。

2 武术传播的类型

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传播的分类也是如此。按传播对象来看,可将传播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和人对人的传播。武术传播主要是人的传播,在人与人的传播中又可分为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如木兰拳协会、太极拳协会,这种传播具有团体性;大众传播,是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如《武林风》、《易功夫》等武术节目和网站等,都是属于通过媒体传播武术;武术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武术人才。本文主要讲的就是武术教育传播极其模式。

3 贝罗的S-M-C-R模式与武术教育传播

3.1 教育传播模式

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框架,我们可以据此来思考问题。关于模式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的定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样式”,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即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这种结构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教育传播模式,它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作为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形式的教育传播,必然遵循人类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武术的教育传播便可遵循这种规律来进行传播发展。

3.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育传播模式也是不断发展的。其模式的表示有词语、数学、图解等形式。著名的传播模式有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发展着的,每一次新的模式的提出都是对旧的模式的总结与补充,亚里士多德模式提出了五个传播要素: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场合及效果,这个模式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拉斯韦尔模式,即五W传播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一下几个问题:who,says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这种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他忽略了“反馈”的要素。香农—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等组成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其中信道包括干扰和反馈。虽是从特殊的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的,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这是基于香农—韦弗模式“非人类”的缺点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所提出来的模式,这是一个循环模式,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因为只有这样,信号才能被双方共享,这种模式适合人际传播,不太适应于大众传播。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所发展了香农-韦德模式,提出了互动模式,他指出: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出的信息与接收的信息在含义上是一致的,那么就是传通,反之,即没有传通。这一模式同样是有局限性的,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倾向。

3.3 贝罗的S-M-C-R模式对武术教育传播模式的启发

贝罗的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传者(receiver),所以简称S-M-C-R模式。我们知道,影响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制约,要想提高传播的效果,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武术的教育传播过程也是复杂的,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以及反馈、效果等要素构成,因此,要想提高传播的效果必须全面的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在众多模式中之所以拿贝罗的传播模式作为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坐标系,是因为这个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这与当代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贝罗模式原本是传播模式,后被人们公认为教育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认为研究信源需要考虑(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背景)等因素。

3.3.1 信源

(1)传播技能:传播讲究传播的方式,不管是语言传媒还是文字写作传播,或是语言文字结合的视频多媒体传播,都要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在语言传播中要注意语言的清晰和说话表达的技巧,在文字传播中要注意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要缜密,在教学中手势动作要大方自然表情逼真。这使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我们的武术教育传播,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体育,注重身体实践,在武术的教育教学传播中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提示法,在武术教育传播中我们同样要注意武术老师在传播武术时语言表述要有技巧,语言应清晰,让学生们易于理解掌握,化繁为简,使语言富有生命力,同样受传者也要语言清晰便于师生沟通,达到武术教学传播目的。

(2)态度:这里的态度既是指传播者的态度,又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败,客观来讲态度并非如此重要,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武术教育传播中,态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传受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传播者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爱武术这个行业,才会积极投身于武术事业中去,只有自己喜爱武术这个行业的武术传播者,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武术传播带来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去传播武术。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有无明确的传播目的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目的,是一个人做某事期望达到某种程度收获某种效果,是一个人行为的目标,它决定人的努力方向。明确的目的有利于事情的成功,武术传播者在武术传播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传播目的,并制定计划,采取具体措施得以实现。武术传播者同样也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气质,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总之是多方面的了解,包括生理、心理等,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做到区别对待,个性教学,又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发展。武术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武术传播者对武术有着良好的态度,也需要受传者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一个优秀的武术传播者在对一个不喜欢武术的人传播武术,需要传播者去激发受传者的兴趣,改变对武术的态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受传者的态度也是决定武术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3)知识水平: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武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对武术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也是影响武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两者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武术传播者的知识,对武术的认识将会通过教学传播间接地传播给学生。武术传播者对武术越了解,知识储备越多,对武术的传播越有利,由此可以认识到武术传播者的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因此,武术传播者应具备武术相关的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武术的内容十分了解。同时,受传者的知识水平也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受传者的知识水平低就会对传播者所传播的深奥的知识不能够深刻理解,对武术的认识也会局限在自我的狭隘认识中。因此在武术教育传播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也同样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4)社会背景:指传播者、受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这方面也是影响武术教育传播的一个因素。如果传播者的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强又具有一定的威信,那么其所起到的传播效果可想可知和社会地位低、没有影响力、没有威信的人传播武术相比较,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必然不同。如国家领导人传播武术,其效果和一个社会地位一般的人来相比,肯定传播效果要好。我们知道了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的重要性,那么在武术教育传播中我们就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不管是国内的武术教育传播还是国际的武术教育传播,我们为了使传播效果更好,在传播过程中就可以选用具有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大、具有威信的人来进行武术的传播。同样,受传者的社会背景也会影响到武术教育传播的效果,传播无处不在,受传者的社会背景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威信,这样受传者便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周围的人产生传播效果。

(5)文化背景: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么样?武术教育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与传播的效果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传播者的学历高意味着其学识深,知识可能会比学历低的人渊博,传播者的经历丰富,经验深刻,会经验性地去判断、预测在武术教育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或事情的发生。所以在选择武术教育传播者时应该考虑到其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武术传播者也可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武术教育传播是传播者(老师)与受传者(学生)双方的实践活动,强调老师文化背景重要性的同时,同样学生的文化背景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学历高一方面表明其受文化教育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的经历丰富对其学习武术也是有帮助的,对老师的“教”能够产生灵性,能够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和传授的知识、技术。因此,传播者与受传播者的文化背景对教育传播的效果影响也很大。

3.3.2 信息

在贝罗的模式中,影响信息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容、处理、符号。

(1)内容:信息内容是“传播者”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除了包括信息的成分之外,还应包括信息的结构。在武术的教育传播中,传播要有一定的目的,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要采取相应的传播内容,如传播目的是为了使受传者了解杨氏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就要选取杨氏太极拳作为传播材料,应根据传播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内容来进行传播。

(2)处理:使“传播者”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安排,形成一定的结构,转变为符号传递出去,应该有恰当的处理方式。在武术教育传播中传播者选择了教学内容后,应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安排,是先教基本动作手型还是步型,还是先教上肢动作后教下肢动作,采用何种方法教学,这都是传播者需要考虑的,恰当的处理方式会带来好的传播效果。

(3)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和音乐等。语言是在武术教育传播中使用最广泛的,在武术教学中语言提示法应用较多,语言提示应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并采用。常见的有武术谚语的使用,如学生在打旋子前老师可说“拧腰摆头甩膀子”来进行简单且形象的语言提示。文字、图像基本上是指书籍类的传播工具,武术教育传播者可通过相关武术教材、书籍来进行武术传播,这种传播比较固定,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除了在课堂上受传者可以接受传播者的教育,受传者亦可自己完成学习。音乐可调节人的心情和气氛,武术传播者可以通过音乐的气氛来烘托训练环境的氛围,目前市场上的武术相关的音乐很多,音乐、视频等也都是传播的一种途径,属于商业传播的范畴。常见的有柔美的健身气功音乐,充满豪气的武术音乐,这类主要是用人体的听觉来完成的。

3.3.3 通道

通道就是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官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不同的信息采取不同的传送方式,何种信息需要用语言传送,何种信息需要用视觉的方式传送,何种信息该用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这些都是武术教育传播者在传播武术中需要思考的,通道的选择会影响信息的传送与接收效果。传播信息的通道众多,如电影、杂志等,本文将这些通道划分为视、听、触、嗅、味觉来进行分析概括。

(1)视觉:视觉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能够将事物更直观的展现出来,使人印象深刻,因此视觉通道的传播效果甚好。在武术的教学中强调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教师示范法、录像视频法等,这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学方法。电影、报纸、杂志、图画、图表、电视通道都属于视觉传播通道,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也已成为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全国3亿多的网民力量是庞大的,信息快速的更新,如果能够将武术的传播与互联网很好的开发利用,这对武术的传播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电影对武术传播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少林寺》掀起世界范围内的武术热,《太极宗师》、《功夫熊猫》、《叶问》等功夫电影和造就了众多武术迷与武侠迷。同时功夫电影的传播也造就了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一批武术偶像明星。武术电影造就了他们的偶像形象,偶像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2)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在武术教育传播中听觉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教师常采用口令提示法、讲解法来进行教学,师生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也是需要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这时听觉就会显得重要,如果传播者(教师)或是受传者(学生)在听觉方面较差,就要采取其他的方法来代替它,难免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在听觉方面还表现在对音乐、广播、电影台词的听觉方面,对外在事物的感知能力等。触觉、嗅觉、味觉在武术教育传播中运用的较少,武术是一个全身都能够得到锻炼的体育项目,注重整体效果,在锻炼中应注意触觉、嗅觉、味觉的培养。

3.3.4 受传者

在传播过程中,信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源,因此影响受传者的因素与信源一样,也是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社会与文化背景,在上文中已有叙述。

4 结语

将贝罗S-M-C-R教育模式用于武术教育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贝罗的教育模式: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传者(receiver)同样适用于武术教育传播模式。

(2)在武术教育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对传播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传播者、受传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传受者或是传播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这些都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3)传播者、受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这方面也是影响武术教育传播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选择具有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大、具有威信的传播者进行武术教育传播。

(4)传播通道的不同对武术传播有着不同的效果,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来选择不同的传播通道,视觉通道是教育传播最常用的通道,在武术的教育传播中可多采用这种传播通道,视觉通道包括电影、视频、网站、书籍、示范等。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37.

[2]郭玉成,张 戈等.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3.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quot;Belo's SMCRquot;

Zhao Wennan
(Wushu Schoolof 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The dissemin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dynamic process,which is composed of many elements of the system.As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ushu,its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are the same.In the modern scientific methodology,the model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and makes the problem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solve.This paper,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analysis and induction,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Wushu.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well-known mode of transmission--quot;Belo's SMCRquot;,the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get an inspiration and well served to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pattern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G85

A

1004—5643(2011)09—0016—03

赵文楠(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健康。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武术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中华武术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武术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