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2011-08-15

武术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育生活活动

吕 彦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吕 彦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从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体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类与总结,以期梳理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脉络,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 生活方式 研究

1 生活方式的概念解析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但未能为生活方式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对生活方式有所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前苏联学者认为,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活动的所有重要领域:劳动、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自由时间的形式、他们参加政治与社会生活、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形式以及进入日常生活实践的行为规范与准则。[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约束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2]”卢元镇(1993)对生活方式的定义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全部活动,包括物质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形式与特征的总和。[3]王雅林(1995)认为:“作为科学范畴,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制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4]冒君刚在(1996)年提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中的人群为满足生活需要,在一定的人生观念支配下,在各种生活领域进行实践活动的行为习惯的基本特征”。[5]于琨奇(1999)认为,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指人们怎样生活,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包括生活活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个构成要素。[6]《哲学大辞典》认为,狭义的生活方式指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活动方式。[7]《体育社会学》一书对于生活方式的定义为:“指关于社会活动的人们全部活动,包括物质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形式与特征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8]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工作(学习)活动、基本生理需要活动(睡眠、吃饭、穿衣、洗漱、如厕等)、闲暇活动(消费购物、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和其他生活活动(锻炼、谈恋爱、喝酒、抽烟、就医等)。[9]

2 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研究

2.1 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界有少数专家和学者根据社会体育发生的变化,已将其视野跨出了传统体育的范畴,注意到了研究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甚至研究体育生活方式的问题。胡晓风(1985)在西宁举行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体育是渗透在人类社会中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10]”李梦华在1986年8月16日的讲话中也曾指出:“体育会越来越成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的机体需要和精神享受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人们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可能上升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第一需要。[11]”熊斗 在1987年发表的《现代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一文中也曾指出:“社会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必需,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12]”《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中指出:“现代体育发展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它反映现代体育作为人类共有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新的体育价值”,[13]日本学者佐伯聪夫也指出:“作为21世纪的体育应该是总体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Sports Lifestyle)”。[14]李文川(2010)指出:体育生活方式从“手段”向“生活内容”的发展,是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体育与生活的融合,让体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使人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高级层次。[15]庹权(2004)提出,体育参与是当前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一种最主要形式。随着体育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己经从一种“运动式”的被动参与转变为“理性”的主动参与。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自我观念的增强和价值取向的转变。[16]邵云2009年指出,习惯参与将成为人们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因;大段的休闲时间从事体育活动则满足了人们愉悦身心和体验生活的需要;在空间上,“虚拟”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人群分布上,知识分子和青少年将成为现代体育生活方式的主导力量。[17]李建民(2008)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体育文化;体育生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健身价值是体育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体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文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18]

2.2 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及结构

研究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就要研究体育生活方式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以及研究这些要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我国学者苗大培认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需要、行为习惯、活动时间、活动空间和消费形式等。其中,体育需要是是体育生活方式的起点和基础,行为习惯是延续体育生活方式的轨道,时间和空间是体育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而消费形式则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实现形式。鉴于体育生活方式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借鉴生活方式的结构主要由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形式这三个要素构成的理论,把体育生活方式结构分解为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及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要素[19]。

(1)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行为的主体只能是人,有意识的人是体育生活方式行为主体的根本特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20],体育行为参与也不例外。而价值观在体育生活方式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差异。一个人之所以参加体育活动,是因为他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活动形式,即具有选择“怎么生活”的主观性。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促使个人或群体参与体育行为的内部动力,包括人的意图、愿望、预期目标等。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动机源于个体的各种需求,当人们有了某种需求之后,就会有满足这一需求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

(2)体育活动的条件。体育活动条件是构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群体和社会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是在外部条件的制约下实现的。作为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需要的体育活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的自身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指构成体育活动的天然自然条件和人工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指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社会条件;也包括人自身的条件,诸如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结构、闲暇时间等。人的自身条件分为人的自然条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健康情况、个人嗜好等;人的社会条件: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收入、居住地等。[21]

(3)体育活动的形式。体育活动形式是主体和客体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是它在体育活动主体和客体条件之间建立了现实的联系,使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是体育生活方式之所以成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标志。[22]体育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和形式的选择,此外还包括体育活动的手段及体育活动形式的类型与结果。[23]

2.3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张玉秀(2005)在对体育生活方式主要特点的研究描述为: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静态性研究占大多数,动态研究的比较少。局限于对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简要分析,运用深层次理论指导和深入的应用性政策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对体育生活方式研究建立普遍联系尚还欠缺。一些概念需要明确,主要有锻炼(exercise)、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身体活动(body movement)等。关于体育生活方式研究方法的研究比较少,这样在研究时就缺乏必要方法的指导。[24]

张子沙(1990)通过调查,对我国部分城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成因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中学生无论在体育需要与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生活精神层面,或是在体育内容、体育时空、体育消费、体育绩效等体育生活物质层面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并表现出引人注目的特点。其发生机制主要受体育环境、商品经济等5大因素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指导的若干对策。[25]

储亚娟(2007)指出,(1)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这与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有关。(2)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最高,达到53.58%。(3)江苏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受社会文化因素、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家庭的经济及成员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商品广告的影响、本人心理特征的影响。[26]

李永刚(2008)提出,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对青少年进行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切实的改革,如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学生业余体育生活,建立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27]

3 体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再停留在吃喝方面了,而是如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和谐的生活。当今肥胖、神经衰弱、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许多现代“富贵病”发病率较高。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些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在通过体育锻炼的辅助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状态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和某一时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便成了人们抵御社会发展中负面影响的“无药处方”,正在逐步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张杏波(2004)认为,适量体育运动是保持与促进身心稳定与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运动,因为前者是一个不规则的体力消耗,是一种输出,而体育运动是一种有规则的健康补偿与调节,具有强身治病的功能。所以现代人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弃体育锻炼,应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28]卢元镇(2001)指出,体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格;体育是消除身心疲劳、保障健康生活最积极的手段:是戒除恶习,改善不良社会生活的有利措施;还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改变人们的某些价值观念;可以缓解现代生活给人带来的紧张情绪,融洽人际关系,克服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冷酷和孤独,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使参与者体验到人生真谛;体育活动还可以丰富人的社会交往,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促进交流合作等。[29]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需要体育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使人们体力活动越来越少。生产过程的工作巨大压力和紧张程度提高,都给人的健康和生产劳动带来不良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对体育在劳动生产中作用的研究表明: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在法国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中,对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很少从事体育活动的青年工人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发现前者只有8%发生工伤事故,而后者有38.5%。这就要求社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不能忽略体力资本的投资,体育运动能改善人的体力状况,造就与现代社会生产劳动相适应的劳动力。[30]科学技术让人们从直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劳动的管理者。可是更复杂的技术,更加准确、协调的操控过程,对劳动者身体条件的要求并没有降低。所以体育走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现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精神生活上不断追求,人们从事体育运动、读书、旅游、娱乐等其他休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受到奥运效应的影响,国家对于体育越来越重视,对于体育的资金投入使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的体育场馆及其他公共体育设施,让人们在运动中得到满足。不难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发展、提高身体机能和工作、学习效率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奥运会及各种体育比赛如火如荼地开展,迅捷地从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获得体育比赛情况和体育信息,就是亲自到赛场观看比赛也不是什么难事,还有体育明星巨大的影响力,使体育运动深入人心,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综上所述,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明的、健康的、新型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

4 结语

随着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深入,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范畴和内涵等将不断深化,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生活方式在近些年的研究逐步升温,这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迫切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本研究只是对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现状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学者们对体育生活方式进一步的关注和探讨。

[1]贾稚岩.译自《苏联大百科》[C].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中心,1985:144.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15.

[3][29]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213.

[4]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5(4):27.

[5]王玉波.生活方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84.

[6]于琨奇.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5.

[7]冯 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1.

[8]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7.

[9]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14.

[10][11]胡晓风.大体育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7、10.

[12]熊斗寅. 熊斗寅体育文选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32.

[13]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88.

[14][日]佐伯聪夫.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C].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科学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5:72.

[15]李文川.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36.

[16]庹 权.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5):10.

[17]邵 云.体育生活方式未来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J].科技风,2009(5):23.

[18]李建民.对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本质的探讨[J].科学教育家,2008(3):256.

[19][22][23]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160、160-162.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3.

[21]孙晓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

[24]张子沙.城市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学窥探[J].体育科学,1990(6):43.

[25]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16.

[26]储亚娟.对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

[27]李永刚.论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2008(2):19.

[28]张杏波.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75.

[30]刘 凯.论生活方式与体育生活方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11-12.

Review of Sports Lifestyle

Lv Yan
(P.E.Depart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Jiangsu 215500)

With themethodsof literatureand logical analys is,thepaper res earchess portslifes tyle,from theas pectsof s port life concept,s port life waystheoretical s tudies,the feas ibility of s portsbecoming people'life s tyles,the three as pectscan s ummariezes port s tylechanges,hopesto comb Chines es port lifes tyle,to find s omereferencesfor relevant s tudies.

Sports Lifes tyle Res earch

G80-05

A

1004—5643(2011)07—0114—03

吕 彦(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