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对何白涛的教诲与关爱

2011-08-15广东王祚庆

名作欣赏 2011年19期
关键词:木刻鲁迅艺术

/[广东]王祚庆

鲁迅对何白涛的教诲与关爱

/[广东]王祚庆

何白涛又名何可准,广东海丰人。他从小热爱艺术,酷习书画,成绩喜人。九岁就学会画人物肖像,十三岁就能为乡村邻里书写春联。因此名扬遐迩,无不为人们所称许。在校学习期间,他各科成绩也不落人后,时常得到老师的赞赏。

1932年,何白涛和陈烟桥、刘应洲等人由广州市立专科美术学校转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继续深造,学习西洋画。其间,受到鲁迅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与启发,对木刻艺术发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木刻,而且积极参加新兴木刻运动。

1934年春天,何白涛和陈铁耕等人发起组织并成立野穗木刻研究社,大力搜集并编印《木刻画》出版发行。同年,何白涛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兵燹频仍,世道浇漓,人格沦丧,民不聊生,他在上海一直找不到工作谋生,因此,他决定回广东寻求发展,但因没有路费,未能及时成行。无奈之中,他向鲁迅求助三十元路费回到广东。在粤期间,何白涛先后到南海官山中学、西樵中学等学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木刻创作,同时把作品寄请鲁迅指导。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3年11月14日鲁迅收到何白涛寄给他的信函及木刻作品四幅开始,到1935年11月11日鲁迅最后收到何白涛寄来的书信及两幅木刻作品为止,共有三十二次之多。鲁迅给何白涛复信十八封,现在收入《鲁迅日记》的有十五封。在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鲁迅对何白涛精益求精的教诲与无微不至的关爱。鲁迅不仅在思想艺术上给予何启发与引导,在工作上给予热切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在生活上给予爱护与照顾,可说是诲人不倦,助人则甘苦备尝。

关于木刻艺术观念创新的启示与熏陶

从文艺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艺术观念创新是基础与前提,没有艺术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创作出崭新的艺术作品。而木刻艺术,同样要求其观念创新。这无疑是一条艺术创作规律,不言而喻。在艺术观念创新这层意义上来说,鲁迅的眼光极为敏锐与独到。鲁迅在给何白涛的信中,突出强调了木刻艺术创作的创新思想理念,他条分缕析地阐明其见解:“我以为中国新的木刻,可以采用外国的构图和刻法,但也应该参考中国旧木刻的构图模样,一面并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在现在,艺术上是要地方色彩的。”(331219信)在这里,鲁迅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必须继承和弘扬古今中外木刻的构图与刻法的优良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强调“地方色彩”,即“中国人和中国事”。这就关涉到艺术本体论的问题,没有辩证唯物论的本体论作为基础,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缺乏前提与依据的,也是没有出路的。基于这种科学理性的艺术观,鲁迅一再强调指出:“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340108信)相同的思想见解,1933年10月26日鲁迅给罗清桢的信中早已明确指出:“广东的山水,风俗,动植,知道的人并不多,如取作题材,多表现些地方色彩,一定更有意思,先生何妨试作几幅呢。”鲁迅的思想十分明显与明确,就是以“地方色彩”开辟出一条木刻创新的道路。

由此可见,鲁迅对木刻艺术观念创新的看法,是他思想智慧及其亮点的表现,也是鲁迅一贯坚守的艺术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推想,没有艺术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产生新鲜活泼的艺术品。对此,马洛斯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全力主张艺术观念创新,并认为有创新性的人是属于自我实现的人,创新是人类本性的最高表现;人的生存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创新自身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创新中感悟与认识生存的力量与永恒。可见,艺术观念创新,是中外思想家与文艺理论家所认同的。这是很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何白涛心悦诚服地接受鲁迅的教导,在木刻创作实践中,竭力追求表现“地方色彩”、“中国人和中国事”。何白涛先后创作的《雪景》《街头》《等着爹爹》《上市》等木刻作品,无不努力实践着鲁迅的创新艺术观。

鲁迅对何白涛刻作的评析与指导

鲁迅一生喜爱美术,对于木刻及其作者更是爱护备至,一手扶植。在许广平谈到《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时,从鲁迅的通信出发,采用事实与理论相结合的阐释方法,给予高度的评价,展示了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与思想力量。她说:“他那些给木刻研究者的一批批通信,似严师,像慈父;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以许多散处各地的青年,无间远迩,都来请教……给介绍到刊物上,还极力设法把它介绍到巴黎、苏联等国展览,更替他们编定《木刻纪程》,自己亲手印出样本拿去付印,以至成书,都不辞劳瘁地用心去干。这精神给一般人印象之深,直至他死了,哭得最伤恸的,木刻界诸君子真是有动于中,情不自禁的。”上述关于木刻界对鲁迅的敬佩、尊崇、哀悼、伤恸的情况,马蹄疾在《鲁迅与何白涛》一文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何白涛1936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在看护士拿来包物的报纸上,顺拾了一张看看,在上面发现鲁迅先生死耗消息,知道他于19日去世,中国文坛死了一个怪杰!屉里一封未完要给他的信,竟以焚灰而已……’从此,何白涛的病情时轻时重,日趋加剧。1939年冬,病魔终于无情地夺走了这位年仅二十七岁(1913—1939)的年轻木刻战士的生命。”

在鲁迅与木刻研究者相依为命、相得益彰的亲密往来中,何白涛得益匪浅。目前,从我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何白涛曾寄给鲁迅木刻作品三十多幅。鲁迅看了这些作品无不热情地写信给予鼓励与指导。现在把鲁迅的意见摄要摘下,可感悟当时师生的融洽无间的情谊,想象教与学的交流情景与氛围,尤其是鲁迅对木刻事业的穷源竟相和穷当益坚的精神。

《雪景》的雪点太小了,不写明,则观者想不到在下雪。

《小艇》的构图最好,但艇子的阴影,好像太多一点了。波纹的刻法,也可惜稍杂乱。

《上市》却好,挑担者尤能表现他苦于生活的神情……

《望》的特色,专在表现一个人,只是曲着的一只袖子的刻法稍乱,此外是妥当的;但内容却不过是“等待”而无动作,所以显出沉静之感……

《牧羊女》和《午息》同类,那脸面却比较的非写实了,我以为这是受了几个德国木刻家的影响的,不知道是不是?但这样的表现法,只能偶一为之,不可常用。

《私斗》只有几个人略见夸张,大体是好的。

《马夫》一看虽然生动,但有一个缺点,画面上之马夫,所拉之马在画外,而画中之马,则为别一个看不见之马夫所拉,严酷的批评起来,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构图,所以没有用。

《收获》较好,我看还是绍介到《文学》去罢,《太白》的读者,恐怕是比较的不大留心艺术的。

《相逢》的设想和表现法极有趣,但可惜其中最紧要的两匹主角,并不出色。

《暴风雨》是稳当的;《田间十月》别的都好,只是那主要的打稻人太近于静止状态,且有些图案化……

《风景》一幅,曾寄与太白社,他们在第一本上印出,得发表费4元……

在这里,我们再清楚不过地看到鲁迅对何白涛的指导,不仅如此具体翔实,简明扼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能够肯綮中的地指出美中不足之处,让何白涛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加以修改,洵得益匪浅。

鲁迅如此热情亲切,一丝不苟,费尽心思,循循善诱的教诲,真是甚于慈父严师。难怪何白涛和木刻界为鲁迅之谢世,恸哭不已,哀思缠绵!

鲁迅在工作上给何白涛的支持与帮助

鲁迅在工作上给何白涛的支持与帮助是不遗余力的。前面已有详细记叙,在此不必赘述。但有几件事值得提及,可见微知著,感悟与领略鲁迅之专心致志、心坚石穿的精神。

其一,鲁迅不辞劳苦给何白涛购置木刻刀。为此,鲁迅先后三次写信给何白涛商讨此事。可见鲁迅助人无不真心彻底,亲如手足。其文字不长,现摄录如下,以见其感人之深。

顷至内山书店问木刻刀,只有五把一套者,据云铁质甚好,每套二元。不知可用否?倘若要的,可用小包邮寄,候回示办理。(340425信)

木刻刀已托书店照寄,其寄法闻为现银换取法,即物存邮局,而由邮局通知应付之款,交款,取件,比平常为便。(340518信)

木刻刀三套,早由书店寄出,想已收到。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艺术上善于吸纳古今中外的木刻构图与刻法的优良传统,融入自己的作品,形成构图简明、线条清晰的风格,无愧于鲁迅的教诲与关爱。而鲁迅更是心力交瘁,劳苦功高,功德无量。因此,我想引摘胡一川在《回忆鲁迅与 “八一艺社”》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为本文宿篇:

鲁迅先生为了中国革命宣传工作的需要,大力提倡中国新兴木刻。他不但有计划地介绍翻印了大量中外的木刻作品和美术理论书,对于年轻的木刻工作者进行多方面的鼓励、指导和培养,有困难的给予物质上帮助,受到迫害的就理直气壮地向反动统治阶级提出尖锐控诉,一直到鲁迅先生临去世前十一天,还带病亲自到全国木刻展览会参观和对木刻工作者进行交谈指导。中国新兴木刻种子所以能普遍地散播到全中国,不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全中国解放以后,全国木刻工作者所以能那么主动积极配合当前革命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力地起过革命宣传教育作用,在国内外都取得很好的声誉,是与鲁迅先生多年热情、耐心、细致的培植分不开的。

(340529信)

其二,鲁迅挑选何白涛的优秀木刻作品编入《木刻纪程》,计有《街头》《小艇》《黑烟》《工作》共四幅。

其三,鲁迅推荐何白涛成熟的木刻作品到法国和苏联等国去展览。计有《街头》《小艇》《私斗》《牧羊女》《午息》共五幅。鲁迅还经常筛选何白涛的木刻作品到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或者推荐佳作到国内文艺刊物发表,给何白涛以极大的鼓舞、褒扬、推动。

何白涛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与鼓励之下,“惟日孜孜,不敢逸豫”,自始至终,尽善尽美,创获骄人佳绩。其代表作有《收获》,刻于1934年,表现我国农民收割劳动的繁忙场面与情景;《失业后》反映我国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下,惨遭失业而又穷病煎熬、卧床不起的苦况;《雪景》描写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下,群众生活窘迫难挨的现实;《街头》截取街道一隅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希望》表达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光明与希望的思慕与追求,等等。总之,何白涛的木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很好地实践并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创新的艺术观,即所刻画的都是“中国人和中国

作 者: 王祚庆,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鲁迅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木刻鲁迅艺术
桌上盆景(外一幅)
鲁迅,好可爱一爹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纸的艺术
孔乙己
阿迅一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