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切小说的和谐生态观解读

2011-08-15张静雯新余学院外语系江西新余338000

名作欣赏 2011年26期
关键词:库切殖民主义福利

⊙张 莉 张静雯[新余学院外语系, 江西 新余 338000]

一、库切及其生态文化

约翰·马克斯·库切(1940—),南非作家,获得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英语和语言学博士学位,库切还获得了两次英国布克文学奖。从197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幽暗之地》问世以来,库切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内陆深处》(1977)、《等待野蛮人》(1980)、《迈克尔·K 的生活和时代》(1983)、《福》(1986)、《铁器时代》(1990)、《彼得堡的大师》(1994)、《男孩》(1997)、《耻》(1999)、《青春》(2002)、《伊丽莎白·科斯特勒:八堂课》(2003)、《慢人》(2005)、《凶年纪事》(2009)、《夏日时光》(2009年)等。这些作品有的是从种族隔离制度入手解析南非的价值观和行为,有的是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追求人性的尊严,有的是用理性来分析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和残酷的理性,有的是对动物权利的辩护,有的是对现实主义的见解……而其创作手法多式多样。库切作品的赏析大都是对他移民经历与殖民因素的分析,南非的历史文化及其现状的反思,其中包括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反思、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对西方文明中理性主义的批判,或者从女性主义来看待其女性主义观点等。

全球是个多样化的世界,由不同地理条件不同生态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种群,因此引发的战争,南北差异,东西矛盾,宗教、民族纷争仍频繁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因此身体文明需要克服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共同的生存环境,将多元的文化置于一个共同的公共对话平台上,没有尊卑,没有个人、国家,种族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共同和谐的社会。人类对生态的思索,库切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本文立足于对库切生态思想的评论,从人与动物的越界、殖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灵魂的痼疾等方面进行了解析,立足于库切的自传小说《男孩》《青春》及获奖作品《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待野蛮人》《伊丽莎白·科斯特勒:八堂课》《凶年纪事》等,同时结合库切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及南非的情况,从生态殖民主义、女性生态主义和动物权利三个方面揭示他是如何在精巧的构思中融合了他对生态的思考。

二、库切小说中生态思想的体现

1.人类的贪婪和对动物及环境的伤害——生态殖民主义

从可持续发展观看,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价值观更为可取。这种价值观的关键就在于承认自然界生物个体及其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各种价值,即承认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与人类一样拥有权利。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不容乐观的现实却是:人类的利益被置于崇高的地位,然后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在一个一切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世界,忽视、践踏非人类物种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有意忽略动物自身的生命价值,只看得到它们对于人类的价值。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在库切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他对动物权利的关注。

从二战之后,殖民主义已经不是攻城略地将对方变成自己殖民地的做法了,而是采取了一些表面上较原先“文明”、“进步”、“合理”的手段,如经济援助、政治渗透、军事渗透来推行殖民主义,其控制、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的欲望不仅强烈依旧,反而变本加厉,而生态殖民主义就是其中一种。生态殖民主义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出现的没有殖民地的殖民主义。它虽没有旧殖民主义血与火式的武力征服或制造分裂的殖民活动,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几乎与旧殖民主义毫无二致。

库切小说用很遗憾的笔调描绘了这种殖民侵略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当他爷爷还在时,男孩曾到过弄蝶山庄,当时牲畜都在,马、驴子、带着小牛犊的母牛、猪、鸭子,母鸡们围着一只公鸡融融洽洽地挤在阳光下,还有母山羊和留着胡子的公山羊。”“后来,他爷爷去世后,栏里的牲畜便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绵羊了。先是卖掉了马,然后猪也杀了,其后母牛没了,接着鸭子也没了。”(《男孩》)

并不是他爷爷的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他爷爷代表的是老一代能和自热和谐共生的一代绅士庄主,当他们死去后,自然经济解体,社会变革,资本经济的运营模式侵入原始的种植方式,那么这种和谐的场景就自然不存在了。库切也写出了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日本的公司开始收购羊毛,外来经济的侵略,使当地人不愿意再经营不挣钱的方式了。

2.弱势沉默的反抗——女性生态主义

库切的作品中,无论是环境还是女性,还是处于被殖民的地位的土著,都用一种漠然的忍耐冷酷地面对着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沉默”就成为他们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最无奈的反抗方式。“沉默”往往是这些弱势群体,如女性、下层民众及边缘性群体没有话语权时被迫保持的一种冷淡的拒绝,这种沉默既有行动上的沉默,也有言语上的无语状态。库切把他笔下的人物边缘化、弱势化,让他们在行动或语言的沉默中无声地消解外在的权威。

“他的父亲实在忍俊不禁。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他说。他母亲仍是一副义无反顾的架势。我不想做这屋子里的囚徒,她说,我要自由。一开始,他为母亲有了自己的自行车而兴高采烈。他甚至想象着他们三人骑着自行车徜徉在杨树大街上的情景:她、他,还有他的弟弟。可是这会儿,当听到父亲的嘲笑时(母亲则以沉默以对),他开始动摇了。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该不是父亲说对了吧:如果他母亲找不到一个愿意教她的人,如果聚会公园别的家庭主妇都没有自行车,那也许女人是不该骑车的了。”(《男孩》)这种心理很明显就是害怕女性拥有了自主权后,走出男性的控制,就如一个顺从的工具突然反抗自己离开自己一样,男人对这点充满了恐惧。在他们的内心里,他们是想女人一辈子顺从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在这点上,女人和自然万物多么相像,它们都是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境地,没有自主权,遭受男人或者人类强有力的压迫。

3.动物权利

动物权利是人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其宗旨不仅要争取动物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权”,比如和人类一样免受折磨的权利,换句话说,动物应该像人一样被同等看待,而不仅仅被当做人类的财产或工具,无论是从法律层面或是精神层面。人类并非都是目光短浅之辈,面临着日益反常的大自然,人类的理性让人类进行思索,同样走在人类精神文明前沿的作家也在思索,库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也同样在思考着动物的权利。库切思考了人类和动物产生沟壑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理性。

“理性像是人类思想的存在;也许比这更糟糕,理性像是人类思想的某种倾向的存在。它是人类思维的某个范围的存在。”“‘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还说过这样的名言。对于这个公式,我一直感到不舒服。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生物不进行我们所谓的思考,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二等生物。我赞同丰满、具体而活生生的知觉;但反对认知。我所认可的知觉——不是那样的一种自我意识,即把自己看做某种幽灵一般的机器,会推理,会思想;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跟感觉关系很大的知觉——属于具有四肢的躯体,那四肢向着空中伸展;这是一种活在人世的知觉。”“我们要问的不应该是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跟其他动物拥有相同的东西——理性、自我意识、灵魂?”(《伊丽莎白·科斯特勒:八堂课》)

“动物应该在情绪镇定的状态下抵达屠宰场面对宰牲者,然后在其尚未意识到将发生什么事情之前就死去。但是,牲畜在被驱入船上的后藏,而后又从拥挤的街道上驱赶着,抵达一处散发着血腥气息和死尸臭味的地方,如何还能保持情绪镇定的状态呢?”(《论屠宰》)

动物福利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库切明明比动物福利主义者更进一步关注的是动物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即心理的福利,他提出了牲畜被宰杀过程中的情绪问题,表现了他对动物精神的人文关怀。从人类灵魂的深处找出生态痼疾的根源,人正是因为自以为独有的理性而产生了自大心理,但是我们忽略了动物的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类的理性,就是一种片面的部分的理性。只是唯我独尊的理性,主观自以为万物都是没有理性的个体,人类是特殊的理性统治万物。但库切就思考了这个问题,将人类的理性从高高在上的宝座上揪下来,进行批判。

[1]高文惠.边缘处境中的自由言说——J.M.库切与压迫性权威的对抗[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2):150—157.

[2]龚晓睿,方冬梅.《昏暗的国度》:后殖民语境下的边缘化建构[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1).

[3]周波澜.道德困境——人性的挣扎——解读库切的小说《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3):111—112.

猜你喜欢

库切殖民主义福利
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库切的“值得”和“不值得”
Take Away Pizza ?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