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的和乐
——马一浮的艺术思想

2011-08-15史爱兵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马一浮六艺仁心

⊙田 野 史爱兵[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心的和乐
——马一浮的艺术思想

⊙田 野 史爱兵[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代儒宗马一浮融会儒释道,首倡六艺之学。他认为六艺统摄古今中西一切学术又统于一心,心为万物之源,是一切文化的中心所在,心的本然是人的善德。而艺术归本于六艺中的《礼》《乐》,所以艺术为六艺所统,亦统于一心,心为艺术之源。就此他指出“艺术即礼乐”。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其关于艺术的思想进行解读,指出马一浮的艺术即礼乐的思想是从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来谈,也就是说艺术即心的和乐。

六艺 心 仁善 礼乐 和乐

马一浮(1883-1967),学人之麟凤,儒者之大宗。学识广博,造诣高深,治学眼光锐利,极具超越精神。同时他擅书识画、雅好音韵,对艺术的理解亦是直取本心,引人深思。与其哲学的思考一脉相承,马一浮更注重探索艺术形式背后的精神意蕴,追求心的和谐与秩序。

一、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马一浮关于艺术的思想归于其“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主张中。六艺大旨尽在《礼记》和《庄子》之中。在人道的基础上,马一浮以六艺判教,指出:“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他把一切学术、宇宙人生收归于六艺之中,他给了六艺一个至高的地位,使它能够俯视诸门,总揽全局,虽然有些地方有些牵强,却给了人生世相一个明确的统类。六艺论正是追寻我国学术思想的经典源头,回归到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其思想中心还是落在孔子之教上,他于泰和讲论,首标宋儒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为讲学宗旨。为天地立心,正是人的仁心、善德昭露;为生民立命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者情怀;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学术道义的担当;为万世开太平则是以“德行仁者王”的博大气象,马一浮以张横渠四句教为讲学宗旨,不但说明其学术思想以儒家为皈依,又抒发了其“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的爱国情怀,赤子仁心。

以六艺统分明类,已经大大简化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但是马一浮认为必须为这个世界寻找一个更集中的源头,他说:“一切道术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马一浮从三个方面对心进行解释:首先心的本然即仁德、善。其次,心外无物。第三,心兼理气,统性情。马一浮赋予了心一种世界元体的意义,物随心生,理随心在,一切的文化、思想、信仰、道德、真理、艺术皆归根于此。“六艺归本于一心”显然是在历史的承继上又有所开新,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一种心的文化”(徐复观语),圣贤思考万物往往返求本心,在对心的理解上马一浮不仅宗儒而且吸收了道释家学说和西方的本体论思想。其哲学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心本体论,在对中西思想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给了心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宇宙万物统于一心,六艺之道统于一心,万法源于一心。在此,我们不必探讨他的本体论的合理性,但至少他的学说对人的心性的提升,人的心灵境界的构建大有裨益,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国即普天下是一善德的自然流行,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仁善之心的发用。此善心正是天下大治的活机所在。所以,他看世界、看人生、看文化艺术都是源于这一本然仁善之心。

二、艺术之源悉由心作

马一浮认为心是万事万物之根本,艺术亦出于一心。他说:“夫依正果报,悉由心作,其犹埏堪为器,和采在人……以言艺术之原,孰大於此?”艺术之于心,如同万法之于一,艺术是心的变化相,是心的显现。他认为心物是一理的,就体用而言是心,就变化流行而言则是物,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艺术即是心的变化流行。有心外无物所以有心外无艺,艺术归本于心。他在诗文中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如“卧游壁观可同时,万法生心即画师”,“智者观世间,如画人观画。自心所现起,而有诸色聚”。又“《华严》家言:‘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象。’此谓心犹画也。”马一浮在此以画说法,心生万法,画由心出,心即是画,生从无相中幻出诸形相,犹如画之五彩纷呈,所以说生亦画。智者观世间如观画,智者(心习去除,拥有善心仁德之上根之人)观世、观画皆出于一心,所以说观世如观画。

艺术源于心,艺术具有心之理。马一浮说:“依于仁之后,始说游于艺。……以是而为艺,艺必精”,又“但须知最高艺术,当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六艺之学皆为求仁,艺术亦是如此,根源于仁心的艺术才是马一浮心中的艺术。他认为最高的艺术是以至美、至善的理想,艺术家须是独具慧眼,美者存之,丑者去之,乃成不朽之作。这就是所谓的“释回增美”,“释回增美,实为教育根本,亦即艺术原则。”“释”即舍,“回”,即不善,美即善。释回增美即是去丑存美,去其不善,留其善,而这一去留的标准则是源于人性的仁善之心。

三、艺术的根本是心的和乐

昔日在桐庐避寇,马一浮有一段关于艺术的精典语录:

辜鸿铭译‘礼’为Arts,用字颇好。Arts所包者广。忆足下论艺术之文,有所谓‘多数的统一’者,善会此义,可以悟得礼乐,譬如……乐谱必合五音六律,抑扬往复而后成,然合之有序,自然音节谐和,铿锵悦耳。序、和同时,无先后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平时如此,患难中亦复如此……见得义理端的,此心自然不乱,便是礼。不忧不惧,便是乐,纵使造次颠沛,槁饿以死,仍自不失其为乐也。……善会此义,而用之于艺术,亦便是最高的艺术。

这段文字非常重要,是马一浮对艺术的理解的精华所在。他在六艺统一切学术之中把艺术归为《礼》《乐》,而悟得礼乐,用之于艺术,便是最高的艺术。礼乐之教为何?“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礼主别异,乐主和同,礼是大序,乐是大和,合序与和,即是至美。

这个“大序”即是《易》中的自然之序也。《礼运》曰:“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思,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马一浮认为礼乐大义尽在于此,行此大义,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从而天下平。这种序就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自然之序。流行于天地间的理,落实到人生社会中正是一种源于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父子夫妇之序,推而广之为君臣长幼之序,这种人本性之中的东西,千百年来为我国社会所认同。《礼记》中有“礼,周流无不遍也”,“礼所以制中也”。马一浮说,事无不该谓之遍,运行周匝而不滞为周流。理无不得之谓中,以义裁之是为制。这个理、义也即是儒家之仁德、善义。以仁心善德去实事,人的内心自然会无有杂念,心净清明,呈现大和之象。《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礼正是此发而皆中节之和。所以马一浮赞同艺术为“多数的统一”,虽群山层峦叠嶂然而其自然调和,虽然乐谱五音六律,然其统之有声,绘画五彩斑斓,然其合之有序,这无疑是符合天地之序的。

马一浮论礼乐大义推本于孝悌。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孟子》)可见,归原于孝悌之礼乐依然是本于仁心,根于仁心之乐即是:“行而乐之,乐也。”乐其所志,然后其行而中节,谓之乐。礼与乐是相随的,这个乐也是人的心性中的东西,发源于仁心之乐是人的天性呈露是和之至也。故曰:“乐者,天地之和。”乐是对人性中仁德的彻底呈露,有此仁德在,则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马一浮于困处仍不失其享,前方炮灯震天之时,仍于桐庐的冬阳下负暄。这也就是提婆之色法可毁而心法不可毁者,这正是一种不忧不惧心的和乐状态。

马一浮看来,如果把握了理之精髓,礼乐实在是平常之致,礼乐就是言行“行之顺理者谓之礼,言之足以感人者谓之乐”。以至于“凡取一种方式行之者,其方式便是礼,做得恰好便是乐”。礼乐从说教落实到现实中,得法便是礼,乐此便是乐,如写字,识得笔法是礼,气韵便是乐,其根本是追求人的内心的一种和谐与秩序。儒家讲仁是全德,礼乐合德,以此言艺术,艺术自然是心的和乐。

马一浮不愧为一代大儒,他对艺术的理解是哲学上的思考超越了直觉意识,他在更广博的宇宙、哲学、人生的基础上对艺术进行思考。这似乎是与通过色相来表达的艺术距离远了一点,但是他关注的正是超越了形式意味的艺术的永恒价值,是艺术精神层面本质性的东西。宗白华曾说,艺术家往往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哲学家则往往静观领略艺术品里心灵的启示,以精神与生命的表现为艺术的价值。马一浮关于的艺术理解则透露出了一位儒者关于艺术的一个生命的心灵。

[1]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册)[M].丁敬涵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本文为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一浮艺术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XSK049

作 者:田 野,河北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设计文化;史爱兵,河北大学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艺术文化。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马一浮六艺仁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国少年仁心大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撒谎比说实话费力
西周时期数字五学六艺
御风六艺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马一浮不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