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
——莎剧中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解析

2011-08-15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州510515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苔丝悲剧丈夫

⊙乐 琦[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515;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
——莎剧中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解析

⊙乐 琦[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广州 510515;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中的女主角。她一方面是初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婚后一切都随“夫主”。从为爱出走到成为爱的附庸,从忠于个性到迷失自我的整个过程,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紧密相关。本文还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应持有的态度应该是——独立、平等。

苔丝狄蒙娜 爱情 悲剧 女性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瑟罗》,被认为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与其他三部悲剧不同的是,《奥瑟罗》的主人公并非是国王或王子,它没有《李尔王》中的双重情节,也没有《麦克白》和《哈姆雷特》中鬼魂的显灵,却爆发出了非凡的悲剧力量。本文试从女性的角度对苔丝狄蒙娜的这场轰轰烈烈又如此凄惨的爱情进行解析,从而分析其悲剧结局的缘由,并探讨女性在爱情中应持的态度。

莎翁的任何一部戏剧都是“说不尽”的。A.C.布拉德利曾在他的著名演讲中对《奥瑟罗》做出如是评价:“在莎士比亚所有的悲剧中,甚至包括《李尔王》在内,《奥瑟罗》是其中最悲伤动人并且也是最令人可怕的。”①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往往把这部以“奥瑟罗”为名的悲剧定性为这个莽撞的摩尔人,而实际上,苔丝狄蒙娜身上凝聚着更多的悲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奥瑟罗的悲剧,莫过于苔丝狄蒙娜的悲剧。

《奥瑟罗》讲述的是一场“误会”的爱情悲剧。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有个美丽的女儿苔丝狄蒙娜——她爱上了黑人将军奥瑟罗。在父亲的反对之下,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和心上人私自成婚。新婚之夜,奥瑟罗奉命出征,苔丝狄蒙娜也请求随丈夫一起出征。由于旗官伊阿古不满奥瑟罗提拔了另外一位手下,而阴谋陷害凯西奥和苔丝狄蒙娜有私情,莽撞的奥瑟罗误会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副官和妻子,随后也悔恨自杀。

在16世纪的威尼斯,作为一个贵族少女,苔丝狄蒙娜身上凝聚着典雅、传统的高贵与贤德:在母亲去世之后,她成了这个高贵家庭的女主人,优雅、从容地招呼父亲的客人;而正是这位美丽而天真的女性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忠于自己的个性,毅然打破传统习俗,冲破重重阻力,选择了一个外貌并不俊朗的异邦人作为自己的爱人,这使与之相依为命的父亲——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愤恨不已,后抑郁而死。但这桩由苔丝狄蒙娜奋力争取而得之不易的婚姻却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只因一方手帕的丢失,只因一个小小旗官的谗言,就被丈夫辱骂为“不要脸的娼妇”,直至最后死在最爱的人的双手之下!

追求自己的真爱而被迫离开舒适安逸的家庭,被父亲指为不孝;不小心丢失了一方所谓的“有魔力”的手帕而引起的误会,被丈夫指为不忠。——至亲至爱的人对她的评价,使她成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坏女人。面对父亲的指责,她无话可说,因为她的确抛下了老父,离乡背井,远别亲友;可是面对丈夫的指责,她迷茫了。曾经那么镇定自若地应对众长老的责问,曾经那么勇敢的苔丝狄蒙娜,在爱人面前,在“夫主”面前,所有的坚强、勇敢都荡然无存:

可是我怕您;因为您的眼珠这样滚转的时候,您已经动了杀机。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罪;可是我觉得害怕。除非我对您的爱是罪恶,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罪恶。②

苔丝狄蒙娜,希腊文意为“薄命”,如此超凡脱俗、高贵美丽的威尼斯女子,竟被她以全部热情、全部生命和全部勇气去爱的唯一恋人混同于“像水一样轻浮”的“淫妇”,并因一方手帕的丢失而被深爱的人用双手扼死。其悲其痛,远远胜出她那美丽的身躯和生命的泯灭,用尽世间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她的悲哀,岂是奥瑟罗所能比及!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很少自己创造新的故事,他的剧本素材大都是沿用前人的材料或古老传说。《奥瑟罗》就是一个典范。它改编于16世纪意大利小说家钦齐奥(G.Cinthio,1504-1573)的《故事百篇》。莎翁把其中的一篇故事改编成了戏剧。原故事中,除苔丝狄蒙娜有名字外,其他人物都是无名的,奥瑟罗也只是被称作“摩尔人”,改编成戏剧以后,莎翁才分别给了他们名字。苔丝狄蒙娜在故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剧本第一次提到苔丝狄蒙娜是出自伊阿古之口,他正向勃拉班修报告她“淫乱的私奔”:“就在这时候,就在这一刻工夫,一头老黑羊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哩!”③

在莎士比亚时代,私奔是“重大的逆行”。对于17世纪的贵族少女而言,苔丝狄蒙娜显然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和社会的世俗观念。她不顾种族、金钱、外貌等种种衡量标准,威尼斯多少有财有势的追求者,她都看不上眼,而主动选择了一桩世人眼中并不般配的婚姻。当面对威尼斯众元老,为自己的婚姻辩白时,她的话语不多却充满自信和率直:

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④

正是这“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清楚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著,对奥瑟罗的坚贞(当时的苔丝狄蒙娜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不久以后,这位自己不顾一切所追随的爱人会怀疑自己的贞洁,会亲手扼死自己。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她抛弃老父,背乡离井所为的,竟是讨得个“娼妇”的骂名)。

离开父亲,离开舒适平静的生活,这是苔丝狄蒙娜为了爱情所做的第一个勇敢的决定。而此后,背井离乡,随夫前往沙场,是她做的又一勇敢的决定。此时的苔丝狄蒙娜给人的印象是美丽动人,聪明伶俐,反抗传统,自择夫婿,镇定自若,临场不乱的。

而到了第四、五幕,已为人妇的苔丝狄蒙娜却棱角尽失。她的生活已经完全以奥瑟罗为中心了,爱他的好、爱他的错。甚至奥瑟罗用肮脏的语言百般侮辱她,她也驯服到底,爱到底。当她忠心的侍女同情地说道:“我希望您从来不曾碰见他!”苔丝狄蒙娜却为当众羞辱她的丈夫辩护,坚定地回答道:“我可不这样希望;我一心爱他,就连他的犟脾气,责备和发怒——……也是可爱的。”⑤

爱情,在这个美丽的夫人眼中已胜过一切,直至弥留之际,当爱米莉亚问她:“是谁下的毒手?”⑥她还在为丈夫开脱,给予其无限的宽容:“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⑦

《奥赛罗》研究中有一个长期争议的疑问:苔丝狄蒙娜性格前后的变化问题。戏剧的前半部,苔丝狄蒙娜为争取爱情,义无反顾;后半部面对奥赛罗粗暴的嫉妒辱骂则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似乎性格有些前后不一,判若两人。很多论者认为其性格的前后不一使这一形象缺乏完整性。实际上,正是因为其举止表现的前后不一,才在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她的悲剧色彩。从娴静、顺从的贵族小姐到义无反顾,私下成婚;从反抗传统束缚,争取个性自由到甘愿做丈夫的附庸,这一步步巨变都是为了一个字——爱;为了一个人——奥瑟罗。多么令人心酸的“爱”,又是多么沉重的“爱”啊!是什么使神圣的爱情变得那么心酸,那么沉重呢?

16世纪的威尼斯,无疑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其文化、传统都深深打上了男权的烙印,即便是曾勇敢打破陈规旧俗的苔丝狄蒙娜也不例外。爱上了奥瑟罗之后,她努力追求幸福,不顾种族偏见和宗教分歧,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可是这一切的背后呢?让我们透过表面来看看骨子里的苔丝狄蒙娜。在父权社会里“如果她是一个少女,父亲就会有支配她的各种权力;如果她结了婚,他会把权力全部转交给她的丈夫”。苔斯狄蒙娜认可父权社会对她位置的设定,承认她并不拥有自己的所有权。

可见,在苔丝狄蒙娜眼中,丈夫是自己的“夫主”,对待丈夫要把他看得比自己的父亲更重。她也曾对奥瑟罗谈起她的自我理想形象:“我希望我在我的尊贵的夫主眼中,是一个贤良贞洁的妻子。”⑧

丢失了手帕后,她惶恐不安,处处隐瞒,生怕丈夫知道了这件事——不管这只手帕上赋予了多大的魔法,它只是一只手帕,仅此而已,有什么能比夫妻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更重要的呢?或许这只手帕上最大的魔法不在它本身,而是人们加于其上的“心魔”。

心甘情愿做丈夫的附庸,做丈夫背后的女人,以为这就是“爱”!——爱情在苔丝狄蒙娜眼中竟然就是这样。多么可悲、多么愚蠢的爱。这所谓的“爱”已经完全丧失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对于女性迷失自我的爱情悲剧,拜伦长诗《唐璜》中的朱丽亚深有感触:“爱情对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但女人只有一法,那就是爱了再爱,然后再受惩罚……”⑨苔丝狄蒙娜正是这样,在爱情中最终“爱了再爱,然后再受惩罚……”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直至生命的结束。

每一个男人都希望有一个苔丝狄蒙娜或奥菲利娅做妻子——“这样的人,虽然不会永远理解你,但永远同情你,永远爱你。”⑩这个“称赞”或明或暗地流露出潜在的意图——希望所有的女人都变成逆来顺受的附属品。而简·爱,这个其貌不扬的女子也热切地希望成为罗切斯特的“骨中骨、肉中肉”,但同时,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平等和自由,没有忘记自己在爱情中的独立与对等。她向罗切斯特郑重宣告:“……——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通过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像我们都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起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⑪英国女作家、评论家玛丽·沃德曾评价到,简·爱具有“意外的素质的永恒的魔力”⑫,而且这部小说“唯一的但又足够的”⑬魔力,就是“个性——坚强、自由、激越的个性”⑭。在爱情关系中,女性应该秉持独立的人格,而不能成为爱的附庸。在传统社会,即使是现代社会之今日,几乎所有的女性从刚一懂事的时候起,就会像苔丝狄蒙娜一样潜移默化地认为:她们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男主外、女主内”的爱情婚姻模式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逾越了这个规范似乎就是有违“常理”。而这些思想给她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或是悲剧、或是劳苦一生。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迷失自我。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坚决反对女人因为爱情而依附于男人。波伏娃分析了一系列“苔丝狄蒙娜”式的人物,指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让她所爱的人认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对在爱情中的女人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她永远不会厌倦于去重复地说——甚至无数遍地说——这个愉悦动听的‘我们’。……他使她也变得重要,她只要屈服就能获得这个男人。”⑮

这些女性只能成为一个又一个苔丝狄蒙娜!

苔丝狄蒙娜的悲剧已然过去了几百年,可是几百年后,又有多少“苔丝狄蒙娜”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身边,“任劳任怨”地生存着呢?爱情,对于这些“苔丝狄蒙娜”而言,已成为一道道长长的锁链,残酷地锁住了她们的自由与独立。多少妻子,多少母亲,早已成为“女主内”的牺牲品,把“嫁个好男人”作为一生的筹码。

爱,不是枷锁!平等、宽容、人格独立只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最后,用纪伯伦《先知》中的一句话做结:“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锁链。”⑯——给所有正在爱着的和即将爱着的女性。

① Bradley,A.C,Shakesspearen Tragedy:Lectures on Hamlet,Othe llo,King Lear,Macbech [M].2nded,London:Macmillan,1905.

②③④⑤⑥⑦⑧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⑨ [英]拜伦:《唐璜》,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6年版。

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1页。

⑪ [英]夏绿蒂·勃朗特:《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第一卷,《简·爱》),宋兆霖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⑫⑬⑭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⑮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姗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44页。

⑯ [黎巴嫩]纪伯伦:《先知》,冰心、仲跻昆译,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作 者:乐 琦,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苔丝悲剧丈夫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蜂鸟——致苔丝
傍晚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安慰
画家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近视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