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姆逊的“历史维度”概念观照下看叶芝诗歌的历史维度

2011-08-15张雅娜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2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拜占庭文体学叶芝

⊙张雅娜[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642]

詹姆逊的“历史维度”概念观照下看叶芝诗歌的历史维度

⊙张雅娜[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642]

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任何文本后面都有一个历史维度在支撑它,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的大部分诗歌表达的是主观情感,在他的抒情诗背后,是否存在支撑其的历史维度呢?詹姆逊关于历史维度的论述中有关文体学、道德批评以及神话批评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来探究叶芝诗篇中的历史维度:叶芝诗歌的某些文体特点使其符合当时英国和爱尔兰人民的精神需求,是适时代而产生的;在叶芝诗歌中,即使是最抒情的诗歌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道德力量,尤其是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思想内涵;叶芝诗歌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希腊或爱尔兰神话或民间传说,体现了一种爱尔兰国民的集体意识,是国民精神对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形式的集体愿望。

叶芝 詹姆逊 历史维度 文体学 道德批评 神话批评

引 言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爱尔兰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在授奖辞中他被赞道:“在他最清晰、最动人的抒情诗中,也在这些戏中,叶芝获得了诗人很少能达到的成就:他成功地维持了与人民的接触,同时又保持了最具有贵族气质的艺术。”①美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斯·艾略特称叶芝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诗人”。叶芝的诗几经风格上的变革,吸收了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到象征主义的等派别的元素,融于自己的诗风中,保持了很高的美学水准。同时,由于“成功地维持了与人民的接触”,他的作品也被烙上了很深的历史维度痕迹,赋予了其深层的历史意义,这种历史意义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5- )所强调的文本阅读的终极视域。叶芝的代表作品有诗集《苇丛中的风》(1899)、《旋梯及其他》(1933)、剧作《胡里汗的凯瑟琳》(1902)、《库胡林之死》(1938)、哲学散文《幻景》(1925)、短篇小说集《隐秘的玫瑰》(1894)等。

詹姆逊在其代表作《政治无意识》(1981)中引入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无意识”,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文本通过或主观的或客观的途径,对事物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着“永远历史化”,只有一种真正的历史哲学才能尊重过去的社会和文化特性和根本差异,同时又揭示出它的论证和热情,它的形式、结构、经验和斗争,都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休戚相关。②在詹姆逊看来,所有的有关文学的形式上的陈述都必须有一个潜在的历史维度来支持它们,当然,也许批评家没并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一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詹姆逊援引谢尔盖·杜勃洛夫斯基(1928- )有关马克思主义批评过程的著名描述:“当你超越文本进入它的社会语境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抓住了文本的要旨。”③詹姆逊将这种瞬间感与发生在文学研究领域的现实联系起来,从诸种批评方法,尤其是文体分析、道德批评、神话批评等,本文将从此三种批评角度入手,来考察叶芝诗歌中的历史维度。

一、叶芝诗歌文体学的历史维度

詹姆逊对于批评的历史维度的分析从两种文体学的区别入手。一种文体学是古典文体学或语言学文体学,其各种各样的句法和文体被理解为一个更基本或者是想象中的实体的外在形式。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这种文体似乎更强调个人的独特风格。另一种文体学则专注于个别作品的内在效果,通过列举该作品的语言特性,如词汇的范围、对某类句子结构或某些词语类型的偏爱,以试图表明该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和整体风貌是怎样对读者产生独特效果并实现其审美目的的。④这种文体主要强调的是普遍的话语或特殊的单个词汇的性质而言的。詹姆逊认为“没有一种文体分析不最终具有政治或历史的特征”。

从詹姆逊所讲的第二种文体学的分析叶芝早期诗歌,可以窥见其魅力所在。叶芝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诗歌创作,到90年代初他在英国和爱尔兰已经是一位成名的诗人了。叶芝开始创作时,仍然是后期浪漫主义统治着英国诗坛,但它已经成了强弩之末,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随之产生的经济危机也在不断恶化,而浪漫主义强调的直抒情怀已经无法解决时代存在的复杂问题了,因为其内容大多是风花雪月式的抒情;在形式上,传统的抑扬格过分追求音韵的整齐,对字眼精雕细琢,这些都使这一时期的诗作显得乏味刻板。此时,步入英国诗坛的叶芝为什么会在众多浪漫派诗人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首先在选材上,叶芝转向自己的祖国爱尔兰寻求灵感,他的诗作在早期就以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从1889年第一部诗集《乌辛漫游记及其他》开始,叶芝便延续这种选材,这无异于给当时的英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异域情调,同时也使他的诗歌有了种历史的庄严感。叶芝在诗中运用了当时少见的象征手法,这些都吸引了英国人和爱尔兰人,保证了这部诗集的成功,尽管这部诗集在语言风格上还是沿袭浪漫主义的辞藻华丽、形式整齐等弊病。⑤人们关于其诗歌语言风格的指责,使叶芝开始了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变革。逐渐地,随着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的高涨,他的热情也被激发了起来。叶芝开始舍弃浪漫主义对诗歌的精雕细琢,主张追求一种日常的、通俗的语言。叶芝写了大量的似乎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抒情的抒情诗,叶芝进入了这些第三者的内心,通过他们之口表达自己的所说所做所思,叶芝就像戴起了面具,不同的人物对事物总会有不同的态度,这样他的诗歌在表达形式上就形成了多声部的、充满了矛盾性和丰富性的淋漓尽致的真实性格的表达。这就是叶芝所实践的“面具理论”。经过这样的“面具”处理,诗人抒情的部分与那仿佛是在一旁客观地冷静地观察、思考的部分,在作品中达到了主客观的平衡,达到了一种新的强度。⑥因此,叶芝的诗歌保留了浪漫主义的激情,选材具有爱尔兰时代背景特点,使用英语创作,不再严格地遵守自莎士比亚以降的主导诗歌韵律——五步抑扬格,而是更加灵活的韵律格式和抑扬格等的融合运用,还包含了多重人格的、多声部的表达形式,使用的是日常的、通俗的词汇,不乏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诗歌风格具有强烈的私人化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詹姆逊所说的对读者产生“独特效果”的文体,叶芝的诗是适时代而产生的,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和价值观。

二、叶芝诗歌的道德批判的历史维度

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文学是一种道德力量和总是将文学的主题或内容作道德选择。但现代世界和现代文学里,太多的情形往往要复杂得多,个体的人或人物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的人际关系,而是如何对付远比自我或任何个体大得多的那种决定性的力量,詹姆逊认为这种力量是来自社会、来自政治,也来自历史运动的。⑦

叶芝的诗歌的主题主要有爱情、爱尔兰的革命运动和神秘主义等方面。叶芝曾经受茅德·冈(1866-1953)的影响参加过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战争为背景他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如《1916年复活节》《十六个死者》《玫瑰树》《欧拉希利族长》《内战期间的沉思》等。叶芝的诗抒情性很强,但即使在表达最纯真的爱情诗里,也能看到历史的力量。以他的最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当你年老时》为例:诗中作者想象爱人年老的时候,青春和美貌已逝,只剩下衰老的面容和弯曲的背影时,作者仍陪伴着自己的爱人,一起回忆着青春时的记忆。熟悉叶芝生平的读者都知道叶芝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爱人茅德·冈的,叶芝在23岁时第一次遇到时年22岁的爱尔兰女演员茅德·冈,便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征服,对她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屡遭拒绝的苦苦追求,也因此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美的、也有些忧伤的爱情诗篇。在此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爱人的爱不同于其他人只是爱她“风韵妩媚的时光”,这种爱不止于外表,更爱她“灵魂的至诚”。茅德·冈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女性,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灵魂的至诚”指的就是茅德·冈对民族自由的不懈追求。

神秘主义引导叶芝对于生活、社会和历史做出了种种想象和思考。总体来说,它对于叶芝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⑧因此,叶芝的抒情诗、神秘主义诗都和革命主题诗一样具有时代背景的道德力量,对处于民族解放运动进程中的爱尔兰人民是有激励作用的,激励爱尔兰人民去创造自己的历史。詹姆逊认为伦理道德是社会状况的表征,它唤起人们修补和校正道德偏差,我们应该把伦理话题置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中,把它看成是深层社会困境的回应。⑨

三、叶芝诗歌的神话批评的历史维度

神话是关于原始社会生活和新石器时代社会的想象意识,它以一种前个人式的讲故事方式来加固部落联盟,并通过对部落的文化中英雄的丰功伟绩的庆典来传承他们共同的过去,它还通过共享的象征符号和仪式来凝聚每个成员的精神。詹姆逊援引爱米尔·杜尔凯姆(1858-1971)的这段描述,意在告诉我们在现代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神话模式是作者对这些资源和人类自身的起源的一种怀旧感。詹姆逊还引用了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关于将神话转换或降为文学展示的观点:“建立在类似和统一性上的神话学的结构原则已成为文学的结构原则。对自然寒暑交替的循环现象的感悟为神话提供了两种基本模式:从春天、黎明、出生、结婚和复活出来的生长模式;从死亡、变形、牺牲而来的消亡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文学中又以喜剧和悲剧的原则出现。”⑩神话批评意欲以自身的方式说明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捍卫其来自古老的集体主义的形式。

神话是叶芝选材的重要组成方面,尤其是古希腊神话和爱尔兰民间传说,在叶芝的许多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弗莱所说的两种文学展示模式,如上文提到的《丽达与天鹅》和《幻景》,还有《基督重临》《踌躇》《航向拜占庭》等名诗中叶芝反复使用了诸如水、火、数、鸟、金枝等原型意象。前文提到叶芝在创作初期就开始尝试着使用象征手法,尤其是在结识了埃兹拉·庞德(1885-1972)之后,受其影响象征手法更是精进了许多,叶芝笔下的神话意象的原型内含丰富:有揭示死亡与再生的树、象征复活的前奏的金枝的死亡、暗示着人类及历史发展出路的鸟、代表历史螺旋发展的螺旋的意象等。詹姆逊认为神话批评应该告诉我们的不是现代作家创作了神话,而是他们的希望,并且能够解释在现代社会生活结构中产生这种补偿性愿望的根源。叶芝的《航向拜占庭》和《拜占庭》就表达了这种“补偿性”愿望。在这两首诗里,拜占庭都是灵魂圣地的象征,是理想天国,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尔兰,诗人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成为纯净的圣地。《航向拜占庭》写于1927年,当时步入老年的叶芝已经开始思考灵魂轮回的事情。诗中作者感慨青春已逝,看到年轻人沉浸于物欲享乐,不去追求永恒的艺术而伤感;作者为使自己已经无用的衰老之躯享有精神上的永恒,决定起航驶向拜占庭,作者在拜占庭融入了永恒的艺术里,抛弃自己的自然之躯,化作金枝上的鸟儿,歌唱“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情”,即永恒。

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形象是爱尔兰社会的集体想象物”,爱尔兰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又饱经风霜的国家,历史上曾被北欧人入侵,后又沦为英国的附属和殖民地,在清教革命运动中,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徒的大量涌入,致使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纷纷逃离家园。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掀起了一次民族独立运动,失败后,一些继续倡导通过政治运动推翻殖民者的统治,还有一些思想先进的文化人士包括叶芝认为民族要独立,首先要确定其文化身份。他们通过收集整理爱尔兰的古老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方式,发掘民族精神,再现爱尔兰历史上的英雄时代,试图呈现一个精神性的爱尔兰形象,唤起民众对古老文化传统的历史记忆,使民众团结起来对抗物质性的英格兰,史称爱尔兰文艺复兴。在长期整理和发掘爱尔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叶芝越来越意识到爱尔兰传统文化中凝聚了深层的民族经验和民族精神。而叶芝与拜占庭这个形象的相遇有其必然性。拜占庭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与爱尔兰一样地理上都偏居于一隅,政治上都是出于边缘化的地位,历史上拜占庭曾经成功地承受住了来自罗马帝国的压力,叶芝也希望爱尔兰能同样地抵御英国的压迫。叶芝选择了拜占庭有吸引力的艺术、秩序方面的高度发展的成就将其理性化,赋予了拜占庭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实际上拜占庭是爱尔兰整个国家的集体意识的一种象征。

结 语

詹姆逊认为:“我们常常处于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的‘境遇’中,我们从来就不可能仅仅是白板,真理也从不可能存在于一个静止的系统中,它总是一个更普遍的‘去魅’过程的一部分,这就是最简单形式下的辩护和辩证法本质。”任何一首叶芝的诗歌都是他漫长的创造过程中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来整体看待叶芝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欣赏到叶芝作品的深层思想价值所在。

① [爱尔兰]叶芝:《幻象》,西蒙译,见《幻象》附录1,裘小龙译,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②③④⑦⑨⑩ [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第167页、第168页、第170页、第173页、第174页、第175页、第165页。

⑤ 傅浩:《叶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⑥ 裘小龙:《现代主义的缪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⑧ 吴兰香:《叶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和梦想》,《岱宗学刊》,2005年第6期,第14页。

作 者:张雅娜,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

猜你喜欢

拜占庭文体学叶芝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感谢女神的不嫁之恩
拜占庭之光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拜占庭音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