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幻象”的生成与解读
——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中的诗歌理论

2011-08-15孙玉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211189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朗格幻象苏珊

⊙孙玉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 211189]

“生活幻象”的生成与解读
——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中的诗歌理论

⊙孙玉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南京 211189]

苏珊·朗格继承并发展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专注艺术领域的研究,对多种艺术形式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诗歌创造出的是“生活的幻象”,这种幻象是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抽象形态,只存在于诗歌本身;诗歌的欣赏与批评也应从外部表现形式入手,不能掺杂现实因素。虽然她的诗歌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诗歌理论的发展与现代诗歌的赏析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苏珊·朗格 情感符号 生活幻象 表现性形式

艺术符号理论盛行于20世纪中期,虽然在20世纪后期逐渐衰落,但对后来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和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卡西尔从人的本性问题入手,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够创造有意义的符号。符号不同于信号:“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而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①一般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人则可以运用符号创造出富含意义的世界。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通过符号这一媒介联结在一起。艺术在卡西尔那里也是一种符号形式,不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卡西尔的理论中存在着唯心主义思想并且脱离实际生活,认为人类文化世界是由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构成,但是他将艺术同符号相联系,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苏珊·朗格继承并发展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并把研究的范围从整个人类文化集中到艺术领域。

一、苏珊·朗格的理论基石——艺术符号

卡西尔将信号与符号做了区分,苏珊·朗格进一步把符号分成“推理”性的语言符号和表现情感的艺术符号。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符号”有着很大的局限:“在传达运动着的心绪、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错综复杂的情感、记忆和回忆、超验的幻觉,各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方面,语言则可悲地失败了。”②这就需要另外一种特殊的符号——艺术符号。“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具有一个真正的符号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以便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③艺术符号不同于语言符号,不是一个单一的“有机结构体”。字或词是语言符号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按照一定的法则组成一些较大的单位如句子、文章等,同时字或词本身又具有独立的意义与它们的实际所指相对应。艺术符号的各个组成成分不具有单独的意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如组成一幅绘画的线条和色彩,单独来看线条或色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将绘画的各个组成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达“艺术意味”。此外,语言符号总是指向它本身之外的对应物,“它的意义存在于它自身之外的地方,一旦我们把握了它的内涵或识别出某种属于它外延的东西,我们便不再需要这个词了”。艺术符号却从不指向自身之外的意义,“如果它们表现的意味离开了表现这种意味的感性的或诗的形式,这种意味就无法被我们掌握”。苏珊·朗格通过语言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对比,阐述了艺术符号的本质特征。

艺术符号带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这种抽象不同于理性的逻辑推理,艺术符号是抽掉了具体内容直接作用于知觉感官的形式。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有别于个人情感的普遍意义上的情感,“我在使用‘情感’这个词时,不是指那种经常被心理学家界定为‘愉快和不愉快’的限制意义,恰恰相反是指它最广泛的可能意义”④。这种情感不能通过“推理”性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只能由“情感符号”来呈现。“所谓艺术品,说到底也就是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为艺术下的定义就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⑤人类的普遍情感通过艺术符号得以表达,艺术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这种情感符号是不符合严格符号定义的,只反映自身的意义,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

二、诗歌创作理论——通过语言的造型功能生成生活幻象

人类的情感通过艺术符号呈现出来,但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又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观赏者面前呢?或者说艺术通过情感符号创造出了什么呢?苏珊·朗格的回答是:“幻象。”她以绘画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欣赏一幅绘画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涂满颜料的画布,而是由这种“表现性形式”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幻象”。当我们注意到这种“幻象”时,色彩和线条的物质形态就消失了,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是它们所表现出的虚拟的幻象。画家在一幅绘画中描绘出的形态逼真的苹果,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种可以感知触摸的苹果,只是画家通过艺术符号从真实的苹果上抽象出的虚拟幻象。“事实上,每一种艺术都要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幻象,各种艺术品都是由不同的幻象构成的。”苏珊·朗格用“幻象”对不同类型的艺术进行了分析,音乐的基本幻象是“幻象的时间”;绘画最基本的创造物是某种“空间的幻象”;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

诗歌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一种幻象的创造,呈现出的是“生活的幻象”。“那种生活的幻象是所有诗歌艺术最基本的幻象。”但是诗歌是由语言所构成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符号,又怎样再次虚上加虚形成“生活幻象”呢?诗歌语言与一般的陈述性语言又有什么不同呢?苏珊·朗格认为语言具有两大基本功能,第一种就是最基本的“通讯功能”。这种功能通常表现在事件的陈述上,比如广告中的词语或一般叙述性文章。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苏珊·朗格称之为“造型功能”,“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种东西能像诗这样把语言的造型功能如此清晰地展示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诗称为创造性语言的‘词形变化表’,因为诗的语言是高度造型化的”。在诗歌中,语言是创造诗的材料,“生活的幻象”正是凭借语言的造型功能才得以实现。这种“生活的幻象”不是对生活的再现,而是包含了比实际生活更多的意义。苏珊·朗格认为诗歌无论风格与体裁如何,都是非推理性符号的形式,因此支配诗歌创作的法则也并非是推理逻辑法则。诗歌的创作就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通过语言的造型功能形成“生活幻象”的过程。

三、诗歌欣赏批评理论——从外部表现形式进行评价

虽然诗歌由语言组成,但是诗歌中的语言只是形成“生活幻象”的材料而已,它们与一般语言是有区别的,并不指向艺术作品本身之外的意义,而是结合在一起构成虚拟的意象。诗歌并不是陈述,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人类情感经验的呈现。“当现实的事件进入诗的运行轨道之中的时候,便变成了诗的题材或材料,正如现实世界的事物只能是绘画的题材一样;不管它们展现出来的意象是何等逼真,它们仍然是一种纯粹的意象,丝毫也不会与现实事物混淆起来。”苏珊·朗格认为对诗歌的欣赏不能注重语言的实际指向,应该从“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转向到“诗人创造了什么”。“在我看来,把可称之为诗的任何东西视为不过是‘以作诗法’陈述事实,从一开始就妨害对艺术的欣赏。”对诗歌的欣赏不能掺入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现实因素,只能就艺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虚幻意象进行感知。即使有些诗歌中出现人名或地名,它们也并不与现实的背景相联系,只是作者为表现幻象所采用一些材料而已。诗歌创造出的是“生活的幻象”,对诗歌的欣赏也就是对这种幻象的感悟过程。而这种幻象是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因而诗歌的欣赏就只能从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入手。

苏珊·朗格认为对于诗歌的批评也应该从外部进行。“诗批评的任务就不应该是通过个别的或所有现成资料去了解诗人的哲学观点、伦理观点、生活历史或精神状态,也不应该从他的言谈中去了解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就他所创造出来的虚幻形象、就他创造的情感和思想的幻象或外部表现去进行评价。”苏珊·朗格还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评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每一首诗都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每首诗的构成形式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不能用传统的、单一的诗歌构成形式观点加以评判。“如果我们把诗看成是一种创造形式,就会在每一首成功的诗中发现某些新颖的手法。……假如我们不是对其中谈到的东西相当有把握,就不要在其中刻意地寻找合乎传统的手法。”总之,苏珊·朗格认为诗歌是创造不是陈述,不能用陈述的视角来欣赏诗歌,不应企图在其中寻找诗人在向我们说了什么。另外,诗歌表现出的是“生活的幻象”,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因而对诗歌的欣赏与批评也不能加入与诗歌无关的现实因素,应只以这种虚幻的意象为对象进行赏析。

四、苏珊·朗格诗歌理论的局限及启示

苏珊·朗格在她的艺术符号理论中,对诗歌的创作、欣赏以及批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割裂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她把诗歌视为“生活幻象”的呈现,但是这种幻象又与实际生活无关,只是在诗歌中呈现的虚像。“既不属于诗人自己,又不属于读者,而是一种作用于诗人和读者的想象性知觉的客观存在物。”她抛开了艺术的生活源泉,单独就诗歌的“表现性形式”进行讨论,这就存在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在她的理论中,曾表达出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但她的符号论基点决定了她最终无法摆脱形式主义的纠缠。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诗歌的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更不用说由诗歌所呈现出的虚幻的意象了。“幻中有真,是艺术幻象存在的生命显示。倘若幻而无真,假而无言,便不会造成艺术的灵性十足的空间感觉。”⑥诗歌中的艺术幻象固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却也不能完全与现实划清界限,毕竟其根源深埋在现实生活之中。

其次,否定了人类情感的特殊性。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情感,诗歌等艺术就是这种情感的符号形式表现。实际上,人类的情感是对社会中各种事物关系的反应,由于地域、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苏珊·朗格否认了人类情感的特殊性,认为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具有抽象和概括性的情感。为了与她的艺术符号理论相协调而臆造出这种情感观念,未免显得过于牵强。

再次,忽视了诗人的主观创造性。苏珊·朗格只从诗歌所表现出的形式上对诗歌进行分析,并且认为这种“生活幻象”的创造并不属于诗人。在观察视角上,忽略了诗人的存在和观赏者的区别。只有艺术家、艺术作品、欣赏者三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环境,任何一者的缺失都是不完满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是自由的,在激情迸发的那一刻将自己胸中炙热的情感通过语言的合理运用表达出来,落实于文字形成美妙的诗篇。因而,在对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时,对诗人的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当然,苏珊·朗格独特的观察和阐述方式对于诗歌理论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她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正如她自己所说:“真正能够理解艺术及其使命的却不是他们(指艺术家),而是我们这些站在哲学高度去分析艺术的人。因为正是我们这些哲学家才能把艺术原则同艺术创造法则清楚地区别开来。”虽然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片面,却也是有道理的。苏珊·朗格的诗歌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诗歌是很有启发的。尤其是中国的现代诗歌,不再受制于传统诗歌韵律、格式的严格要求,更加注重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形式的多样化。苏珊·朗格的这种从外在表现形式入手的分析方法,对于分析诗歌作品和洞察诗歌的创作规律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卡西尔在其文化哲学体系中,认为能够创造和运用符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都是由符号构成的,并对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了解释。苏珊·朗格继承并发展卡西尔的符号理论,把研究视野集中于艺术领域。她把符号细分为推理性的语言符号和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符号。诗歌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诗歌呈现出的是“生活的幻象”。这种幻象是与现实世界截然二分的,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情感。苏珊·朗格认为对诗歌的欣赏与批评也应当从这种表现形式入手,而不应该掺杂现实因素。苏珊·朗格的诗歌理论虽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但对诗歌理论的发展和现代诗歌的分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①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② Susanne K.Langer.Philosophy in a New Ke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③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④ Susanne K.Langer.Philosophical Sketches[M].The John Hopkins Press,1962.

⑤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⑥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 者:孙玉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传播。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

猜你喜欢

朗格幻象苏珊
欲念森林
“雕刻时光”
漂浮之物(2)
最高贵的导盲犬
People get to be inside of paintings
最高贵的导盲犬
《传奇重返故乡》再现朗格20年复兴路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机会总爱乔装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