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2011-08-15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都市生活都市人都市

⊙闻 兵[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闻 兵[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性作家,他对都市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现代大都市的喧嚣、繁华与奢靡,还揭示出都市人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使得他的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了相同的精神取向,具备了现代意识。

穆时英 现代意识 都市人生

虽然新感觉派由刘呐鸥首创,但将其推上巅峰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后来居上的穆时英,他也因此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小说在题材与技法上与刘呐鸥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喜欢描写最新型的汽车、霓虹灯、舞厅、跑马场、夜总会、爵士乐、交际花、妓女、资本家等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景观,且都喜造语新奇、技法翻新。但与刘呐鸥不同,穆时英虽也对都市的繁华、喧嚣、奢侈不无欣赏乃至一再描写,却对都市生活喧哗、热闹背后的孤独、寂寞、悲凉有更深刻的体会,对都市人生有更悲观的看法。“穆时英所要表现的是这种繁华与奢靡的现代都市下人的生存的悲剧状态”①,而正是这种对“都市人生的悲剧状态”的叙述,使得穆时英的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具体而言,这种现代意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都市人生的孤独与寂寞

穆时英在《我的生活》中说“对一切世间的东西,我睁着好奇的,同情的眼,可是同时我却在心的深底里,蕴藏着一种寂寞,海那样深大的寂寞,不是眼泪,或是太息所能扫洗的寂寞,不是朋友爱人所能抚慰的寂寞……因为我有一颗老了的心。”②穆时英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无忧无虑。“父亲是永远笑着的”,“母亲的世界是由舒适的物质环境来维持着的。她也是个愉快的人”,“祖母也是个愉快的人。我就在那些愉快的人,愉快的笑声里边长大起来。在十六岁以前,我从不知道人生的苦味”③。但是这一切在穆时英十六岁那年发生变化。父亲生意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而全家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顿。家庭的剧变,生活前后巨大的反差,使穆时英过早地品尝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淡。他从父亲生意的成功与失败看到了人们的趋炎附势、前卑后倨,体验了人间的冷酷无情。童年的记忆与心理创伤对穆时英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仅感受到都市生活的喧闹与浮华,更能发现熙来攘往背后的凄凉与孤寂,发现都市中人们的精神的苦闷与无助。因此,穆时英的小说并不像沈从文批评的那样“企望作者那支笔去接触这个大千世界,掠取光与色,刻画骨与肉,已无希望可言”④,而是“不单含有都会的神经,而且也藏着都会的血肉”⑤,因为他将现代都市人们孤独寂寞的精神状态穷形尽相地描画出来。

穆时英对都市人们漂泊感、孤寂感的发现与描述,除了自身经历的原因外,还由于他所生活的现代都市的影响。人们建造了都市,而都市却将人们变成一个个“原子式的个人”。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没有了乡村社会中血缘关系的维系,人们因工作、职业暂时联系起来,工作时聚在一起,工作结束就各自东西,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就像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描写的:“这边的人在打电话,对过一家的仆欧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将电话上的对白译成了德文说给他的小主人听。楼底下有个俄国人在那里响亮地教日文。二楼的那位太太和贝多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捶十八敲,咬牙切齿地打了他一上午。”⑥虽然住在同一座公寓里,但人们却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彼此虽不妨碍,却也漠不关心。这就是现代都市人孤独生活的写照。

个人的经历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使得穆时英的小说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感伤的情绪,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交际花、舞女、水手,还是资本家、公务员、学者,似乎都处在一种无根、漂泊的状态。于是“每一个人,除非他是毫无感觉的人,在心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⑦。内心的孤寂无法驱遣,都市的人们就只好借助酒精的麻醉、肉体的狂欢,在舞厅千金买笑、在跑马场一掷千金来抚慰焦灼的心灵。但暂时的慰藉无法消除孤独的宿命,都市的人们永远处在孤寂与痛苦之中。在小说《夜》中,一个孤独寂寞的水手与一个“头发和鞋跟是寂寞的”舞女在舞厅相遇,两个孤独的人顿生天涯沦落之感,他们借肉体的欢愉来安抚内心的孤独。虽暂时缓解了心灵的痛苦,但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一切,每个人都将在孤独的旅程中独自前行。

二、都市人的异化现象——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

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内斯库的荒诞剧《椅子》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异化。人创造了物,而物却反客为主,成为了人类的主宰,人类反而屈从于物的统治。对于都市中的异化现象,穆时英在小说中也有反映。他的一篇小说叫《CRAVEN“A”》,就取名于穆时英平时常抽的一个香烟的牌子,在小说里他用这个商品的牌子命名了一个舞女。在《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一个男子路过CaféNapoli的时候,见一个女子喝咖啡的方法与抽烟的姿势全不对,就忍不住想教训她,但却被该女子“教了他三百七十三种烟的牌子,二十八种咖啡的名目,五千种混合酒的成分配列方式”⑧。在穆时英的小说中,能随处看到作家对各种都市时髦商品津津乐道的描写:1932年的别克跑车、古龙香水、吉士香烟、高速电梯、上海特快……这固然有作家夸耀的成分,但也反映了都市生活对作家思想与创作的影响。现代大都市不仅把都市人变成了原子式的个人,而且还泯灭了他们的个性差异,使他们千人一面,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都市人想要区分自己与他人身份地位的差异,显示自我的存在,就只能通过消费不同品牌的商品来实现。因此,现代都市的商品消费早已超越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变成显示都市人不同身份、地位的方式,正如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的人们“崇拜对象已不止是那些贵重商品,而是整个符号价值系统。对于商品,人们崇拜的是它的那些能够给人们带来身份、地位和威望的东西,即符号价值”⑨。因此,穆时英在小说中以炫耀般的商品描写,显示的正是都市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物的人化:物超越了人,它取代了人在都市中的位置,成为都市生活的主角;而人却降格为物的附庸,只有借物的消费方能显示自我的存在,否则他将无法言说自己。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是都市人异化现象的两个方面,物的人化必然导致人的物化,物上升为主宰,人就降格为物。穆时英的小说对于人的物化这一现象也有反映。在《CRAVEN“A”》中,他用河流、山脉、森林、火山等地理名词来描述舞女余慧娴的身体特征,将人当作物来描写:“人的脸是地图;研究了地图上的地形,河流,气候,雨量,对于那地方的民俗习惯思想特性是马上可以了解的。放在前面的是一张优秀的国家地图”⑩。当“我”注视着躺在床上的余慧娴时,呈现在这个男性观察者眼中的是这样的形象:“躺在床上的是妇女用品店橱窗里陈列的石膏模型”,“这不是石膏模型,也不是大理石像,也不是雪人;这是从画面上移植过来的一些流动的线条,一堆Cream,在我的被单上绘着人体画”⑪。在《白金的女体塑像》中,男医生观察着一个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着一个白金的人体塑像,一个没有羞惭,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人类的欲望似的,无机的人体塑像。”穆时英将他笔下的都市女性或者描写成商店橱窗里的模特,或者为无生命的机械,揭示的正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现象——人的物化。都市使人失去了个性,迷失了自我,人唯有借助于物才能显示自我的存在,离开了物,人就无法描述自己。“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气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⑬这正如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威廉·巴雷特所说:“异化是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的。”⑭穆时英不是哲学家,却是一个感觉敏锐的文学家,他“真实地表现了都市人符号化的生存状态,商品在这里已经真正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一种工具”⑮。

三、都市人生的虚无

美国学者詹明信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即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都具有寓言的性质,它在“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的经验的艰难叙述”⑯,对穆时英的一些小说如《Pierrot》也可作如是观。《Pierrot》于1934年发表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不久就招来了猛烈的批评与指责。有论者对潘鹤龄投身革命的动机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提出质疑,认为“它没有内质,只是被空虚和不真实充塞着而已”⑰。以穆时英的人生经历与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和革命的理解,塑造一个革命家的形象,他没有那样的野心。所谓“革命”在小说中不过是作家借以表达其人生理解与看法的道具而已,因此将这篇小说解读为“寓言”恐怕更符合实际。穆时英对人生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人的孤独与寂寞是无法排除的。这种悲观发展到极致,就会产生绝望乃至虚无的思想。他在《晨曦文艺社成立宣言》中说:“社会失去主导文化,个人也失去了他的思想和信仰中心。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于是人生便成为那样辽远的,没有方向的,漫无边际的东西。向着当面这混乱的时代,我们投出了怀疑的眼光。对于万花筒似的缤纷的现象,我们觉得眩晕,觉得自己过于渺小。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虚无主义者。”⑱人生是虚无的,没有方向与意义,但只要你不自杀,就还得在这虚无的人世间生活,于是“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⑲,像一个Pierrot(小丑)般地生活,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小说取名为《Pierrot》的由来,也是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

小说的主人公潘鹤龄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一个可爱的情人。一次在沙龙与朋友们高谈阔论时,潘鹤龄猛然发现朋友们对他作品的理解与他创作的本意竟是完全大相径庭:“为什么他们会从我的作品里边看出和我自己所知道的我的思想完全不同的思想?我要说的话,他们全没听到,他们听到的却全不是我要说的话。”⑳原来熟悉的朋友变得陌生,所谓的心气相投居然是自说自话,人与人间的沟通与理解竟是这样困难与不可能。潘鹤龄想在情人那里得到温暖与理解,却发现这个情人早已背着自己与他人通奸。双重打击使潘鹤龄对朋友与情人都失去了信心,他离开都市、回到家乡,欲借父母亲情抚慰自己孤独与受伤的心。但父母对他的归来并不欢迎,因为“在我们这社会里,父亲和母亲原是把子女当摇钱树的”㉑,金钱关系已取代了父母亲情,家乡也不是久居之地。潘鹤龄离开父母,投身革命,从事工运,后被捕入狱。半年后被释放,但同志们却怀疑他屈膝变节,对他十分冷淡,他的那些工人朋友也早已忘记他是谁了。最后,潘鹤龄像“一个白痴似的,嘻嘻地笑了起来”㉒。小说中的潘鹤龄在不停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期望与他人的沟通与理解,文学创作乃至革命活动其实都是他探求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方式,他想通过朋友、情人、父母、革命同志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但每一次探求都以失败而告终。穆时英以潘鹤龄的失败宣告了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寻求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无意义的举动。当世界失去了意义与价值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将陷入彻底的绝望,“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也失去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㉓穆时英以潘鹤龄这个寓言式人物的人生轨迹,揭示了都市生活的荒诞性与无意义,表达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浓重的虚无感。

① 刘中树、许祖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⑰⑱ 穆时英:《穆时英全集》(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8页、第431页、第97页。

③⑧⑫⑳㉑㉒ 穆时英:《穆时英全集》(第二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第149页、第10页、第102页、第113页、第118页。

④ 沈从文:《论穆时英》,见《穆时英全集》(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页。

⑤ 杨之华:《穆时英论》,见《穆时英全集》(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76页。

⑥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来凤仪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⑦⑩⑪⑬⑲ 穆时英:《穆时英全集》(第一卷),2001年版,第234页、第329-330页、第288页、第297页、第343页、第234页。

⑨ 转引自《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第664页。

⑭ [英]麦基编:《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7页。

⑮ 赵元蔚:《都市的“女性”与“女性”的都市》,《天涯》,2010年第5期。

⑯ [美]詹明信:《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译,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45页。

㉓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页。

作 者:闻 兵,文学硕士,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学思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都市生活都市人都市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Kiss and Ride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想你所想 不止于车
城市生活形态的手工艺设计特征研究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