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好人难寻》中的异化现象

2011-08-15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奥康纳好人异化

⊙朱 丽[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解读《好人难寻》中的异化现象

⊙朱 丽[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在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从宗教信仰的异化,道德与人性的异化,文明社会的异化三个方面,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危机。

弗兰纳里·奥康纳 《好人难寻》 异化

美国南方文学一直以来以其悠久深刻的历史背景、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等艺术特色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南方文艺复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方作家。其中,弗兰纳利·奥康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她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三十一篇,生前曾三次荣获欧·亨利奖、一次国家文艺研究院文学奖,逝世后于1972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曾著有长篇小说《慧血》(Wise Blood,1952)和《它为强暴者所夺走》(The Violent Bear It Away,1960),但其短篇小说成就超过了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和《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其中同名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1955)被认为是她短篇中的经典。小说哥特式的风格,幽默讽刺的笔调、畸形怪诞的人物刻画以及意蕴深刻的主题使奥康纳小说独具魅力。短短几千字把扭曲的人性、病态的社会描写得入木三分。人与社会的异化充分揭示了大战后生活在精神荒原上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好人难寻》讲述了一个祖孙三代六口之家在驾车旅游的路上被越狱的歹徒杀害的故事。这是个令人发指充满血腥的凶杀案,但是却与常规的恐怖故事的讲述完全不同。首先在气氛渲染上,以家人外出旅游为主线,以看似轻松的语调叙述故事;在细节描写上,作者也没有着力描写面对死亡人物的恐惧心理;更具特色的是人物形象刻画上,打破使读者对受害者报以同情、对杀人者恨之入骨的态度。作者用这种独特的手法把一个好人难寻、是非颠倒、畸形变态的社会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伊恩·罗伯逊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异化”界定为“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认为是在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所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①。小说中主要人物——老祖母,所谓的“好人”与杀人不眨眼的歹徒,无不体现出了人的异化。他们都在社会异己力量的作用下,失去了本性,丧失了自我,或以自私虚伪,矫情造作;或以冷酷无情、扭曲变态来表现人性和道德的沦丧。作品的“荒诞”主题、畸人的形象,充分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的严重异化现象,揭示西方社会道德与文明的荒谬和虚假,也反映出奥康纳写作的初衷,但她始终以寻求灵魂救赎的途径为创作的最终目的。

一、“上帝死了”——宗教信仰的异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宗教思想在美国南部根深蒂固。奥康纳本人就出生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南方浓郁的宗教氛围和家庭的熏陶在她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善良、仁慈、宽容是虔诚的教徒所应具备的美德,宗教思想几乎渗透了她的每一篇小说中。而在《好人难寻》中,表面看来老祖母似乎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她时常把仁义道德和上帝挂在嘴边。但仔细读来却发现所谓的宗教信仰只不过是一件光鲜的外衣,用以掩饰人们的虚伪自私、骄傲自大。在死亡和暴力面前,它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滑稽可笑,不堪一击。在上帝面前,悲剧照样不能避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老奶奶”和“不合时宜”的人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了宗教信仰异化的普遍性。在遇上歹徒,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老奶奶不断向耶稣祈祷,希望他能使歹徒良心发现,期望他能拯救全家。她一再恭维歹徒相信他们是好人,一点不像是坏人,即使是得知自己已被他们亲手杀掉却还在念叨这句话。在家中一贯强势自视聪明的祖母此时显得是如此怯懦甚至是愚蠢。当她劝“不合时宜”的人说如果他祈祷耶稣会帮他,得到了随声附和时,竟“高兴得浑身乱颤”。歹徒们杀掉她的儿孙,仅剩她自己时,她仍心存侥幸,做垂死挣扎:“耶稣啊!”老奶奶喊道,“你出身高贵,我知道你不会枪杀一个妇道人家的!我知道你是好人家抚养大的!耶稣啊!你不该枪杀一个妇道人家,我可以把我带的钱都给你!”②而当“不合时宜”的人让她追随耶稣而去的时候,完全绝望了,喃喃地说“也许耶稣没有叫人起死回生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发现耶稣不是万能的救世主时,老奶奶才企图用钱财贿赂歹徒。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与金钱,精神与物质,孰重孰轻,可见一斑。而对“不合时宜”的人来说,老奶奶口中的救命法宝“耶稣”却让他无比反感,因为不公平的命运已经使他对上帝感到绝望甚至是无比的憎恶。“耶稣把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他的处境跟我差不离儿,只不过没犯什么罪罢了,而他们却能证明我犯过罪,因为他们有我犯罪的白纸黑字的证据。”③“在唱诗班呆过”,自认为“从来也不是坏孩子”的不合时宜的人曾经也对上帝虔诚过,也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生活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不明原因地被送到了教养院,在弄清自己被教养的原因是因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觉得太可笑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父亲是死于流行感冒。经过这次打击,他才明白自己是“不合时宜”的人,并彻底迷茫绝望了,曾经被赞美被神话的上帝在他心目中已不复存在。生活戏弄了他,他也开始对生活疯狂报复。小说中所反映的人们宗教信仰的异化实际上普遍存在于二战后的美国。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摧毁了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统治地位。随着“美国梦”的破灭,失去了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柱,人们陷入一片“精神的荒原”,孤独、绝望、无助的情绪充斥在“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世界中。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世界大战、冷战的痛苦,饱尝生活艰辛的人们开始注重物质上的享乐,拜金主义泛滥成灾。灵魂得救与精神升华已不再是人们信仰的目的,宗教变成了“好人”们包装自己的漂亮外衣。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奥康纳在这种浮华背后看到的却是美国人精神颓废、道德败坏、信仰丧失的内心世界。在她看来,整个人类都沉睡在原罪的黑暗之中而浑然不觉。她的责任就是将人们世俗上的一切伪装剥去,将通往救赎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清理掉,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让人们承认其罪人身份,并认识到这种身份的可怕性。④

二、好人难寻——道德与人性的异化

小说以“好人难寻”为题目,意蕴深刻。故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均丧失了人的本性,性格被扭曲,人格被异化。“不合时宜”的人甚至诉诸暴力,显示出道德的沦丧。初读作品,老奶奶给读者留下的初步印象是贤淑、高雅、慈爱、幽默,俨然是旧时南方淑女的典型代表。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不得不为奥康纳极具讽刺意味的创作手法所折服。小说中的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则使读者透过所谓“好人”的外衣,看到了人物的本质。出门旅行时,老奶奶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目的却是“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的夫人”。言外之意,自视高贵的老奶奶至死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她的这身衣服是有象征意义的。但华丽的外衣在关键时候是掩饰不了真实本性的。当出了车祸时,老奶奶的帽檐断裂、边上耷拉着那朵紫罗兰的花蕊,这一细节则预示着伪装的褪去,真实面目即将暴露。在小说中,老奶奶显然在整个家庭中处于主要地位,因为她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儿子媳妇基本处于失声状态。她控制着旅游的行程,也可以说她的强势、执拗和自私招致了杀身之祸,使全家人走上了不归路,这实在是一次死亡之旅。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老奶奶和餐厅主人谈论社会的混乱,世风的日下,感叹好人难寻。自己则高高在上,以一副好人的姿态自居。而“好人”这个词语,却被老奶奶滥用,当餐厅主人说他让两个小伙子灌满了要买的汽油,她夸他是“好心肠的人”,尤其是在遇到歹徒的时候,绝望之时还不忘说:“我知道您可是个好人,您可一点也不像坏人。”可见她嘴里的“好人”是多么虚伪,多么苍白无力,不合时宜,它只不过成了一种虚假的恭维之词,不过是一棵救命的稻草。怀旧、自负、自私、愚昧使老奶奶本人也成为了“不合时宜”的人。而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不合时宜的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虽然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但成长过程更让人感叹命运的不公,社会的混沌,使读者不禁对其产生了同情。同情之余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的愤怒。他之所以自称为“不适时宜”,是因为他不为社会所容,社会、法律的不公迫使他走上了犯罪道路。通过与老奶奶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身世:“上帝再也没造出比我妈更好的女人了,我爹心地也跟赤金一样纯洁。”事实上,他并非天生的坏人,他父母都是好人,他信奉上帝,做过各种工作,是个本分老实的人。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被送进了教养院。这种奇特的、荒唐的经历让年少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严重影响了尚未成熟的心智,以至于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仁义道德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对人类对社会的仇恨。不仅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意义,也无视他人的生命。透过“不合时宜”的人的畸变反映的是一个“好人难寻”的黑暗病态的社会。

三、文明社会的异化

在许多美国南方作家的笔下,南方这块特殊的地方都充满着神秘、怀旧、宗教的色彩。南北战争以后,南方的政治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也给南方的文化和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动。战争的阴影,深深的挫败感,贫穷落后产生的自卑感使南方人精神备受折磨。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他们会经常不自觉地让记忆回到战前相对宁静悠闲的生活。“这种精神瘫痪一方面剥夺了南方人理性的行为能力,是他们在文化、经济、政治重压下残喘,机械地做出反应,间或突然爆发出难以控制的暴力和无礼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紧紧攀附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梦想中过去的奢华与荣耀,以此软化严酷的现实。”⑤因此在许多南方作品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孤独、怀旧、压抑、畸形、罪恶这些南方社会的阴暗面。

二战以后,南方已经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一切信念统统动摇,形形色色的社会危机使整个南方弥漫着怀疑、绝望、愤怒、恐惧的气息,在这种氛围里成长的南方人不约而同地显示出各种各样的病态。奥康纳的作品一改南方文学中的多愁善感和苍凉的笔调,更多的是辛辣的幽默和恐怖、阴冷的气氛。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畸人”,这些畸人与他们所处的物欲横流、高度商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因此用各种偏激的手段把他们对生存的不满宣泄出来。奥康纳小说中大多具有哥特式风格,并且涉及女作家所不常使用的暴力情节,如《好人难寻》中的“不合时宜”人,连杀了一家六口,使作品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但“不合时宜”的人,并不是天生的坏人,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痼疾,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弃儿”,小说中的暴力实际上代表了文明与野蛮、骄傲与卑微、正义与邪恶、期望与绝望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产生的结果。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了现代社会的丑恶、混沌和不可救药。小说中表现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也代表着战后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清高、虚伪、执拗、自作聪明的老奶奶和冷酷、残忍的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作者有意隐去他们的姓名,使其性格特点具有代表性,是作品中暴露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奥康纳用看似轻松且略带夸张的笔触,反映了宗教信仰、道德人性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异化,揭示了工业化社中人的心理扭曲变态的根源。小说以哥特式的风格、漫画性的滑稽效果、奇妙的构思、洗练的语言,于波澜不惊,看似平静中叙述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也成为了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①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②③ [美]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屠珍译,美国经典短篇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④ 孙丽丽:《一个好人难寻的罪人世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原罪观探析》,外国文学研究,2005,(1)。

⑤ 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此文章为200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嬗变”(2009FWX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朱 丽,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女性小说。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奥康纳好人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好人就在身边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西游新记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