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裘德的悲剧命运

2011-08-15熊莉芸广西中医学院外语部南宁530001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裘德哈代悲剧

⊙熊莉芸[广西中医学院外语部, 南宁 530001]

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发表于1895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朴实的、饱蘸同情的笔墨描述了青年石匠裘德·范立不幸的一生,揭示了造成这种不幸的社会原因,同时也展示了由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物内心的多重矛盾冲突所引起的悲剧后果,笔者下文就情感悲剧和理想悲剧两个方面来探讨裘德的悲剧命运。

一、情感悲剧裘德与表妹淑之间的爱情,无疑是裘德情感生活中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对淑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对她才华的佩服、思想的肯定以及日常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温柔的体贴来加以表现的,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裘德和淑的爱情在小说中仍然是悲剧性的。这个悲剧首先根源于他们那深沉的知己之情违背了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伦理道德,因为他们俩都各自有了“上帝缔结”的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的婚姻。裘德和淑冲破传统婚姻道德观的樊篱,追求精神的完美和谐,追求自然的、合理的、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许可,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却受到社会舆论的保护。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哈代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反感的,这一点在书中第四部的箴言中可见一斑。他以赞许和同情的态度描写了裘德与淑的这种结合,认为这是一种以爱情为基础的美好的、无可指责的结合。然而,资产阶级的道德与宗教教义的卫道士们却把没有爱情的婚姻奉为神圣,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给善男信女的恩惠“,天主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在教堂里举行了神圣的仪式,就得终生结合在一起。裘德和淑由于心灵上的互相吸引、思想上的强烈共鸣而产生了真挚纯洁的爱情,但是他们这种爱情为当时社会所不容。

哈代借裘德之口对这种爱情和那不容于它的时代做了如下评说:我跟淑两个人本来过得非常美满,头脑非常清楚,追求真理的时候非常大胆;但是我们这种情况,可完全走在时代的前头!时代还没成熟到我们那种程度哪!我们的看法,早了五十年,所以这对于我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教会以及社会上维护风化的人们拒绝接受裘德和淑之间的这种“不正当”关系,他们视裘德和淑为瘟疫,对他们进行种种刁难和指责。裘德因此失去了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后来一家人连落脚的地方也难以找到,酿成了三个孩子惨死的悲剧。而面对这接踵而至的厄运,裘德始终不愿低头屈服,为了纯洁的爱情,他愿意同淑一起不屈不挠地与社会传统习惯势力进行斗争。但是同裘德相比,淑却更多地囿于传统的婚姻道德观,一连串的打击特别是孩子的惨死动摇了她对生活的信念,使她与裘德在思想上完全背道而驰。她最终没能冲破自身的传统婚姻道德观的束缚,重新落入了世俗道德的羁绊,从行为上背叛了裘德,回到丈夫费劳逊身边,加速了这一爱情悲剧的进程。

裘德与淑的爱情以悲剧结局诚如前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综观全书,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两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和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由此而带来的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理想悲剧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只是裘德整个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心灵的王国里,还有一个主宰、一个寄托,那就是做一名他所憧憬、所向往的神学博士,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裘德自幼失去双亲,由苛刻严厉的姑奶奶抚养成人。他聪明好学,壮志凌云,一心想进神学院求学深造。为此,裘德开始了边干活、边自学的艰苦生涯。他日夜书不离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即使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他也是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坐在寒气逼人的屋子里潜心钻研。裘德本来天性聪颖,才智过人,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他掌握的知识赶上甚至超过了大学里的那些佼佼者。裘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如作品中所写的,他相信自己的“工作和勤劳,准能使他在学者的乐园里,占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裘德忍受了贫穷、劳累、寂寞、寒冷的痛苦,克服了重重困难,刻苦自学了希腊文、拉丁文、数学、历史,以惊人的毅力在逆境中不懈地追求着、顽强地奋斗着。照常理,像裘德这样好学不倦、刻苦用功的有志青年应该能够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的。然而作者笔下的裘德出生在一个错误的年代。哈代不像当时的许多作家那样让主人公在历尽艰辛之后苦去甘来,违背实际人为地给主人公安排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使他最终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作为小说家,哈代力主小说创作要“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

他遵从这一创作原则,以朴实的笔墨客观地展现了下层青年裘德在那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其理想必然归于幻灭的悲惨结局。裘德出生在19世纪末叶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他生不逢时,因为英国的统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对大学招生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几乎完全剥夺了穷人上大学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牛津大学的穷学生所占人数不到百分之零点五。显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贫苦青年无论怎样智力超群、刻苦用功都别想迈进大学的门槛,他们的求学愿望只能像镜花水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老院长给裘德的回信就是最好的明证。裘德求学心切,给基督寺几位“最有道德、最通情理”的老院长写了信,但是他只收到一封回信,而这唯一的回信却是劝他安分守己,立足自己的工人阶级本行,别作他图。老院长之所以拒绝裘德,就是因为裘德是个穷石匠,属于工人阶层。在他们看来,裘德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因此,贫穷、阶级偏见和门第观念是造成裘德和大学学者们之间鸿沟的原因。正如作品中裘德的一位老乡对裘德所说的那样:“那种地方不是给你这样人预备的——那只是给那些有大钱的人预备的。”裘德自己也明确表示,他失败了,只是因为他穷,而不是因为他的意志不坚定。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裘德出生在一个竞争公平、机会均等的社会里,出生在一个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体力劳动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人都能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社会里,他本来是可以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的。不幸的是,裘德出生在一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合理的追求被不合理的制度压制,有才华的下层青年被丑恶的现实毁灭,应该实现的理想却只能化作泡影。可见,裘德从对理想的追求到理想的最终破灭并不是因为他学识不够,学业不精,而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金钱万能的社会把裘德拒之于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的。鉴于此,裘德的理想只能以悲剧告终。

裘德的悲剧是一位下层社会的青年在爱情和事业上追求、奋斗、遭难、幻灭,最后夭亡的悲剧,是美好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是人的价值遭到毁灭的悲剧。不合理的资产阶级教育体制,森严的等级观念,腐朽虚伪的伦理道德观念,英国教会的反动作用是造成裘德一生不幸的根源。同时,书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裘德内心的矛盾冲突及其性格上的弱点对他走向悲剧性的结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陈文婷.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宗教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03).

[2]刘建辉.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猜你喜欢

裘德哈代悲剧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近视的悲剧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