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唐代中前期诗学思想中屈宋评价的抑扬变化之迹

2011-08-15祁国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辞赋孟郊王勃

⊙祁国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银川 750021]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唐代中前期诗学思想中屈宋评价的抑扬变化之迹

⊙祁国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银川 750021]

唐代中前期的屈宋评价多贬抑之辞而少颂美之声,究其因由大略有二:一是“初唐四杰”为提倡雄健饱满之文而以儒家正统文道观为武器对屈宋辞赋发难,二是在中唐古文运动大背景之下,古文运动先驱同样从儒家正统文道观出发,要求文学须有用于人伦教化,从而否定屈宋辞赋。然究其实,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屈宋辞赋的滋养和沾溉。

唐代 诗学思想 屈宋评价

自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里将“屈宋”并举,并认为他们是个体文学创作的源头后①,在具体的诗学批评中视“屈宋”为一体的论说更多。唐人上承此种观念,在他们的诗文中也往往将“屈宋”并称而不加分别,尤其是在唐人表达其诗学观点的论述中更是如此。由于唐前的魏晋六朝是“屈宋”接受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唐人也许当承其余风而多称扬“屈宋”及其辞赋作品的。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唐人——尤其是中晚唐以前——对“屈宋”及其辞赋不仅鲜见称美,而且指责非难之词甚众。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和王勃是较早对屈宋发难的代表人物,卢照邻《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云:“……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②他认为屈宋辞赋创作乃文人雕章绘句之技,无礼乐教化之功。然而他并没有将屈宋辞赋一棍子打死,至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则厉声指斥了:

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③

在王勃看来,屈宋之文遗雅背训而无益世教人心,开启了淫丽佚荡为文之先河,其贻害于后世者实多。其一是败坏文风,惟夸词诞说是务,从而忽略了文章应蕴含雅正的情志及应担负的化俗重任;其二是此种文风导致了“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的严重政治后果,并将齐梁周陈的祸乱败亡部分地归咎于其时的尚艳文风。

继初唐卢照邻、王勃之后,在其文论著述中对屈宋颇有微辞或明确贬抑者有中唐(大约从天宝中期以后至贞元中期)李华、梁肃和柳冕等人。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云: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殁而孔 、孟轲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返,六经之道遁矣。④

综观李华所言,他之所以对屈宋辞赋持断然的否定态度,根本原因在于他明确坚持正统的儒家文道观使然。屈宋作品偏重抒发个人忧愤悲怨的特点在李华看来,即是对儒家伦理的背离,不仅无补于世道教化,相反还显暴君过,有违礼法,实在是很过分了。

其后贾至、独孤及、梁肃、崔 甫等也对屈宋辞赋发表过意见,如“洎骚人怨靡,扬、马诡丽。班、张、崔、蔡、曹、王、潘、陆,扬波扇飙,大变风雅,齐、梁、陈、隋,荡而不返”⑤、“荀孟朴而少文,屈宋华而无根”⑥、“屈原、宋玉怨刺比兴之词,深而失中,近于子夏”⑦等等。由于他们都倡导古文,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故在回顾描述先唐文统时便自然要对屈宋进行一番贬抑,这在中唐文体文风的理论探讨过程中似乎已形成了一种定式。中唐时写作专门论文文最多的可算是柳冕,在其文学观点阐述中对屈宋贬抑最多的亦当为柳冕。如其《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云:

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⑧

再如《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云:

屈宋以降,则感哀乐而亡雅正。……皆亡国哀思之音也。⑨

再如《与徐给事论文书》云:

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义矣。⑩

还有《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云:

及王泽竭而诗不作,骚人起而淫丽兴,文与教分而为二。⑪

柳冕一而再、再而三地痛诋屈宋,简直到了要诅咒的程度,视屈宋辞赋为“亡国之音”,亡“雅正”而失“古义”,并且还是淫丽绮艳文风的始作俑者,真可谓贻害无穷。柳冕何以如此仇视屈宋辞赋呢?我们从他的文章定义中即可看出端倪,如“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别是一枝耳。当时君子,耻为文人”⑫;再如“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⑬等。在柳冕这里,所有不以儒家政教观为指导思想而创作的诗文都是异端,都应扫除翦灭以正世人视听。先秦而来的文学发展史本是文学自觉意识逐渐苏醒的过程,是文学欲以挣脱经学羁绊而追求自身独立的过程,所以也便表现出了对声韵词藻等文学外在形式技巧的重视和探讨。凡此种种,在柳冕看来都是离经叛道之举,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这种绝对的正统文道观的支配下,面对屈宋那些哀伤悲怨、忧郁愤悱而又体现出华美清丽之文学特性的辞赋时,柳冕其实早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除了大加挞伐之外,还能指望他对屈宋辞赋说上几句客观公正的评价吗?显然不能!

萧颖士、李华、柳冕等古文先驱而后,对屈宋或不满或贬抑的言论渐少,似乎有一夜之间而销声匿迹之势态。今检此阶段唐人诗文,仅得数条于屈宋颇有微辞的说法。举其大者如下:

其一见于白居易《与元九书》: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苏李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⑭

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⑮的功利文学观,以此,白居易此处对屈骚的评价也不过是承袭前人,尤其是汉人的意见而已,认为骚人只重抒发个人怨思是一种偏失。但白居易出于其诗人的文学敏感而肯定了骚辞“梗概尚存”的内容,也肯定了楚辞作品“引香草恶鸟为比”的表现手法。

其二见于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一诗: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 贞亮,体物情崎岖。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⑯

孟郊诗作多哀怨之音⑰,这与屈宋作品怨愤哀思的格调应该说是相合的,而且孟郊还直接写过不少自比屈宋、同情屈宋的诗篇。如:“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谋”(《湘弦怨》)、“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等。还有一首《楚怨》:“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手把绿荷泣⑱,意愁珠泪翻。九门不可入,一犬吠千门”⑲,更是完全借悲叹屈宋不幸遭际之酒杯来浇自身穷辱难达之块垒,流露出对屈宋的认同和志难获伸的无奈,也恰与《旅次湘沅有怀灵均》一诗对屈子的无端责难形成鲜明对比。郝世峰在其《孟郊诗集笺注》一书里概括说,孟郊的心灵历程是从“立身如礼经”到“始惊儒教误”。⑳指出孟郊内心深处有着浓烈的儒家正统用世观念,自然对儒家伦理有着较强烈的自觉维护意识,努力要做一个合乎儒家规范的正人君子。因此,当孟郊想要表白自己对“如今圣明朝”的一腔忠心之际,他满脑子涌上来的便都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屈原也便马上变成了他笔下的“小人儒”,屈骚一唱三叹的情感抒发也成为自我炫耀的罪责了。此其一。其二,孟郊此诗,可能也包含“借责备屈原而取悦当今,以利个人仕途”㉑的现实动机。诚如是,则《旅次湘沅有怀灵均》一诗对屈子的贬抑即多少有些言不由衷,其中自有某种程度上的做戏成分。

检视唐代中前期对屈宋其人其文的评价阐释,王勃、卢照邻等人对屈宋辞赋的否定,其实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反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㉒的龙朔文风,可惜他们使用的却是儒家政教文道观的思想武器,在后人看起来便显得又老又旧,也使他们自己走上了抹杀屈宋作品历史贡献的歧途。究其实,“四杰”提倡“在作品中表现浓郁的感情与壮大的气势”㉓,这本身也不同于只强调政教作用而忽视文学特性的极端观点,同时屈宋辞赋又恰恰是蕴含浓郁感情与壮大气势的典范之作。以此,王勃等人的诗文创作自然也就有对屈宋辞赋表现形式及情采内容的诸般接受。

同时,关注数字文化发展,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加大数字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进行数字网络出版、发行与传播[13],充分利用微博、微电影等微文化渠道,以及中国驻外文化交流机构扩大亳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组织亳州文化企业参加国际大型会展、贸易洽谈会、文化年、艺术节等重大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亳文化企业与海外市场沟通交流的桥梁,拓宽亳文化“走出去”的渠道。

李华等古文运动先驱之所以否定屈宋辞赋,其时代背景是唐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由骈文走向散文、由绮丽走向质朴的文体文风变革。否定屈宋辞赋作品的古文运动先驱们亦即主要活动于这一时期,他们否定屈宋辞赋的声音也主要是在对文体文风改革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发出的。李华、柳冕等人从儒家正统文道观出发,要求文学须有益世用教化,否则便是败俗之物。以此,他们极力反对藻丽雕饰之文而倡导质实简明之文,屈宋辞赋以其惊艳的品格而受到否定也便是其文学思想中的应有之义了。然而,此时期的古文运动先驱们亦如唐初的“四杰”一样,虽在理论上对屈宋辞赋严厉指斥,而在实际的创作中却有所接受。如梁肃《送前长水裴少府归海陵序》云:“秋风木落,临水一望,远客之思多矣。……若悲秋送远之际,宋玉之所以流叹也,况吾侪乎?”㉔

要言之,《风》《骚》同为古代文学源头,其滋养后世文学之功同等重要而深远。后世文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无论有怎样的不同,文学创作的具体形态无论有怎样的差异,究其实都接受了屈宋辞赋的不少沾溉,唐代文学发展自然亦不例外。那些曾否定过甚至是诋毁过屈宋的唐代文士,其否定与诋毁往往是在特写的历史情境下发生的特殊案例,诚如杨炯在《王勃集序》里明确宣称的那样,是“矫枉过正,文之权也”㉕。

① 笔者按,《宋书·谢灵运传》云:“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引自《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0月第1版,第1778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11月第1版,第1691页。

③ 见《全唐文》卷一百八十,第1829—1830页。

④ 《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五,第3196页。

⑤ 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见《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第3736页。

⑥ 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文中引独孤及语,见《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第5261页。

⑦ 崔 甫:《穆氏四子讲艺记》,见《全唐文》卷四百零九,第4293页。

⑧⑨⑩⑪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第5354页,第5356页,第5356—5357页,第5357页。

⑫ 《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见《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第5356页。

⑬ 《与徐给事论文书》,见《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七,第5356页。

⑭ 《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第6889页。

⑮ 白居易:《与元九书》,见《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第6890页。

⑯ 见《全唐诗》卷三七七,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1版,第4240—4241页。

⑰ 笔者按,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孟郊诗风“哀怨清切”。见傅旋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1版,第514页。

⑱ 笔者按,此句系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谓屈原志趣高洁,亦以自喻。

⑲ 笔者按,此句系化用宋玉《九辩》:“岂不郁陶以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意谓自己如宋玉一样都是穷士,受到社会的重重挤压而难以展示才华实现抱负。

⑳ 可参看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之前言部分。

㉑ 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㉒ 杨炯:《王勃集序》,见《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931页。

㉓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第1版,第32页。

㉔ 见《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267页。

㉕ 杨炯:《王勃集序》,见《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1版,第1931页。

本文为“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10JY007)”成果之一

作 者:祁国宏,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辞赋孟郊王勃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一字千金王勃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