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地区花灯表现形式

2011-08-15文幸闺保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云南保山678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4期
关键词:保山曲调花灯

文幸闺(保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云南 保山 678000)

保山地区,地处云南边疆,滇西纵谷末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历史上“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山地区花灯为保山地区各县、市民众所喜爱的地方戏种,无论是曲调和表现形式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保山花灯的渊源

保山的各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好乐的习惯。对于花灯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保山地区花灯,已成为汉族(部分彝族、白族也有)的一种民间风俗活动,已有其悠久的历史。据光绪年间修纂的《永昌府志》与后期所写的《保山县志》等书所载:“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俗称小南京”,以“自南京来”及家庭的祖宗牌位写的“南京人氏”等等。大批迁移到保山(古永昌)边疆地区后,很自然的带进一些江南、中原的风情习俗与民歌小调及其它演奏、演唱音乐。经过一个时期的交流、变化与原保山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配合起来,以这种历史状况的纵横结合、吸收,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变化大,已难辨认原曲调面貌,有的还可以认识出来。这就逐步形成了保山地区花灯的一个特色。保山历史上逢春节期间或庙会之时,如元宵看灯与保山地区花灯就有一定关系。据《腾冲县志稿》礼俗文艺篇载:“旧志云四时八节必祭岁除夕……元宵看灯,有鱼龙诸杂戏……”从文字可以知道,在明清保山地区就存在花灯的雏形了。

二、保山地区花灯的发展

“花灯是老祖宗从中原内地带来的”这类传说在保山较为普遍。此说虽无实可考,但从历史上看,保山地区的汉族祖籍多为南京。据《中国戏曲通史》所述,“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南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剧种,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在这样的情况下,南迁之军民,随之将中原家乡发达的文化艺术捎带而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国戏曲通史》在涉及明初的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戈阳腔的分布地区时也提到云南,这样看来,保山民间关于花灯源流的传说是站得住脚的。

在清代中、后期,在《保山县志》里还有一段有关戏剧、灯类活动与兴盛的记载:“永昌北汉庄,有陈姓遗迹……其子骄多……演剧于宅,”这段轶闻,道出了保山坝子北汉庄、板桥,以及沙坝、金鸡村一带“花灯窝子”的源于兴的情景。由此可看出当年这里的花灯演出之活跃。又到了三四十年代,逢年节是乡下大唱花灯,坝子里灯对很多,十分热闹。也有一部分灯班进城玩灯,他们首先到县衙门朝贺演出,然后再选他户玩灯。其中就《采菱角》这个花灯剧目,男划船、女跟着,有情节,有说有唱,甚是热闹。这时期常演的花灯剧目有《闹元宵》《一枝梅》《四狗闹家》等。这说明保山区内,特别是保山坝子,施甸乡村、腾冲城镇花灯的大兴情况。

民国时期,保山花灯从剧目到演出等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纵的看是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加入以及外来艺术形式的变化,从横的看是灯类活动不断发展,特别是保山、腾冲、施甸等地广大城乡稍大的村镇都有了业余灯对,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村村寨寨鼓乐喧天,演出盛况实在可观。演出剧目也随之大大丰富起来,常演的传统剧目有《绣荷包》《黄花姑娘》《小生赶科》等上百个。在表演上,除了向省外,和其他剧种学习之外,也将本地民族歌舞有机的融合其中。产生保山地区花灯间,还与本地歌舞、小调联系上了,如山区封闭型的思腊,所演出的《三人争妻》有异唱腔,其调子是边疆民间的《放猪调》。又如保山彝族演花灯就加进“打花棍”的民间舞蹈等等。保山地区花灯,关于渊源与兴起的说法是:外地传入与本地的结合。这很有道理。

建国后的保山花灯,进入了繁荣时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保山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保山滇剧花灯团,施甸、龙陵、昌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以编演花灯为主的文工队,大部分乡镇有了业余花灯队,一改建国前春节才演花灯的习俗,乡村里的重大集会,都能看到花灯演出,金鸡、沙坝、下村等乡镇历史上的“戏窝子”,花灯演出活动异常活跃。打破了“好男不唱灯,好女不看灯”的陈腐观念,大批有一定素质的女演员加入了专业和业余花灯演出,使古老的保山花灯的演出效果大大增强,花灯艺人受到了应得的尊重。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其作品不少,创作力量也不断增强,先后编写了一批较有质量的剧目,如《算命》《相亲》《核桃树下》《鱼水风波》《刘嫂认亲》等。保山地区花灯团,从剧目、音乐上是本地与外地结合,就是说,区内的业务、专业花灯活动,以演本地区的剧目、音调为方向,但也不排斥学习并上演外地的剧目、音调。这样,保山地区花灯(分保山花灯——保山市、龙陵、施甸、昌宁、腾冲花灯,有同有异,各具特点),一直存在着,并且是发展繁荣兴盛的。

三、保山地区花灯的表现形式

保山地区的传统花灯分为“走场”“过路灯”“小戏”等形式。一般情况,在演出花灯前后,还有龙灯、狮灯或其它灯类节目的配合。花灯音乐按照演出形式,又可分为花灯歌舞音乐、表演唱音乐、小唱(插曲)音乐、花灯戏剧音乐和花灯舞蹈伴奏音乐等几种类型。花灯歌舞音乐是按演唱表演形式,可分为集体歌舞曲调、小歌舞曲调等,是由男女演员既歌又舞的曲调,这类曲调有的欢快跳跃,有的明朗活泼,其演唱曲调及内容非常丰富。如《送郎调》《采花调》《十大姐》《绣荷包》等;表演唱音乐,也叫花鼓调,这类音乐在民间演出是接近戏剧音乐,带有歌、舞、表演的综合性音乐。各类“花鼓调”是较独特的品种,有的还以曲艺表演节目看待,在保山地区有一定比重份量。如《永昌花鼓调》《金鸡花鼓调》等;小唱音乐,是花灯戏剧节目的唱腔,以功能说可分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等不同曲调。一般是作为戏剧节目的唱段演唱,以增加戏的气氛,这类曲调较多,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如《五更调》《梳妆调》《栽秧调》等;花灯舞蹈伴奏音乐,凡在演出过程中为各类花灯歌舞、表演唱、戏剧、小唱等的弦管乐曲都为花灯的伴奏音乐。但作为保山花灯音乐的伴奏曲调并不多,除少数几支曲牌之外,多数为演唱中的过门、前奏、尾声之类,只是相对有点独立性。如《十二月鲜花调》《茉莉花》等。还有施甸县万兴较系统的收集了五六支,如《金银科》《豹子头》等。

结论

保山地区花灯音乐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它是存在的,一些探索、尝试,也是为了新的发展。在演唱、演奏上继承传统,又不忘记变化发展,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有各方面的可塑性。作为保山地区花灯音乐——不可少的地方剧种音乐,其珍贵的曲调声腔——各类花灯音乐的品种,如何更新发展,有待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相信会受到当代人们的热爱,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1]《保山地区志》.1999年.

[2]《保山地区戏曲志》.1990年.

[3]杨枝富.《施甸县戏曲志》.1980年.

[4]《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

猜你喜欢

保山曲调花灯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找不同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赏花灯
花灯艺人
漫画10幅
漫画12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