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虞民间吹打乐传承的思考和探索

2011-08-15王关明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上虞民间艺术

■ 王关明

上虞民间吹打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和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古越民间艺术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虞民间吹打乐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逐步形成了多种演奏形式、演奏风格和不同的曲牌。大敲、背敲(小敲)的粗犷宏大;细吹细敲的文静幽雅;结婚庆寿的活泼欢快;道教吹打的古朴厚重等,都具有各自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格调,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牌至今仍在乡村中流传,具有无限的生命力,2009年已申报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就上虞民间吹打乐传承的思考与探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上虞民间吹打乐传承成因分析

上虞吹打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它有历史传承,有时代创新。传承是上虞吹打的内在机制,创新才是上虞吹打的根本特征。笔者认为上虞民间吹打在传承发展中有三个密不可分的因素。

1、民俗是传承的民间基因。上虞民间吹打乐代代相传,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自有提供它生存和发展的合适土壤。上虞民间吹打乐诞生于社会草根阶层的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传统巫术等信奉,从而衍生出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信仰仪式,作为消灾祈福,为乡人在各种节庆民俗活动中祈愿求神,保佑人口太平、庄稼丰收,连带着举行各种“做社”仪式。延至清末民初,这种传统民俗活动风靡乡村,春天要做春社、秋天要做秋社,遇有瘟疫疾病也要请太保先生唱唱“太保”。这种定期循环再现的“周期性”民俗仪式和遇事临时举行的“指向性”仪式,为上虞民间吹打乐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艺人是传承的基本因素。从纵向观察,上虞民间吹打乐之所以能不断创新,离不开一代代民间音乐家。三国时期的虞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以他的一曲《广陵散》而名传千古。《广陵散》是一部史诗般的音乐作品,有《取韩》、《冲冠》、《烈妇》、《扬名》、《投剑》等四十一个小标题,全曲都表现了嵇康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誓与当时司马氏集团斗争到底的精神。建国初期,几乎与苏南瞎子阿炳齐名的虞籍音乐家孙文明,为我国近现代的二胡演奏技法及二胡乐曲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著名音乐家屠咸若(章镇南堡村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绍剧作曲家罗萍(长塘罗村人)、创作《西游记》主题歌的著名作曲家金复载(百官街道人),直至今天的屠仲道、吕勇林、娄尧根等艺术传人,他们无不都曾受到家乡民间吹打乐的熏染而开始步入艺术殿堂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代杰出艺人的出现,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地生产出艺术精品,其艺术影响力更始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成为支撑某一艺术品种的擎天柱。上虞民间吹打乐正有赖于嵇康、孙文明、屠咸若、连波、罗萍等驰名中外的民间音乐家的出现,使吹打艺术得以生存发展。

3、创新是传承的源泉活力。传承是上虞吹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上虞民间吹打乐队从纯演奏道教音乐、封建迷信色彩较重的曲目开始,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改进,成为民间吹打乐精品,如《文武辕门》、《花二场》、《流波曲》、《四方曲》、《步步高》等。它们或粗犷豪放,或高亢激越,或委婉细腻,具有较强的审美娱乐功能。在绍兴市黄酒节上演出的吹打组曲《欢腾的曹娥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取材于民间曲牌《花二场》,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程式,在曲式和调性上大胆革新,改普通的“四管”编配为“十管”编配,演奏员多达48人。另外,当地文化馆创作的笙笛两重奏《山山弯弯风光崭》是在章镇一带《小放牛》的曲牌基础上加工而来,旋律流畅,活泼欢快;歌曲《山里汉的歌》汲取了《文武辕门》的旋律基调,粗犷雄壮,热烈浑厚。

二、上虞民间吹打的传承模式

上虞民间吹打乐从民间的道教音乐,逐渐演变成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民间音乐艺术,使我市成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又将成功申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至少历经上千年历史,主要有三种传承模式。

1、口授与心传的原始形态。上虞民间吹打乐源于汉代,南宋已较盛行。明、清日趋繁华,达到鼎盛,这是上虞民间吹打的成熟时期。纵观上虞民间吹打乐的普查情况,传统传承为“宝塔型”的模式。例如:上浦镇小坞村“长安文锦秀”的历史派系传承关系已无从考证,据老艺人追述,至今已传了五代。第一代:徐某某,吹打班主;第二代:徐嘉进(徐子),俗称“六二”先生,开始由吹打班发展到戏曲坐唱;第三代:徐炳锐(嘉进之子),已不满足于吹打、戏曲坐唱的格局,从绍兴请来一位叫和贵师傅的戏曲艺人,传授技艺,并于1920年组成戏班,定名为“长安文锦秀”,徐炳锐自任班主;第四代:徐荣斋(炳锐子)及另一位学生董秀阳和炳锐次子徐煜斋、徐连斋等;第五代:徐灿根(荣斋子)。这种传承的方式,分为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两种。

而师徒传承方式则具有开放性,形式也具多样性,可以是一个师傅传授多个徒弟,也可一个学徒先后拜多个师傅,这种传承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吹打艺术向纵深发展。一般说来,此类传承方式的师傅艺术水准往往较高,学徒的家长也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水平高、生意好的高师那里去求艺谋生,且徒弟之间亦能得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虽然上述两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承并发挥各艺人、门派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筑起了不同师承间自由交流的藩篱,限制了传人们在切磋中的发展。尤为致命的是,这种传承方式的散漫性、个体性导致师傅只注重对学生单纯表演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文化知识、艺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生学艺进门往往很快,但是技能提高却很慢,成为演奏大家则更难。

民间吹打乐的传统传承一般为“口授心传”。传统的传承方式,只是跟着先生边听边学,全凭学生自身的记忆力和吸收力来传承,用艺人的说法:先听后学,死记硬背。这种传承方法,往往同一个师傅带出的几个徒弟水平不齐,普查中发现有很多老艺人没有工尺谱,全凭手上功夫,缺乏系统的乐理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推移,使民间曲牌“走样”或者失传。

2、吸收与融合的兼容形态。上虞民间吹打乐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吸收和兼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戏曲的兴盛,昆曲、徽班、乱弹、滩簧等各类剧种以及曲艺说唱在各地城乡普遍演出,不少民间吹打乐手就与戏曲艺人相互交流、融合,从而推动促进了吹打乐曲的发展和提高。东关街道保一村吹打乐队的邬法胜师傅,已是当地邬氏吹打乐的第四代传人,演奏颇具专业水准,尤其是从徽班中学习借鉴的“京头场”锣鼓,无论板眼节奏,都称得上丝丝入扣,粗犷激越,振奋人心。

3、移植与创编的创作形态。艺术的传承是发展式的传承,上虞民间吹打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在不断的传承中,充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艺术内涵。三国时期的虞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以他的一曲《广陵散》而名传千古。直至近年来,我市许多民间艺人,在感悟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时,不断移植和创编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吹打曲目,如《上虞大敲》、《东山再起》、《庆丰收》、《欢腾曹娥江》、《稽山春晓》、《山山弯弯风光崭》等等,体现了上虞民间吹打的传承成果。不但创作和繁荣民间吹打的曲目,还不断传承了我市2000多名吹打艺人,涌现了上虞实验小学、崧厦镇中、滨江中学被命名为“上虞吹打乐实验传承基地”。

三、上虞民间吹打乐传承的探索

上虞民间吹打乐要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民间音乐的精华,笔者认为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氛围,让上虞民间吹打这朵民间音乐奇葩更加鲜艳。

1、营造共同参与氛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虞市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民间吹打的保护传承工作。2003年,上虞民间吹打又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上虞民间吹打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厅为此拨款10万元,上虞市政府也拨专款用于上虞民间吹打艺术保护工作。2006年,上虞民间吹打乐入选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文化馆被绍兴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绍兴市上虞吹打乐传承基地”;上虞实验小学、崧厦镇中、滨江中学被命名为“上虞吹打乐实验传承基地”;屠仲道、吕永林、王志祥被列为“绍兴市级民间吹打代表性传承人”。每二年举行一次“上虞民间吹打乐擂台赛”,再次展示了上虞民间吹打在传统基础上发展的新亮点,至今,全市拥有165支队伍,重业人员达2200人以上,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局面。

2、培训传承人队伍。上虞在争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过程中,把进一步培植富有群众基础、具有竞争实力的民间吹打乐作为主攻方向。1998年该市首次命名梁湖镇玩石村、道墟镇肖金村、曹娥街道蒿庄村等10个村为市“民间吹打乐之村”。从此,上虞民间吹打乐队的普及活动更加如火如荼。文化部门因势利导,每隔一年举办一次“民间吹打乐擂台赛”,每逢重大节日活动都让他们登台亮相,吕家埠吕海火家、石浦董秀连家都是当地有名的吹打乐世家、吹打乐之家。岭南乡白龙潭村王仙法早年从村“大同轩”吹敲班学会吹唢呐、拉胡琴、敲锣鼓,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及兄弟王建法,吹拉弹敲样样都会。下堡村村民娄尧根组织的家庭乐队已四代相传,能演奏绍剧、越剧等传统曲目100多个,娄家乐队有10多个人己成为专职人员,培养的徒弟已有15个,并定期组织培训,指导队员识谱、记谱、背谱。更为可喜的是,上虞师范附小、沥东西塘小学、崧厦寺前小学等还开展了课外吹打乐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吹打乐的新生力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3、致力推出原创节目。上虞市文化馆坚持原创、特色性强、表达新颖、不断突破。文化部门还组织有关人员,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和创作了《上虞大敲》、《东山再起》、《庆丰收》、《欢腾曹娥江》、《稽山春晓》、《山山弯弯风光崭》等一大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曲目。历年来全市可演奏曲目达100个,其中有12个曲牌节目获绍兴市级以上的奖项。曾先后参加全国“七艺节”、“2007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等演出,得到省文化厅领导、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并对上虞民间吹打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吹打繁荣态势给予高度的评价。

为了让现代吹打乐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还不断追求表演形式的新突破,要求创作者与表演者在保持吹打乐基本艺术特性的前提下,融入新的艺术表演手段,舞台表演中适当地调动声、光、电、景等现代舞台表现元素,立体展现作品的丰富内涵、烘托艺术气氛,在乡间表演的基础上,向舞台精品延伸,给观众以全新的艺术享受。

4、重视培养基本观众。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民俗活动正日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民间信仰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日趋简化。且多元化娱乐市场的冲击,使得吹打乐观众群大量减少。为此,我们着力营造多元的活动形式,通过与其他民间艺术的互生互动,扩大民间吹打参与演奏的空间。全市发展了30支舞龙队、6个舞狮队,及蚌舞队、彩莲船队、彩蝶队和马灯队等民间艺术活动项目,促进民间吹打在相互依存中的发展。同时,以各大节庆活动、曹娥庙会、文化广场演出、娥江之春、文化遗产日等为平台,开展多种民间形式的吹打活动。此外,上虞民间吹打的保护成果作为“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重点组成部分,正在精心制作之中,上虞民间吹打将在历史的、传统的和现代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迈向新的征程。

社会在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淹没,我们一定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期待着上虞民间吹打乐的传承之花,盛开于明媚的春天。

猜你喜欢

上虞民间艺术
纸的艺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爆笑街头艺术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