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词中女性化词风的表现和成因

2011-08-15赵丽玲吴靓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女性化宋词词人

赵丽玲 吴靓

绚烂于文化空前繁荣、艺术天才辈出的两宋时代,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情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苑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一批又一批峨冠博带、宽袍长袖的宋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万多首或丰姿绰约、或洒脱飘逸的宋词。当我们仔细玩味这些美丽的词作时,一股浓重的女子脂粉气息迎面而来。在这个世界里,香云飘绕,杏花细雨,莺穿柳带,疏影流歌,红粉朱楼,画图难足。在男权主义的中国封建社会,男性词人为什么宁愿放弃作为强者的性别,而乐于以弱者的身份去作此“妇人态”呢?宋代男性词人在艺术中“集体性别转换”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一、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

(一)柔婉的女性化意象。由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研制的新发明“《全宋词》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从一方面道出了这一“秘密”。此系统记录了《全宋词》的全部文本信息,给出了1416180净词文总字数所用的6068个汉字每一个字的使用次数和频率。根据该系统的统计,《全宋词》使用最多的几个字依次是:人、风、花、不、春、无。这些高频字(或者说意象)的使用便是宋词的女性化倾向的表现。女人对风敏感甚于男性,“弱不禁风”“扶风摆柳”“风情万种”这些词多是形容女性的,可见对风的偏爱也是敏感、脆弱、多情的宋代词人女性化的显露。“对花伤怀,望花兴叹,绕花扑蝶,拈花思人,是一种典型的女性化行为,而宋朝男性词人却乐此不疲,真是令人深思。字频表上还有许多排名在前100位以内的高频字,如“春、云、月、香、玉、水、红、雨、梦、愁、烟、柳、芳”等,无不具有女性化的情韵和柔媚的意象。①

(二)多情女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宋词中多回环转和的咏叹调,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携手处,今谁在?”以感叹语喻愁如海之深广,状孤身之凄凉;多用象征、用典、夸张、比兴等表现手法来抒情表意,如陈允平《唐多令》“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的“芙蓉、斜阳、征鸿”多种景物的象征和“红叶题诗”的含蓄用典写出了女子愁肠百结、闺怨难诉的心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具有鲜明女性特征百转千回的柔肠和情怀,缠绵细腻,在宋词中比比皆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作为佐证:字频统计表明,在宋词中,“不”“无”“未”等否定词的使用总数高达22103次。这意味着《全宋词》平均每一首就使用了1.1个否定词,并大多用在疑问句中。美国珍尼特·希伯雷·海登著在其著作《妇女心理学》中认为:“男子的语言是有逻辑性的、简洁明了的;女子的语言则是模糊不清的、感情色彩较浓的。”②格林斯特·罗宾·莱可夫在1973年提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附加疑问句”。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看,宋词中大量的否定词、疑问语气的出现表现出鲜明的女性话语特征,正反映了宋词的“女性化”倾向。

(三)以女性为词的主要表现对象

1.女性化的人物的言行。在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化动作。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写道:“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词人笔下是初春花影,明月清辉,杏花馨香,笛声悠扬。如一位俏丽优美的女子,恬静、清婉、幽美,在月下寄托着高雅悠闲的情怀。

2.女性形貌的传神描写。在宋词中,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宋代的词人们善从容貌、体态、服饰、情态、技艺等各方面去描绘女性香艳绮丽的形貌。率真的柳永挥毫泼墨,别开生面地写尽了青楼艺苑里女儿风情:写美人笑靥,“香靥融春雪”;写美人肌肤,“红脸杏花春”(《少年游》),“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倾杯》);写美人别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采莲令》);写美人歌喉,“帘下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玻璃盏。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③……或全面描绘,或简单勾勒,或比兴暗喻,纤纤美人,千娇百媚,妖娆多姿。

3.女性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对女性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宋词称得上登峰造极。如柳永词中的世俗女性,她们大胆地追求爱情,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取无端”(《锦堂春》)。“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小镇西》)。他们感叹人生无常:“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迷仙引》)的感慨,她们更珍惜青春,大胆地发出了“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的呼唤,面临晚春她们会担忧“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昼夜乐》);宋词中的女性不再是凄凄切切、对镜自怜,而是直接表达出对爱情逝去的恨怨及感叹,敢爱敢恨。然而,歌女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却显得那么的微弱,色艺俱佳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也为柳永词增加了一份凄凉,使之更为催人泪下、动人心弦。

二、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分析

宋代整体呈现出浓郁的女性化倾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背景:女性词风的盛行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政治上的孱弱之治、高度的专制集权和对外族的妥协退让,整个社会心态明显趋于内敛柔弱、细腻伤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李泽厚认为,中唐以后“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丽在闺房”“这并非神秘的运气,而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之使然”④。张毅也对此做过总结:“宋代整个封建集团再也没有唐人那种追求建功立业的宏伟气魄……时代精神趋于向内收敛而不是向外扩张,士人心理喜于深微澄静而不是广阔飞动。”⑤

(二)文化环境:这种现象背后亦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文化根源。与唐型文化充满阳刚盛气不同,宋型文化呈现为阴柔之美,整个社会的阴柔性文化心理,为女性化词风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气候。宋朝特别是北宋仁宗、徽宗年间的相对平和时期,汴京、杭州等大都市经济繁荣,百业兴盛、朝歌暮舞,歌楼妓院林立,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新生乔小雨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这种绮靡奢华的都市生活配以流行于歌舞酒宴、花前月下、浅斟低唱的燕乐,满足了词人内心深处被压抑的缠绵缱绻情感的释放,折射到文人的词作中就形成了香艳纯情、唯美柔媚的风格。

(三)词的艺术属性:词的产生、写作内容、婉约特点和演唱者都有女性归属的特性。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它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文体。从唐五代开始,词的主要功能是遣兴娱宾,根本不要求反映什么社会现实。“诗言志”“词言情”是分得很清的。自晚唐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就呈现出浓艳清丽的风格,其内容多为感物伤情、对景怀人、豪门佳丽,儿女私情。由于“词为艳科、小道”而不受程朱理学“文以载道”思想对人的的束缚,可以踢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教,大写真情实感。这正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隐秘的感情,成为宋朝士大夫宣泄内心衷肠、表达幽微隐约情感的最为“惬意”的文学形式。

(四)心理动因:首先,“双性化人格”是宋词女性化特征的心理根源。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荣格提出了著名的“女性意象”理论:所有的人的心理都是两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又有女性的一面。男人的女性的一面称为女性意象“anima”,它是“原始意义上的‘灵魂’(即原始意象的集体无意识)”“这个内部的女性人物在一个男人的无意识扮演了一个典型的或者说原始意象的角色,我称她为‘阿尼玛’”⑥。荣格认为女性意象来自于男人对母亲、姐妹、情侣等女性的早期经验,它影响男人的情感层面并施展她的魅力,使男人产生喜怒无常的心境和荒谬的情感。⑦由此来看,我们不难体会宋词“双性人格”的特有之美,品读出宋代词人他们在言志载道的诗文中所不曾也不敢展示的一种深隐于心底的女性化情思、一股香艳柔媚的芬芳。

第二,“发散式”认知风格。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赫德森(Hudson)发现,人的认知风格可分为聚合型和发散型两种,一般来说,聚合式思维者谨慎冷淡,想象力有限,喜欢选择自然科学领域;而发散式思维者热情冲动、想象力丰富,女人气质明显,他们对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很感兴趣。这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证明:宋男词人的内在女性气质是的确有存在根据的。

第三,臣子与弃妇心理之相似。美国学者劳伦斯·利普金在其1988年出版的《弃妇与诗歌传统》中提出“弃妇的内在情思与诗歌创作者在生活中的遭遇有着某种相同之处”。中国文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建构了广大文人的“臣妾”心理,君臣与妻妾的伦理关系具有鲜明的相似性,因而在词作中,当那些男性词人在政治、仕途上受挫,便常化身为女子,体贴入微地描摹女性微妙心态,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路的悲情。这种“弃妇心理”,常表现出纤弱或消极。比如屈原,在《楚辞》中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受到楚怀王的疏远及权贵的排挤后,常以“美人”自比:写“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喻年老色衰,不被君王宠信;写“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化作美人与自己的君王楚怀王眉目传情,借以表达对楚怀王的忠诚。这就是为什么,刚正如范仲淹,写出过“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柔情丽语;持重如司马光,写出过“相见怎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的缠绵艳词。

第四,中国人“女性化”心理特征。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提出:中国人的心灵具有“女性化”的特点。他认为“‘女性化’在中国人心灵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人心灵中的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的思维,使他们的头脑羞于抽象的词藻,喜欢妇女的语言。⑧林语堂的分析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心态中“阴性”的一面。

注解【Notes】

①刘月琴:“宋词‘女性化’倾向之成因”,《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2004):2。

②珍尼特·希伯雷·海登:《妇女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80。

③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05年)156。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253。

⑤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7。

⑥荣格:《回忆、梦、反思》,刘国彬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年)181。

⑦Jess Feist:《人格理论》,李茹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121。

⑧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90。

猜你喜欢

女性化宋词词人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孤馆寒窗夜无寐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夏俊娜绘画语言的装饰性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