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原非寻常物

2011-08-10刘会彬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瓷画珐琅藤蔓

■刘会彬

葫芦在中国民间的吉祥寓意,人们经常提到的有两种。一是“多子多福”。这个寓意的来源,是葫芦多籽,而“籽”与“子”谐音。当然果实多籽的植物还有许多,那么人们为什么选择了葫芦?是因为葫芦还好看,也好玩儿。比如同样具有“多子”寓意的花果还有石榴、葡萄,也都是既内有籽实,也外有形式上的乖巧。人,既喜欢实际的利益,也喜欢外表上的好看,本是非常自然的事。二是“福禄”。这个寓意的来源,是葫芦与“福禄”谐音,而福和禄是人们都追求的东西,所以葫芦就成了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象征。福是福气、幸福,意义固然好;禄是指朝廷官家发给的俸禄,意味着能做官,意义固然也好。葫芦的这个寓意大概来自于南方,因为按照北方的语音,葫芦与福禄并不谐音,说是近音像还可以。我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是湖南人。有一年春节他自绘一幅摺扇式扇面葫芦图,寄给我祝贺新年,画上的题辞是:送你一个好大的福禄。

既然有美好的寓意,又好看好玩儿,那么免不了瓷画中就有葫芦了,或者干脆做成葫芦状的瓷瓶,名字就叫做葫芦瓶,摆在几案上,以求多子之吉。也有的将瓶做成葫芦的形状,又在瓶上绘以葫芦的纹饰,就更是吉上加吉了。子,在中国古人那里是非常大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人生要义。中国旧时候有一个祝颂语,叫做“三多”。我从前以为“三多”是指福、禄、寿,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了是指福、寿和男子,将多福、多寿、多男子作为对所尊重的人的祝颂。此语出自《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这是华视尧为圣人,对圣人的祝颂。在包括瓷画的绘画中,表示“三多”意思的画法,一般是画成三枚果实,代表多福的是佛手,代表多寿的是仙桃,而代表多男子的是石榴。不过这没关系,因为这里我们想说的是“多男子”在古人的观念里是多么的重要,而葫芦,也具有如此之重要的寓意。

葫芦既有福、禄、多子等多种吉祥寓意,所以有时候,它也被赋予没有具体所指的、广义上的吉祥意义。比如出产于乾隆年间的珐琅彩“福寿连绵纹双耳瓶”,上面绘的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所以福的寓意已经被它所包含着了,那么葫芦的寓意就成了寿。寿也是人所追求的,既然方向性相同,也就由葫芦来代表,也未尝不可。其实此类吉祥寓意,有时候彼和此的区分并不是很鲜明,有时候相互交叉,有时候一物多寓。仍比如说葫芦,因为寿星手里的那根拄杖上挂着一只葫芦,所以葫芦有时被赋予长寿的寓意。这样一来,葫芦就福、禄、寿、子,几乎中国民间生活中所有的期待都包含着了。这个瓶上所绘的图纹,葫芦的藤蔓也被赋予了寓意,是连绵不断。连绵本身无所谓吉还是不吉,但在前面缀上福、禄、寿、子,它就有意义了,意味福、禄、寿、子、连绵不断,因为与“子”相关,就有了代代相传的意思,此皆是因为葫芦的藤蔓非常之长而又缠缠绵绵的过。我有一次在深秋季节回河北老家,在村口处有一棵大榆树,高应该有两三丈。树下有一棵葫芦,它的藤蔓居然一直攀爬到了树的顶端。其时因为季节已是深秋,藤蔓和叶子们以及榆树的叶子已经枯落了,所以非常醒目地露出上面结的大葫芦,几个亚腰大葫芦高高地挂在一棵大榆树上,看着十分有意思。

我从前以为,葫芦此物,没准儿也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将种籽带回来的,理由是它名字的第一个字是“葫”。依我的经验,凡是名字叫做胡什么的,都是张骞从胡地带回来的,比如胡萝卜、胡麻等等。至于胡上面有个草头,那是后人考虑到葫芦为草卉之属,加上去的。后来我慢慢地知道,情况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因为早于汉的《诗经·小雅》里面即已经有了关于葫芦的文字:“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匏有苦叶”等等。《庄子·逍遥游》也有记述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据说汉代以前,瓠、匏、壶都指称葫芦,关于这一点以及“葫芦”名称的由来,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有一个解释:“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按李先生此说,今人的壶之称谓,也是从葫芦那里来的。

葫芦最早什么时间出现在瓷画上,真是一件难以考证的事。据我手头的资料,是最早见于清雍正时期。但葫芦瓶似出现的要早许多,仍据我手头的资料,明代弘治时期就有葫芦瓶现于世了。据说将葫芦赋予吉祥的寓意,始于唐代,所以此类纹饰出现在瓷画上,或者纸本、绢本绘画上,应该要更早一些。起初,葫芦具有了吉祥寓意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名称的发音,也不是因为多籽,虽然仍与子孙相关,而是因为它的藤蔓。葫芦的藤蔓十分繁茂,并且大有绵延不断之势,所以赋以寓意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葫芦的吉祥寓意如此,而它的这个寓意本身,也真是可以称得上绵延不断的,从唐代起直到如今,它的吉祥、美好之意,就一直绵延着。例如距今天并不遥远的《宝葫芦的故事》,再例如据今天更不遥远的电视动画片《葫芦娃》,都是它的寓意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这些现如今的艺术作品中,葫芦的意义都是正面的,而且也都与男孩子有关联。

也是有一年回老家去,大约距今快有三十年了吧。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现代”,表现之一是通讯很不方便。我进了村以后,第二天按常理要给在西宁的家里报个平安,说我们已经安全到达了云云。但是要报平安,挂长途电话也好,拍电报也好,都得到离村子有几十里地的高阳县城去。我那时年轻,一是气盛,二是不知深浅,所以不顾人劝,拽开两腿就上路了。当时像是七八月份天气,青纱帐里的小路上非常溽热。我走了一程,口渴得很,转过一片高粱地,见不远的在一片柳林里闪出了房屋的檐角来。我想,这是一个村子,去讨碗水喝吧,就过去了。到了村边,见一圈残旧篱笆围着一个庄稼院,院子里有一位妇人,坐在院里我忘了是在纳鞋还是在剥豆。我进到她家院里,说明了来意。妇人便拿了个杌子,放在阴凉处示意我坐,进屋去给我舀了一碗水来。而那个阴凉处,是一架葫芦的下面。

葫芦此物,虽然在嫩的时候可以炒着吃,但作为一种农作物,像是价值并不大。强调价值,就是值多少钱,是现在的事,我当时到高阳县城去的那年,人们做事还不太讲究这个,尽管嫩时可吃,老了可以剖开作为瓢使,但一个瓢可以使好几年呢,哪用得着种那么许多,而且年年都不停地种,就更使不完了。所以,种葫芦我想多少还是反映了人们心里的某种期待或者希望吧,因为人们心里总是在追求着称心如意的生活。

那次,我在那老妇人的葫芦架下喝了两三碗清凉的井水,继续赶路。到县城发了电报再回村。走到村口时,天色已经擦黑了。

这件瓷胎画珐琅葫芦纹双耳瓶,既然出自乾隆时期,那它就一定属于官窑之器,而且是宫廷造办处之物。瓷胎在景德镇官家的窑里烧成,然后由处于红墙里内务府造办处的艺匠绘成图纹,并再次入窑烧成。

珐琅彩料最初来自于西洋,它的成分与后来粉彩的彩料,区别主要在于珐琅彩料含有大量的硼,而粉彩彩料不含硼。瓷胎画珐琅器物最早出现于康熙晚期,是由铜胎画珐琅之法移植而来的。到乾隆后期,此类器物转向式微,因为乾隆帝的兴趣发生了转变。瓷胎画珐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成果,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工艺创新的一个成果,因为用珐琅彩料装饰器物,最早滥觞于西洋人;而中国人学习了此艺之后,把它从铜胎上移植到了瓷胎上,同时还经历了一个由掐丝填珐琅到绘珐琅;由铜胎绘制到瓷胎绘制的过程。同样创制于康熙晚期,并由此为发端成为了我国瓷器类别之大宗的粉彩装饰法,也得益于对瓷胎画珐琅之技的借鉴。

葫芦长时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既然喜爱,就应该除了喜爱的理由,还得有一个喜爱的形式。把玩,便是喜爱的形式之一。有把经过模制,将葫芦做成养虫之器的,清晚乃至民国,此风曾经大盛。把蝈蝈养在葫芦制成的器物里,揣在怀中,据说到了寒冬腊月,蝈蝈们还青翠如故,并鸣叫如故,逗惹得有闲心的人百般爱惜。还有就是不怎么加工,直接把葫芦拿在手里揉捻。这类葫芦,个头当然就不能太大,以适宜于拿在手里为好。此类葫芦,谓之“手捻儿”。

前不久我去北京,到密云水库近旁游看,见有一个卖“手捻儿”的,挑来拣去,买了几个模样周正的。卖的人为了撺掇我不要光看不买,说:“买几个啵,仨月,准出来。”他说的三个月准出来,只有喜欢玩儿葫芦的人才听得懂。原来葫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区别,模样周正,品相好,比如蒂把不缺失等等,就可以了。价值区别主要在于,葫芦在人的手里把玩时间的长短。把得好的,葫芦表面泛有油光,且成铜红之色。喜欢“手捻儿”的人在一起,互相炫耀的,葫芦本身不在其要,要者,是把玩的功夫。我说:“仨月出不来吧?”他说:“嘿,你看着嗳。”后来的实际情况是,三个月后当然红是红不了,油润还是油润了些。

从北京回到西宁,将我得的“手捻儿”与外甥分而玩之,因为他也喜欢,而我们这里地属高原,葫芦并不好好生长,因此买到的机会不多,偶尔碰上,价钱贵,挑选的余地也小。不想几个月后,外甥送了我一个更难见到的,叫做“草里金”,是一种极小的葫芦,有多小?不能超出三四公分多。为什么叫“草里金”?不知道。我自己揣测,是掉到草窝里便不容易寻找到,而又金贵罢。在玩“手捻儿”的人中,能得到一个“草里金”是不容易的事,我外甥的籍贯为山东,他说是有人从山东搞来的。

葫芦,本是一种庸常之物,无所谓长,也无所谓短。但因为人们心里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又将这个期望寄托在模样乖巧的葫芦上,那么葫芦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之物了,他有了人文色彩,它寄托着人们的期望。即使如“千古一帝”之乾隆者,也不能免去这种常人的期待,也要命宫廷造办处的艺匠们,制出这样专为陈设的葫芦纹瓶,以便早晚看见,心里受用。

猜你喜欢

瓷画珐琅藤蔓
基于意象思维的瓷画龙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漫游藤蔓幻境
王清丽瓷画
天际藤蔓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珐琅器之画珐琅
儿歌8首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