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

2011-08-05成斌琴陈淼欲

现代情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汉学家汉学传教士

成斌琴 陈淼欲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汉学的概念和国外汉学发展的历史,然后从汉学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汉学家的国籍和所处的年代、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国外汉学家数据库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汉学;汉学家;中国学;数据库;传教士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17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7-0072-05

Introduction to the Database of Overseas Sinologists of

the Featured Resource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Cheng Binqin Chen Miaoyu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of si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history,and 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base of Overseas Sinologist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in detail,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sinologists,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atabase,and so on.

〔Keywords〕sinololgy;sinologist;Chinese studies;database;missionary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友好相处的国度,唐代的长安、元朝的元大都几乎都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早早地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13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居中国17年,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揭开了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明清时期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最初研究和熟悉中国的汉学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整体提高,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度得到广泛加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锁定在中国,成为著名的汉学专家。为了进一步促进汉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国家图书馆创建了海外汉学家数据库。

1 汉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汉学(有人称之为中国学),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语言、哲学、文学、艺术、宗教、考古及社会、经济、法律、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在世界文化史和汉学史上,外国人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之为“汉学”,研究中国学问造诣深厚的学者称之为“汉学家”[1]。

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汉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汉学作为一门学问,其形成主要应该归功于从十五、六世纪开始的大批耶稣传教士来华。他们发现来中国传教首先得了解中国本土文化,接纳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之中,他们的观点才有可能被中国人接受。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开始了解、研究中国文化和习俗。

16~18世纪,散布在中国各地的耶稣会士中,不少人成为西方汉学发展的先驱,为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期间法国汉学家的汉学研究成绩斐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汉学专家,如马若瑟、宋君荣、白晋、冯秉正、雷孝思、钱德明等,他们的大量研究作品对当时欧洲的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北京生活了36年的宋君荣,对中国科技史、古代史、边疆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的研究,都卓有成就,他的《元史及成吉思汗》、《大唐史纲》等著述对后人研究该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这样18世纪的法国自然就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中心。

但真正让汉学成为举世公认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1814年12月11日法兰西学院开设的“汉学讲座”。之后,1844年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开设汉语课,1888年远东法兰西学院创立;1900年,里昂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也相继开设汉学课程,从此国外汉学开始了其蓬勃发展阶段[1]。

在世界汉学发展史上,汉学就其基本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传统汉学”和“现代汉学”[2]。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汉学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3]。这些主要是由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领域和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汉学从一开始其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就与欧洲传统汉学不同,如美国早期研究中国的汉学先驱卫三畏,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当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被称为美国“汉学之父”。他的研究领域虽然也与欧洲汉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范畴。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汉学要从20世纪的美国汉学算起,这时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被称为现代汉学(有人称之为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的中国学研究不仅影响了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著作如《中国:传统与变迁》、《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等都体现了现代汉学的研究特点,即侧重研究中国的政治、社会、地理、军事等领域,并为美国现实政治服务。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July,2 国外汉学家数据库的概况

汉学家是专门从事汉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研究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一般称为汉学家的人都是指不在中国从事研究的非中国人或海外华人。国家图书馆的海外汉学家数据库目前收录了150位著名的汉学家,他们主要来自于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波兰、以色列、日本等国。图1 国家图书馆国外汉学家数据库首页界面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问,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国家图书馆的该数据库基本上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汉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都收录在内。读者通过该数据库的资源不仅可以了解具体汉学家的生平、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内容,甚至可以从中了解国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历史。

目前在国内有许多关于中国学(汉学)的研究机构,如中国社科院国外中国学研究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等,他们分别开展国外中国学史、国外中国学学科研究和国外中国学家的研究等工作[4]。随着汉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汉学研究,客观上要求我们对馆藏丰富的汉学文献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开发,以利于读者更加快捷方便地了解、利用此类资源。国家图书馆的国外汉学家数据库就是在参照、借鉴国家图书馆大量有关汉学馆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汉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汉学家数据库的特点

国家图书馆的国外汉学家数据库是国家图书馆依据其特有的馆藏资源,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150位在国际汉学家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外汉学家的资料。其实研究中国的国外学者有很多,他们大都是基于兴趣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我们不会将所有从事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都收录在内,而是选择一些有比较突出成就的汉学家。

国内目前类似的数据库,如中国社科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创建的国外中国学家数据库,收录的人物比国家图书馆国外汉学家数据库多,但每个汉学家的介绍却非常简单。国家图书馆的国外汉学家数据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3.1 从数据库的具体内容上讲,该数据库收录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汉学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在汉学研究领域有突出研究成果或者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3.1.1 该数据库中的汉学家都是当时在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或者有重要研究成果的人物

国家图书馆国外汉学家数据库先期收录的150位汉学家都是在汉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都起过积极作用。从以前的传统汉学一直到现在汉学,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也有了不同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以现在的标准来判断,当时有些人可能算不上真正的汉学家。如19世纪的法国汉学家毕瓯,他感兴趣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数学等,但是他的主要成就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了《算法统宗》(中国明朝时期的算书),还全文翻译了《周髀算经》,并把《易经》译成了法文出版。现在,翻译作品通常都不作为研究成果,但在当时却是相当了不起的。还有一些汉学家,他们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他们的行为为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他作为“教皇特使”被派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而沙勿略的历史功绩也就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原则。他早期在印度和日本等地传教,当时中国的明朝政府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一律禁止外国人进入。虽然他一直积极争取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但一生未能如愿。按照现在的标准,他应该也不能称其为汉学家,但他的努力激励着他的同道,直至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之后的汉学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开拓和深入研究,基于他们在整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故将他们入选。

3.1.2 从地域方面讲,该数据库的汉学家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

这些汉学家的国籍众多,主要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瑞典、荷兰、(原)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俄罗斯、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外汉学家数据库。由于国际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是由法国创立的,在18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法国的巴黎被称为海外中国学研究之都[5]。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汉学家,如早期的传教士白晋、李明等,后来的汉学教授雷米萨、儒莲等,所以该数据库收录的法国汉学家的人数最多,达34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汉学发展的盛况。

3.1.3 从时间跨度上,该数据库的汉学家基本上贯穿了国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历史

从进入东方传教的第一人方济各•沙勿略、在中国创建传教区的第一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一直到20世纪的许多现代汉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都收录在内,基本上涵盖了国外汉学发展的历史。正是为了揭示汉学完整的发展历史,我们特意将最早进入东方的传教士也选择进来。如最早被教皇派往东方传教的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他虽然并没有进入中国,但却是西方进入东方传教的第一人。他在日本传教期间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对日本乃至东亚的影响,觉得要在东方传教取得成功,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为此他想方设法想进入中国境内。最后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总结的一些基本的传教策略和方针对后来者影响巨大。

在日本期间,沙勿略一方面认为传教士们应适应当地的文化,这一点是沙勿略东方传教策略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他已经认识到不批驳佛教学说就无法树立基督教的声望,要树立基督教的声望则要求派到东方的传教士不仅应当有一般的学识,而且应当懂科学。事实上,用西方的知识和科学来为传播基督教开辟道路已构成沙勿略东方传教策略的又一块基石。也正因为他的“高瞻远瞩”,才有了明末清初大批优秀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入中国的辉煌传教史。尽管他没有专门的著述流传于世,但他在汉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常大,他的入选有利于我们了解汉学最早的发展历史。

3.2 从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上讲,该数据库的汉学家资料详实、客观、准确,而且还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和免费的全文阅读

国家图书馆的国外汉学家数据库在介绍每位汉学家的时候,主要分为人物介绍、主要学术成果和参考文献三大部分。在“人物介绍”栏目比较详细地概括了汉学家完整的一生,并对他的求学经历、研究的领域以及研究成果做了重要的叙述。通过这些资料,使人们不仅对该汉学家的成长经历有所了解,而且通过了解他研究的领域及成果,进一步表明他在该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在介绍人物时,我们不仅介绍了各个汉学家的中文名字,而且还将其外文名字做了客观著录,同时还将其生卒年、国别、大事年表都收录其中,尽可能全面详细、客观地介绍他的一生,同时侧重于他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事迹。在不同的资料来源中,有的汉学家的生卒年或者中外名称有出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客观,以及使用其最通俗最常见的中文名称,他们的此类信息利用了最权威的出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20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和《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等工具类图书。同时为了尊重客观事实,我们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列在最后,进一步证实该数据库内容的客观可靠性。

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栏目,一般将他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了罗列,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列,使人对其研究成果一目了然。

从数据库的使用上讲,该数据库不仅提供免费的全文阅读,而且还提供了方便读者的检索功能,我们可以从姓名、译名、国籍、生卒年月、人物介绍、研究领域等诸方面入手进行检索(见图2)。如果知道的线索确切详细的话,还可以利用高级检索,同时输入名称、国籍、研究领域等方面的检索词查找。如我们想了解法国汉学家的情况,可以选择“国籍”,输入检索词“法国”,则该数据库所有法国的汉学家都可以检索出来,检索结果同时显示该汉学家的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国籍、生卒年、研究领域,想知道某一位法国汉学家的详细资料,直接点击其中文名称即可,简单便捷。

图2 中国学汉学家的高级检索界面

4 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之当代中国研究海外专家学者库2008年国家图书馆成立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该中心为了弥补国外汉学家数据库的不足,专门建立了《当代中国研究海外专家学者库》(见图3)。截止本文写作之时,已发布133条数据。所选专家学者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瑞典、捷克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所收入的专家学者除原有《国外汉学家》数据库的部分内容外,该库侧重收录当代国外汉学专家的资料,介绍人物信息时,除研究领域、服务机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主要著述目录和资料来源之外,还增加了被研究著述项,揭示该学者被其他学者研究的情况。对于汉学家除原名外的其它名称,还本着求全的原则,将所收集的各个中外文名称一一著录,以求能提供最大的检索可能。

该数据库在使用上,除按网页上显示的国别分类外,还提供了其它的检索功能。使用者可以从姓名、国别、研究领域、服务机构等方面入手进行检索。另外,还可以从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网站提供的高级检索服务项(见图4),同时输入2个以上的检索词进行“或”和“与”的检索,或者在网站进行全文检索,通过全文检索可检出其它项目,诸如生平简介、大事年表、主要著述等项目中相应的检索词。图3 当代中国研究海外专家学者库首页界面

图4 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网站提供的高级检索服务

5 结 语

国家图书馆的汉学家数据库是目前为止国内类似数据库中资料最详细、最全面的,但相对于众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汉学家来说,数量略少,尤其是当代汉学家的数量太少,不能完全充分地揭示国外汉学研究的盛况,相信随着后期该数据库的完善,这个问题最终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4,6.

[2]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J].文史哲,2004,(5):118.

[3]张效民.国内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际论坛,2009,(3):48.

[4]詹福瑞.国家图书馆开展中国学研究的服务定位与目标实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40.

[5]曹景文,郝兰兰.法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猜你喜欢

汉学家汉学传教士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海外汉学家影廊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