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公车体制改革

2011-07-11禹琼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监督

禹琼

公务车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财政公款购买、专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我国的公车改革已快20个年头,伴随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相继出台,中国式“车轮下的矛盾”一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公务用车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并没有所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公车体制改革的成败已经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分配不平均所造成的国富民弱的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现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和有些制约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持续执行。目前就“公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配备公车,什么级别配备什么公车,公车只能用来干什么”,这些根本性和刚性的问题政策上定位不明确,也缺乏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有不少行政性支出逃出了政府预算的监控。我国政府部门财政“申报法”始终由于条件不够成熟,只停留在健全立法方面,一直难以实际推广和执行,无法做到官员财产公开透明,给了公车私用行为制造了的可乘之机。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公车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来没有人因为使用公车不当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最后,民主监督体系不够完整和透明。因为公车改革涉及到的是一个公共财政体制和对政府的财政监督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清晰的公车使用预算和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申报等方面,政府很少愿意主动将这些数据对全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公车之弊,亟待改革。而推进公车上的改革的道路上,要真正管住“车轮下的矛盾”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切实明确好政策,编制严密财政预算。首先在“公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配备公车,什么级别配备什么公车,一个单位应该配多少辆公车,公车只能用来干什么” 这些根本性和刚性的问题上,政策要彻底明确和清晰化,这样才能建立好刚性财政预算约束下的公车管理体系。政府要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根据目前文件规定,我国只有正部级官员才有资格配备专车,副部级官员以下都只有工作用车。然而,实际上许多市、县、乡镇领导都有专车,而且其中不少都超过了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配备标准。因此,公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刚性的预算约束,严格公车采购管理。然后,才是改革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开支,渐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二、真正地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政府应严格要求各部门积极响应且落实好改革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公务用车改革方案,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想,带头起模范作用,严格执行公务用车制度。单位和个人的公务用车开支一律登记在案,纳入年部门和公务人员的年底绩效考核体系。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公车开支少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奖励,超支严重的则予以相应处分。

三、公车改革法制化。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财政部具体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与民主地征询意见,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的公车管理经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规范,颁布一部详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和合法性的规范文件,尤其要对违反公务用车规定的行为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惩罚条款。如对现在条件不成熟的“申报法”,政府和人大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逐步使这些规定更加完善和配套,以利社会监督。

四、完善监测环节,强化民众的监督。正如温总理所强调,政府要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 “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首先要向社会公开公车的数量和支出费用情况,还要亮明公车身份,在公务车挂上特殊牌照,就如最近温州平阳县就率先换上“浙C•CG”开头的新车牌,新车牌的“G”即为“公”字的首个拼音字母,实行公车统一牌照管理,让民众能够清晰的知情和了解公务用车的使用状况,从而方便了公众有条件参与监督,畅通了民众监督的渠道,真正落实了人民群众的参与、表达,监督和举报。对于民众举报了的公务用车违法问题,相关部门要严格保密举报者信息,防止打击报复的现象出现,对查证属实的出现问题的官员要及时的惩戒和问责,以多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及时公布处罚结果和公告。

总之,在推进公车上的改革路上,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明确好政策,编制严密财政预算,建立有效的公车管理法律和约束惩罚机制,更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这样的民主和透明的社会也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不仅能管住“车轮下的矛盾”,更能真正地构建我们和谐而民主的社会!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公务用车公车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用车
夯实监督之基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存在问题分析及维修费用控制
我省公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