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1-07-11明明黎珊珊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明明 黎珊珊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纷纷辞退农民工,引发了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时至 2010年春节,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响“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现象,即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

“民工荒”背后的原因

一、国家政府层面。“民工荒”其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下,“城镇户口”可以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多重福利,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虽然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受到户口的限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福利,这种福利与权力的缺失,使得农民工看不到在城市发展的希望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逐渐减少。

近几年,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实施各种农业补贴,并同时通过新农合、新农保等多项措施,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农村福利待遇。同时,随着中西部的发展,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地区的农民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离土不离乡”的工作机会,减少了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供给。

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低,大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来换取工作报酬。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够,我国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工缺乏企业所需要的他们具备的技术,造成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员。

二、企业层面。在我国,中国加工制造企业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国际市场,其得益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制造业,在结构上的低端化导致我国的产业附加值不高。企业主要依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保障低成本,赚取利润。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差,工资还经常被拖欠,而且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合法权益屡遭侵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流动意愿,企业对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也制约了劳动力的供给,对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往往对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人为的限制,企业的用工需求倾向于18至2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这样用工理念也加剧了用工短缺的矛盾。

三、农民工个人层面。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技能差,现在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需要工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术,而市场所能提供的只是农村的普通劳动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工只能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无法满足企业对有经验、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工人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主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权利意识较强,对工作不再是有求必应,而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目的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挣钱并不是他们的惟一目的,他们经济压力较小,更注重追求生活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200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115万,2010年630万,10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但主要表现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且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大学毕业生所占比率。

大学生市场上会出现就业难,是因为在大学生市场上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其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上存在偏好,还有就是对自己不能够理性的评估自己。大学生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高,知识收入预期高,决定了其劳动力供给的要求高于农民工,因此他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的需求就较高,工资期望值也较高等。虽然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与此相反,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好,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较强,而且这些城市大都居于产业结构的高端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所以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仍然偏好沿海城市。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构建则极为薄弱,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无法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工作难寻自然在所难免。

问题的解决

一边的“民工荒”和一边的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我们应看到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譬如民工荒将会催生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现梯度发展,而且有可能有效地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的劳资分配关系格局,实现劳动力的自动分流和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同时“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的更加合理化发展,进而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加健康有序进行。

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同城不同待遇的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转换步伐,使农民工在城市能够稳定就业,实现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刚性化和常态化。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小城市,吸引农民工落户,使愿意居住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脱去农民工的帽子,成为真正的市民。

二、扫除农民工的流动障碍,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变革虽然早已开展,却频繁受挫,譬如户籍制度改革由于牵涉到地方利益、群体利益的调整,迟迟不能出台。一些省市在短暂地取消暂住证后又恢复了这项制度。但不论制度整合的难度有多大,只有扫除农民工的流动障碍,建立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才能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才能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持续观察到用工荒的存在,观察到普通工人的工资在不断上涨,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用工成本不断的增加。释放一个信号,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优势和技术优势相对来说会缩小,资本和技术本来是没有优势的,它的劣势相对会缩小。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就会推动我们产业结构升级,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来看这也是规律性的过程,由于工资价格的上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中国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会推动就业结构的变化。比如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以制造业或者初级的加工业为主的一些岗位,随着工资价格的上涨,这些部门竞争优势相对下降,也就意味着经济结构更多的向技术岗位转换。比如服务业,现在是以“接单”服务业为主,以后金融、保险这些产业需要很大的扩展,来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这样他们会在这些行业面临一些新的岗位。

四、政府、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把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突破点,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出台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服务的政策措施。基层和中小城市对大学毕业生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因为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生活而难以得到满足。国家目前已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应措施但力度仍然不够,应更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创业服务。

五、农民工跟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培养。农民工要看到现在的形势在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民工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民工“学习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而当代大学生却恰恰相反,他们善于发掘自身内在潜力,主动学习,勇于探索。严格地讲,劳动力市场依据的是能力原则。可见,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和选择余地都是很大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就是可开发的资本,它考验着人的适应力、创新力、竞争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作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定要准确定位。这点非常关键,大学生不能够好高骛远,也别考虑一步到位,不能把目标仅仅定在大城市、好单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农村基层非常需要大学生,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大学生。

综上所述,“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必定的动态和长期的过程,要解决当前日益凸显的问题,应当致力于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分流,这才是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中国现存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自动合理分流,使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民工荒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