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某剪力墙高层住宅的结构设计

2011-07-09

山西建筑 2011年29期
关键词:楼板振型剪力墙

张 宇

1 工程概况

上海某住宅小区位于御桥居住区规划五街坊内,范围西起咸塘浜,东至御山路,南靠在建住宅用地,北邻御桥路;总建筑面积84 950 m2,基地面积50 000 m2;包括5幢高层住宅、2幢小高层住宅和9幢多层住宅,其中15号住宅楼地上23层,层高2.80 m,室内外高差0.45 m,室外地坪至主体结构檐口的高度为64.85 m,基础埋深为3.65 m。由于平面超长(49.25 m>45 m),故设置伸缩缝将结构分为两个独立的单元进行设计。建筑物的长宽比L/Bmax=24.6/17.2=1.43 <5,高宽比 H/B=64.85/17.2=3.77 <6,符合规范要求;建筑立面无收进凸出;故属于平面及立面均规则的高层建筑。

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为方便施工,楼板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同墙体一致取C30。墙、梁、板内受力筋选用HRB335级,分布筋选用HPB235级。

2 地基基础设计

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的地基土层分布情况及物理力学特性见表1。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由于在15.0 m深度范围内无成层连续分布的饱和砂性土和砂质粉土存在,故不存在地基土的液化问题。

表1 地基土层分布及物理力学特性

上海地区为Ⅳ类场地,地下水位较高,上部土层软弱,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工程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决定选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PHC),桩径500 mm,桩长46.5 m,持力层为⑦1草黄色粉砂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Ra=2 560 kN。室内地面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结构标高4.650 m(吴淞高程)。

本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曾设置有一层地下室,层高为3.3 m。在施工图阶段,由于业主一再要求建筑功能不需要地下室,故建筑不设地下室,而结构设计时基础埋深仍取3.65 m(室外地坪至承台底),以满足《高规》第12.1.7条2款H/18的埋深要求。

桩基承台采用墙下条形承台,单排布桩。因为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且荷载分布较为均匀,故所有管桩均布置在墙下,基础梁截面取700×800(b×h),钢筋按构造配置。基础沉降计算采用上海同济启明星桩基设计计算软件Pile2006,按常规桩基的Mindlin应力法单向缩分层总和法计算,经计算桩基的平均沉降量估算值为48.3 mm,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经三维空间设计分析软件验算,结构的整体稳定和抗倾覆能力均能满足要求。为了进一步保证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设计中还采取了如下加强措施:1)桩筋锚入承台梁内40d,以保证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和整体作用;2)底板与护坡桩之间采用C10素混凝土灌实,加强侧限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基础的抗滑能力。

3 上部结构设计与计算

3.1 结构体系及设计参数

由于15号楼建筑平面长度为49.45 m(超出现浇剪力墙结构温度伸缩缝的长度限值),故在平面中部设置250 mm宽的伸缩缝(同时满足抗震缝的宽度要求),将整个结构分为左右两个对称的平面。结构整体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软件中的SATWE(高层版)模块,并采用PMSAP做补充计算;位移参数控制计算时采用离散模型,内力配筋计算时采用整体模型。

15号楼采用剪力墙结构;考虑抹灰粉刷层重量后,混凝土的重度取27 kN/m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Ⅳ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9 s;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结构阻尼比为0.0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8;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5;修正后基本风压为0.60 kN/m2(取10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B类,结构体形系数为1.3。地震力按x,y两个方向计算,同时考虑扭转耦联;风荷载按x,y两个方向计算;恒、活荷载分开计算;恒载按模拟施工1加载;柱、墙、基础设计时活载按楼层折减;周期折减系数取0.95;计算取15个振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0.7;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为0.85;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为2;梁扭矩折减系数为0.4;地震力的分项系数为1.2,风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恒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4。墙元细分中壳元最大控制边长为2.0 m;底部加强部位从基顶至8.38 m(层4楼面处)。

楼板的概念设计对结构刚度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证结构平面整体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板厚,降低自重的不利影响。标准层一般楼板厚110 mm,地下室顶板和屋顶楼板对刚度影响最大,将板分别加大为180 mm和120 mm,设置通长钢筋并将配筋加强,配筋率取0.25%。

另外楼面阳角处和跨度不小于3.9 m的楼板,也设置双层双向配筋,且阳角处钢筋间距不大于100 mm;跨度不小于3.9 m的楼板钢筋间距不大于150 mm;钢筋直径不小于8。外墙转角处尚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配筋范围大于板跨的1/3,钢筋间距不大于100 mm。对于楼、电梯间开大洞口处的周围楼板厚度取120 mm,并按双层双向配筋,以增加楼板平面内的刚度;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将该部分楼板定义为弹性板。

鉴于对于⑤轴~⑥/Ⓓ轴处的凹槽较深(凹进为2.25 m,占该部分楼板投影方向总尺寸的21.13%),虽然不大于30%,但也属于平面薄弱部位,故在凹槽处隔层设置截面200×300连梁,并在凹槽内侧设置1.2 m宽120厚的拉结板带,使结构计算模型满足平面无限刚性的假定。

剪力墙的厚度及连梁的高度对结构整体刚度起决定性作用:结构刚度大,使得地震作用构件的尺寸和配筋加大,造成浪费;结构刚度小,会使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位移偏大,影响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

在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笔者就从“概念设计”出发,合理布置结构构件,既要满足安全度要求,又要使结构具备一定的延性,达到有效地地震耗量效果。地面以下剪力墙厚取250 mm;地面以上剪力墙厚取200 mm;连梁以200×400为主。

表2 三维空间有限元分析结果

3.2 电算分析结果及判断

电算分析采用三维空间有限元SATWE程序,PMSAP程序做补充计算;计算时考虑扭转耦联和偶然偏心影响,结构振型数取15个,按《高规》要求分别对正交(xoy坐标系)方向进行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分析,计算结果见表2。

将SATWE电算结果与PMSAP电算结果相比较,两个程序分析的结构自振周期相近,第一、二主振型均为平动振型;两种程序分析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也相近,发生的层号相同;PMSAP分析的层间位移还略大于SATWE分析结果,与两种程序分析的结构自振周期分别相符。

由表2可知,结构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位移值均在规范要求的限值内,并且以扭转为主的第三振型周期T3与以侧振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1之比值均小于0.85,仅在X+5%作用下层2的楼层弹性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40,说明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分布不均匀、不对称,此时应考虑计算“双向地震”作用的情况。根据SATWE的用户手册,当同时勾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后,程序按两者不利情况进行设计,并非叠加设计,故按同时勾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再算一次,并按此结果进行配筋。

经过两种程序的分析和对比,15号楼抗震设计的各项主要计算数据均可满足规范的要求。

对于本工程存在的少量短肢剪力墙构件,根据文献[2],不必遵守《高规》第7.1.2条规定。由于《高规》表7.2.14未给出三级抗震时剪力墙的轴压比,在此笔者建议按0.7控制,以增加结构延性,改善结构的变形能力。

4 结语

建筑结构应避免出现以扭转为主要成分的主振型结构,当出现时应调整结构刚度,即提高抗扭刚度,降低侧移刚度或同时调整结构质量分布。

对这类结构建议采用两种以上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程序分析,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并计及扭转影响,选取足够的振型,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90%,并应对各种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必要时应再次调整结构布置,使计算的内力和变形等数据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时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可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动力特性提高结构抗震等级;

2)严格控制剪力墙(特别是短肢墙)的轴压比;

3)提高剪力墙截面构造要求,控制剪力墙的高厚比,适度增加墙厚,提高配筋率,将约束边缘构件的层数增加若干层;

4)适度增加楼面刚度,使其符合平面内无限刚假定,增加板内配筋率,必要部位楼板钢筋双层双向贯通;

5)建议增加弹性阶段的时程分析,校核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1]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 GB 50011-2010,建筑设计抗震规范[S].

[4] 上海市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S].

猜你喜欢

楼板振型剪力墙
关于模态综合法的注记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纵向激励下大跨钢桁拱桥高阶振型效应分析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塔腿加过渡段输电塔动力特性分析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