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供需差异调查——基于河北省67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2011-06-19杨海芬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信社农村金融借款

王 楠 杨海芬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农村地区的走访及问卷调查,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及分析,得出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差异的根本原因,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差异问题提供借鉴。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农户的借贷行为调查,二是对当地金融机构的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共回收674份。样本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邢台、沧州和石家庄及张家口,调查对金融机构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91份。主要调查对象是上述地区的农信社,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填写问卷者为金融机构的员工。本次调查样本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二、农村金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户借贷资金来源结构

表1被调查者家庭人数分布表

表2 被调查农户的借贷来源结构

自2009年以来向正规金融发生过借贷的有624户,向亲戚朋友农户发生借贷行为的有636户,即发生过资金借贷的农户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2.58%和94.36%。其中254户农户曾经向农村信用社贷过款,借贷发生比率只有37.68%。由于农户来自农村信用社借贷发生比率较低,所以可以判断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覆盖面比较狭窄,农户借贷资金的可获得性不强。而来自民间私人处的借贷不只是资金规模大,而且借贷可获得性显得更强,所以在满足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程度上,民间私人借贷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农户借贷信用额度

如表3所示,即从2009年以来被调查农户向正规金融和向亲戚朋友累计借贷额度的分布,借贷金额越小发生的概率越大,意味着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小额信贷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农户累计借贷金额的上限以不超过10000元的居多,说明了正规金融很少为农户提供大额贷款。农户向亲戚朋友的私人贷款额度在10000元以下的较平均,1000元额度以下的比例小于向正规金融贷款比例,累计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农户多于向正规金融贷款的比例,说明了当农户需要较大额度的贷款时,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当借款额度较小时倾向于向正规金融借款。

(三)农户借贷信用形式

调查显示,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的主要方式中,以抵押方式取得贷款的为最多,共有191户,比例占到被调查者的28.33%,其次为保证形式,有145户选择保证形式,比例占到21.51%,选择五户联保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及质押方式的分别为109户和46户,比例分别占到16.17%和6.8%。如表4所示,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贷款的主要困难按主次顺序排列依次为没有熟人、没有抵押、没有保证、贷款用途不当、以前贷款没还等,这使得许多农户被排斥在正规金融融资渠道之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有很多农户愿意以田地或房屋作为抵押,但在我国以土地作为抵押物贷款是被禁止的,使得农户因缺少抵押物而无法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农户在进行非正规金融借贷行为时采用借款协议(民间俗称借据)的信用形式的较多,占到31.3%的比重,并且采用口头约定信用形式的比例高达65.2%。

(四)农户借贷的期限以及利率

表3 农户信用额度分析

表4农户从正规金融贷款得不到满足或被拒绝的原因

调查的674户农户,选择经常借贷期限在6个月到一年的农户最多,有211户,占31.30%。其次是选择一年到三年期限的有170户,占25.22%。可见,农户所要求的借贷期限还是比较长的。但是,农村信用社出于其季节性生产的支农金融服务目的,为农户所提供的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严格规定为一年。相比之下,民间借贷的还款期限比较灵活,农户一般根据自己和贷款人的需要来确定还款日期,这也是农户倾向于民间私人借贷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农户虽然认为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偏高,但他们关心的仍是能否借到钱,农村金融供给规模不足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农户借贷意愿

调查显示,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意愿高。农户获得贷款的主要途径是向亲戚朋友借款,占比为75.96%;向农村资金互助、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贷过款的农户数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22.25%、19.88%和18.91%。向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私人钱庄等贷过款的频率较小,分别占到5.93%、12.75%和3.265%。

但是,当问起被调查者“如果需要借款,最希望获得借款的顺序在前三位是什么?”本文用赋分值方法统计,即排在第一位的赋15分、第二位赋10分、第三位赋5分,统计出总得分结果如下表5。

综合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农户现实中向亲戚朋友贷款的频率最高,但是意愿更倾向于向正规金融贷款,向农信社贷款意愿排在第一位。说明正规金融对农户的金融满足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向农业银行贷款的意愿排到第二位,说明虽然我国农业银行从农村撤出,但是农民对其依赖性依然很强。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意愿排在向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贷款之后,处于第三位。

三、农村金融供给调查结果分析

(一)正规金融供给情况

对金融机构的走访调查中,有55人回答了所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问题(可多选),其中选择城镇中小企业为其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最多,有40人,占到被调查者的72.72%;其次是选择农户的有26人,占到47.27%;较少的是各级政府贷款和对农业大户的贷款,分别占到20%和14.54%。

表5农户希望获得借款顺序得分情况

表6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调查

可以看出,河北省正规金融贷款对象以城镇中小企业和农户为主,分别占到贷款对象的72.72%和47.27%。但是在走访过程中,大量农户反映贷款得不到满足,说明正规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金融机构对农户批准贷款的决定因素中,抵押担保的条件最重要,其次是个人信用因素,第三是家庭还款能力因素,分别占到了45%、38.46%和36.26%。同时,农户对金融机构满意度的调查能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金融的供给情况,如表6所示。

表7选择向非正规金融借款的原因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户对金融机构服务态度较满意,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表示不满意的达到35.6%,表示满意的只占到4.8%。农户没有选择向农信社申请贷款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抵押担保或保护费,比例高达36.94%。其次是因为向农信社贷款没有向亲戚朋友借款方便,选择这个原因的农户仅次于无抵押担保原因。因为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没有向农信社贷款的农户数排在第三位,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因素是影响农户不选择向正规金融借款的最主要原因。

(二)非正规金融供给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包括亲戚朋友借款和民间金融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包括民间集资、合会、私人钱庄等形式的非正规金融)。调查显示有13.79%的被调查者经常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借贷,33.67%偶尔向民间金融组织借贷。近五成的人不曾通过民间组织借贷。

(三)新型农村金融供给情况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河北省发展较慢。农户对新型农村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对新型金融机构根本不了解的有270人,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40.05%;只是听说过的有365人,占54.15%;选择很了解的只有21人,只占被调查者的3.11%。

四、农村金融供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供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统计和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正规金融供给规模、供给结构失衡,导致农户从正规金融借贷意愿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贷款金额、还款期限不灵活,办理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形式死板,贷款利率高。第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导致非正规金融供给空间大。非正规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但是这种渠道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借款人风险大,借款信用形式单一等。第三,新型农村金融作用不突出。新型农村金融学习了非正规金融小成本运作、简单快捷服务,但是种种原因导致了新型农村金融在我国广大农村覆盖率低。第四,农村金融其他辅助功能缺乏。在农户目前需要的金融业务中,除了存取款业务外,对金融咨询,信托、保险、信用卡以及证券交易等业务都有较高的需求。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针对服务农户的理财业务非常少,满足不了农户需求。

(二)农村金融供需差异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导致河北省农村金融供需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参与主体行为上。第一,借贷主体的原因,参与率低是农户正规贷款获得率低的重要原因。第二,协调主体的原因,河北省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对农户贷款主要受政策因素导向,而非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每个行为主体都受各自利益目标驱动。影响农户获得金融供给的规模。第三,供给主体的原因。首先,正规金融的县域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垄断经营下的支农能力低效率。其次,供给主体主观支农意愿低。

猜你喜欢

农信社农村金融借款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不一样的借款保证人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